張祚臣
一
公元1315年,這一年是延祐二年,蒙元王朝自忽必烈始,已歷四朝,元仁宗先立“皇慶”,又改“延祐”,在位也超四年。
這年春天,仁宗決意恢復科舉,殿試得進士五十六人。此次科舉仿唐宋舊制,尊崇朱熹之學,史稱“延祐復科”。蒙元滅金、宋后,科舉一度廢棄。“延祐復科”距宋亡三十六年,距金亡更達八十一年,漢族士人至此方重獲正常的晉升途徑。
京城大都的春天似乎來得稍微晚了一些,乖巧伶俐的嫩芽剛剛綴滿纖細的柳枝,趙孟(兆頁)便急急地奉詔入宮,他與趙世延同為皇帝指定的這次科舉的讀卷官。趙孟(兆頁)與趙世延是仕宦同僚,早在1289年,世延升任監(jiān)察御史,并與同列五人彈劾丞相桑哥不法。其時,趙孟(兆頁)也參與了同桑哥專權的斗爭,佐證其友誼是建立在共同斗爭之上的。
世人皆知趙孟(兆頁)是大書法家,猶如晉之“二王”,唐之歐、虞,而趙世延的書法也不遑多讓,流傳于世的《跋化度寺碑》乃趙世延在金陵養(yǎng)疾時所書,時年其七十三歲。書略有東坡之風,氣勢開張,血肉豐健,展示了一代將才剛直不阿、雄渾壯麗的嚴正書風。有趣的是,與寺碑相鄰的就是趙孟(兆頁)書于至大元年的題跋,可見二人緣分之深。
今陜西戶縣還遺存有趙世延撰文、趙孟(兆頁)書丹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筆力雄健,文辭精美,二人可謂珠聯(lián)璧合、書文俱佳。
一個叫子昂,一個叫子敬,且都姓趙,看起來就像哥倆兒。然而二人的身世和經(jīng)歷卻大相徑庭。
趙孟(兆頁),字子昂,宋太祖趙匡胤第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后代,正宗的宋室宗親,帝胄之后。然而,這位浙江湖州出生的“趙宋王孫”并不如表面那么風光,自趙宋開國到趙孟(兆頁)一代,已歷三百年,子昂與遠祖趙匡胤的關系,恐怕比劉備這個“中山靖王之后”與劉邦的關系,還要遠得多。
后世對趙孟(兆頁)仕元多有詬病,無限放大子昂的“宋室宗親”身份,并以“氣節(jié)”度人度字,甚至貶斥趙氏書法“妍媚纖柔,殊乏大節(jié)不奪之氣”。記得先父就曾經(jīng)告誡過我,趙字“無骨”“不可學”。其實這些評論多有冤枉的成分,無論從宗法還是血親來看,湖州趙家僅是趙氏一個不起眼的分支而已,學者徐復觀先生在評論趙孟(兆頁)時,說他是“過氣的王孫”“實與當?shù)匾话愕闹R分子無異”,這是非常中肯的。
大概從十一歲時父親過世,俸祿全無,僅留下部分田產(chǎn)以后,經(jīng)母親斥責,子昂才發(fā)奮了一回,苦練千字文,據(jù)說趙氏名滿天下以后,還有人收集了他早年的千字文找他題跋,衣錦還鄉(xiāng)與物是人非的荒謬感交錯在一起,使得子昂大大地感慨了一番。
命運的轉折點當然是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元朝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隱居于江南的宋代遺臣,趙孟(兆頁)名列其首。子昂的內心并非沒有掙扎,早在1282年趙孟(兆頁)就拒絕了一次入朝仕元的機會,不過這一次他沒有拒絕,單獨奉詔入宮,覲見元世祖忽必烈,一時間被驚為天人?!懊希ㄕ醉摚錾癫尚惝?,世祖稱為神仙中人,使坐于右丞葉李上?!?/p>
至于子敬,為趙世延的字。世人以為其是漢人,皆因世延“天資秀發(fā),喜讀書,究心儒者體用之學”。其實子敬是雍古氏人,雍古氏一族乃操突厥語的游牧民族回鶻人后裔,其牧地東起云山以北,西訖陰山山后。
世延祖父按竺邇,少孤,“幼鞠于外大夫術要甲,聲訛為趙家子孫,因以趙為氏”。這個按竺邇也真不嚴肅,跟了外祖父術要甲就隨便改了姓。其實這術要甲本是女真姓氏,后來改了漢姓趙氏。不過,按竺邇少年英勇,十四歲入隸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部,據(jù)說“智略沉雄,弓馬絕世”。曾有一騎射二虎之傳奇。
元太宗窩闊臺登基后,擢升按竺邇?yōu)樵獛?,仍坐?zhèn)山丹(今甘肅山丹縣)。按竺邇曾親率部眾從敦煌出玉門關沿線設置驛站,通西域,無論如何這都是有利于絲綢之路沿線人民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的大好事。窩闊臺八年(1236),按竺邇破宕昌,殘階州,占文州,駐軍漢陽禮店(今甘肅禮縣),戍守西和、階、文州南界及西蕃邊境。次年,按竺邇又奏朝廷,置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蕃元帥府。
按竺邇告老,其子趙國寶世襲蒙古漢軍元帥兼文州吐蕃萬戶府達魯花赤,1267年,國寶臨終前又令其弟國安承襲其職,1278年國寶子世榮繼任為懷遠大將軍、蒙古漢軍元帥兼文州吐蕃萬戶府達魯花赤。
趙世延為趙國寶次子,按竺邇以降至曾孫野峻臺,歷時百年,四世為將。所以趙孟(兆頁)曾贈詩曰:“能令將種為書種,可是斑衣勝繡衣。手樹叢萱侵雪色,心同寸草報春暉?!边@后一句分明是寫二人彈劾桑哥成功后的喜悅之情。
1315年下半年,秋葉飄零,風蕭水寒,蒙古高原的朔風一次次地沖擊著這座剛剛建立不久的元大都、仁宗降下旨來,為表彰趙氏家族三代為將、功勛卓著的歷史,敕令翰林學士、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程鉅夫撰寫碑文,命已升任集賢學士、資德大夫的趙孟(兆頁)書寫碑文并篆額。是為《雍古氏家廟碑》,也叫《趙氏先廟碑》。
《趙氏先廟碑》以當朝御史中丞趙世延為坐標,上溯趙氏祖孫三代豐功偉績,尤其碑文中說:“陜西行御史臺以侍御史世延父祖勛伐,列上公車。有旨,集博士禮官儀……明年,公孫世延入?yún)⒋笳韵涛?,天子嘉焉……又明年,參政拜中丞,自中丞遷右轄分治云南?!笨梢娀实蹖κ姥拥囊兄刂?。
二
七百年的時光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短短的一瞬,甚至連一瞬都算不上。人類所認知的時間,就像大荒山青埂峰下的那塊頑石,跌落紅塵,虛幻一生,從本質上說,我們都是當下純然的存在,時間是一種錯覺,變化才是真實的。滄海桑田,世事變幻,2019年8月,我們把自己扔在甘肅禮縣有些蕭條的大街上,尋找“趙孟(兆頁)書趙世延家廟碑”,狼奔豕突,也許子敬與子昂在另一個時空里正掩嘴偷笑呢!
8月的陽光似刀似劍,仿佛要在臉上刻出字來。高原的氣候不似東部沿海那般悶熱,但有一些嚴肅而莊重的中古氣氛。街上行人悠閑,個個臉上洋溢著自足的笑容,仿佛禮縣熟透了的蘋果。
出秦都大酒店,打聽“趙孟(兆頁)書趙世延家廟碑”之所在,一位中年模樣的門衛(wèi)師傅手指西南方向,曰,南去一里城關鎮(zhèn)便是,并且不厭其煩地比畫說,遇到兩條岔路的時候,千萬不要走通往大橋的南向道路,而應折而向西,半里即到。
嘉川兄叫了一輛出租車,然而司機師傅并沒有聽說“趙孟(兆頁)書趙世延家廟碑”,一番解釋之后,仍然不得要領。只得跟著感覺走,沿中心大街向南,很快便出了城,轉而向西,已是一片空寂。停車,向幾個環(huán)衛(wèi)工人問詢,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幸而有一位老者模模糊糊知道東北方向有一塊碑,但不知道是不是“趙孟(兆頁)書趙世延家廟碑”。
截住出租車,又付五元車費,司機師傅將我們卸在一個村落前,隱約中有一些灰墻青瓦的建筑,每一片瓦當都繪著精致的云紋圖案,看來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城建筑群,我們判斷,“趙孟(兆頁)書趙世延家廟碑”應該距此不遠矣!
事實證明還是過于樂觀了。遇見行人即問,不是語言不通就是搖頭相向。終于,一位“回鶻”模樣的中年人咿呀比畫了一陣,聽到了“巷子”二字,知道在對面某一條巷子里,可能就是我們要找的目的地。“回鶻”漢子還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家廟碑被圍墻分隔,可能看不到了,但至少說明“趙孟(兆頁)書趙世延家廟碑”是存在的,并且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越過零亂的雜物,巷子口有一位少女在水龍頭下取水,一番艱難的交流之后,只知在少女描繪的路徑中有“十字路口”的含義,事后看來這可能是個嚴重的誤導,我們一條條巷子走過去,尋找可能的“十字路口”,無果。返回,沿一條巷子走到盡頭,敲門,主人手指西邊方向,說碑已經(jīng)圍起來了,證明“回鶻”漢子所言不虛!
終于走進了一條巷子,此路不通。突然嘉川兄驚呼起來:“我看到了!”謝頤城老師茫然四顧:“在哪里?我怎么看不到?”說著,跳上一輛停在路邊的四輪農(nóng)用車。我后退幾步,越過一人高的圍墻,果然看到圍墻后面有一個四角形的亭子,亭子里面應該就是“趙孟(兆頁)書趙世延家廟碑”!
然而視線所及,只能看到碑文的頂額,如何繞過這堵圍墻,成為我們三個人的斯芬克斯難題。右邊的巷子是一個建筑工地,從混凝土的樓梯爬上二樓,俯瞰整個家廟碑,立在一個菜園子中央,菜園邊緣刻有“趙孟(兆頁)書趙世延家廟碑”的石碑,上書一行小字“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細心觀察,從左邊巷子進入,經(jīng)過一條只容貓身通過的橫向通道,應該可以抵達家廟碑!
左邊巷子復入,縮身鉆過布滿蜘蛛網(wǎng)的小巷,翻過一段殘墻,終于來到了“趙孟(兆頁)書趙世延家廟碑”面前!
只見碑身約二百二十厘米,寬一百三十厘米,厚四十二厘米,密密麻麻寫滿了詭譎奇麗的正文小楷;碑首雕龍刻鳳,高一百三十厘米,與碑身涇渭分明,上書“敕賜雍古氏家廟碑”幾個大字,豎排篆體,雍容大度。謝老師迫不及待地跳上龜趺,摘下眼鏡,仔細端量起正文小楷來:“確實是趙孟(兆頁)的字,不過與平日所見又不盡相同?!?/p>
我走向前去,只見碑文寫道:“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臣程鉅夫奉敕撰,集賢學士、資德大夫臣趙孟(兆頁)奉敕書并篆題。先王之制:諸侯廟五,大夫廟三,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禮也。是以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祭器為次,居室為后。而宗廟之器茍可銘著者,無不著焉。所以慶、所以勸也,忠孝之道備矣……”
碑末題:“至元丁丑孟(兆頁)秋初吉。孫男奎章閣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銀青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中書平章政事、魯國公世延啟建?!?/p>
我們知道,自延祐三年,也就是公元1316年以后,世延仕途坎坷,屢遭挫折。至泰定元年,也即1324年左右,始復職還朝,纂修《經(jīng)世大典》,又加之年老多疾,無暇顧及家廟立碑之事。碑末言:“至元丁丑”“世延啟建”?!爸猎〕蟆笔窃樀壑猎辏?337),而此時,程鉅夫、趙孟(兆頁)、趙世延皆已去世,距離撰文銘刻此碑也已經(jīng)過去了二十二年。“魯國公”是趙世延最后的爵位,所以此碑應當是趙世延去世一年后其子野峻臺根據(jù)其遺愿代為鐫立。
有史料載,按竺邇因疾薨于西漢陽自己的私第,某年某月某日,葬鸞停山。鸞停山,又名鸞亭山,禮縣西北方向的一座小山,因“形如鸞翔”而得名,傳說山中有泉,每霧即雨,我和謝老師、嘉川兄曾經(jīng)在一個傍晚訪問鸞亭山,不料被大雨阻隔,未能成行。不過在雨中翹望鸞亭山也別有一番情趣,或許此時山中的小泉正濃霧彌漫吧。
元史謂,趙世延于至元二年(1336)“至成都,十一月卒”。但史書未載明葬地,趙氏家族世守西漢陽,家廟又在禮縣,子敬死后歸葬鸞亭山,也是一個合理的推測。
《雍古氏家廟碑》開頭明言“趙孟(兆頁)奉敕書并篆題”,篆題為規(guī)整精美的小篆,挺拔勻勁、流暢婉通,頗有李斯之風。然而正文小楷卻一改趙體清和妍麗的書風,筆法纖細,結字寬和舒朗,拙中有一份平淡端莊,筆法瘦勁,不溫不火,仿佛有一點趙佶“瘦金體”的味道。
以趙孟(兆頁)和趙世延的交情,子昂為子敬書寫家廟碑毋庸置疑,加之皇帝敕令,更加確定無疑。然而,史書里并無趙孟(兆頁)去過禮縣的記載,而碑刻又是在趙孟(兆頁)謝世十五年之后鐫立,推測“趙孟(兆頁)書趙世延家廟碑”銘文很可能是摹書于趙孟(兆頁)《雍古氏家廟碑》的墨本,米芾曾言:“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即便親自書丹的碑刻都會與墨本真跡有很大差異,何況“趙孟(兆頁)書趙世延家廟碑”的摹書呢!
現(xiàn)在我們無法知道趙孟(兆頁)手書家廟碑時的心情。1315年,對于子昂來說已屆暮年,四年后他借夫人之病乞歸江南,三年后病逝于吳興。逝世之日,仍觀書作字,談笑如常。然而誰又能理解子昂的苦楚呢?
畢竟以趙孟(兆頁)的宋室身份,半生仕元,“氣節(jié)”二字恐怕就像梁山好漢臉上的墨刑一樣,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墨刑不過是肉體的刑罰,而趙孟(兆頁)的恥辱是刻在心里,深入骨髓的。越到晚年,聲譽日隆,恐怕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作為王室后裔,趙孟(兆頁)早年的書法便從趙構入手,只是仕元后因為政治原因隱匿不言而已。一旦時機成熟,便會袒露自己繼承宋高宗遺志的決心?!队汗攀霞覐R碑》隱約可見的“瘦金體”何嘗不是向自己的宋室身份的回歸呢?
責任編輯: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