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
一個地方,要對一個事物情有獨鐘,那首要條件必然在于:這個事物在當地歷史悠久,并且牢牢掌握了人心。大蔥對山東人,就是這樣的。
01
其實,大蔥的原產地并不在山東。戰(zhàn)國時期齊國名著《管子》中的記載:“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蔥與戎椒,布之天下”。意思是,齊桓公五年,大致相當于公元前681年,齊國征討山戎時得到了大蔥。
那么,山東人與大蔥的友誼如何進入蜜月期的呢?在地大物博的華夏,山東人為何偏偏和大蔥一拍即合呢?
在這三千年里的大部分時間內,物資都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豐富。地大物博這個概念,在中國,可能只適用于江南,其他地方直到北魏時期,也就是《齊民要術》成書時,人們可食用的蔬菜也不過幾十余種。
在這一眼可見的食材中,大蔥憑借著它極強的生命力和繁殖力,迅速讓齊國人(今山東人)以及非齊國人為它瘋狂。
02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稱大蔥為“菜伯”“和事佬”“鹿胎”等。其中的“和事佬”一稱,指的是“中國菜的烹調之事,無論生食熟食,雖用量不多,但有其味則特佳?!?/p>
張起鈞在《烹調原理》里提到山東菜:“大方高貴而不小家氣,堂堂正正而不走偏鋒,它是普遍的水準高,而不是以一兩樣或偏頗之味來號召,這可以說是中國菜的典型了”。這不走偏鋒的魯菜,最少不了的就是蔥了,尤其烹飪海鮮時,大蔥有特殊辛辣味,可解腥調味,以濃郁的蔥香遮蓋雜味。
我們拿經典的魯菜“蔥燒海參”來看看。原料是100克的海參和200克的蔥,再加25克蔥油。據說山東刺參最適合燒、扒等烹調技法,但由于海參沒有顯著的滋味,所以得與蔥牽牽手,突出濃郁口感。
蔥燒海參?不是海參面上灑點蔥花花嗎?
當然不是!山東人喜歡的是大蔥不是小蔥。這兩者啥區(qū)別?
《齊民要術》記載,蔥有冬春二種,有胡蔥、木蔥、山蔥。二月別小蔥,六月別大蔥,夏蔥曰“小”,冬蔥曰“大”。
老舍先生對此進行過絕妙比喻:山東大蔥像運動員不能看臉,要看腿,大蔥起碼三尺來長;而小蔥呢,是用蔥尖比美人手指的。
當然沒有那么夸張。但是和人差不多高的大蔥也并不是用來調皮的。
03
在今天,山東依然是產蔥大省,畢竟山東所處的北溫帶,正是蔥屬植物最適宜生長的地帶。在全國主要大蔥種植省份中,遼寧省、山東省、河北省是大蔥畝產量最高的省份,而在種植面積方面,糧食大省河南是種植大蔥面積最多的省份,緊接著就是山東省和河北省。
地理位置造成了山東對蔥的偏愛。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長,無霜期短,時鮮蔬菜品種與數量都遠不如南方豐盛,尤其到了冬天,可供食用的蔬菜種類更少,生命力頑強的大蔥自然脫穎而出。
此外,北方天氣干燥,易出汗,人常會感覺“口無味,體無力”,因此菜肴多味濃且咸。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下,大蔥成為了必備品。
而且,喜歡喝酒的山東人在酒后來上一盤大蔥蘸醬,“大蔥蘸醬,越吃越壯”,既清口又解酒,何樂而不為呢?
摘自《世界華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