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蔣平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基于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邏輯、教學過程的環(huán)節(jié)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等,更重要的是在教學理念上要以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為教學的本位、重點,以調動和發(fā)揮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核心,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實質性線路,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中心展開?!盵1]為此,筆者進行“一課一話題教學法”的探索,試圖更好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一課一話題教學法”的內涵
所謂“一課一話題教學法”,就是指在一堂課中,根據教學目標與現實學情選擇一個典型話題,并以此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將學生引入一定的教學情境內,引導他們對此話題進行分析、討論,從而促進其自主建構知識、發(fā)展多方面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這一教學法屬于話題式教學法,它的突出特點是“一例到底”。教學中,師生始終圍繞一個“典型話題”進行互動,教師設疑學生解疑,或者學生置疑教師解疑,最后達成共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感受歷史、理解歷史,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
二、“一課一話題教學法”的操作
(一)精選話題
話題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個觀點、一則新聞、一個問題等等。話題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那么,怎樣選取合適的“話題”呢?
1.話題要有趣
有趣的話題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和發(fā)揮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辛亥革命》一課中,筆者選擇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清帝遜位詔書》作為話題。導入設計是這樣的:“中央電視臺有一檔《國家寶藏》的節(jié)目,有哪些同學看過?請簡單介紹下這個節(jié)目。今天,我們將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一起來鑒賞一件寶藏?!边@一設計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話題要有料
話題不僅要起到導入作用,而且要作為主線貫穿整堂課的始終。這就要求所選話題具有豐富的信息。《清帝遜位詔書》包含著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是課堂教學很好的載體。如:“朕欽奉隆?;侍筌仓迹呵耙蛎褴娖鹗?,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袢珖嗣裥睦恚鄡A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从稍绖P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xié)商統(tǒng)一辦法?!枧c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yōu)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yōu)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p>
3.話題要有效
話題不僅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激活學生的思維。面對“清帝遜位詔書”這一話題,學生必然會思考,清帝為何會退位?清帝退位有何影響?怎樣評價這一事件?學生的思維一旦打開,思考的空間就變得廣闊,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就能得到培育。同時,話題還應該服務于教學主題,應該有利于主題的升華?!缎梁ジ锩芬徽n的主題可確定為“辛亥革命順應時代潮流,是時代的產物”。而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是中國版的“光榮革命”,完全吻合這一教學主題。
(二)設疑解疑
教師圍繞話題設計問題,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實現知識的建構,能力的發(fā)展。
在《辛亥革命》一課中,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設問1:“軍民起事”指的是什么?“各省響應,九夏沸騰”指的又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追問:革命黨人曾舉行過一系列起義,為什么唯獨武昌起義能取得成功?
投影:
材料一:抑知武漢所以成為重鎮(zhèn),實公二十年締造之力也,其時工廠林立,江漢殷賑,一隅之地,足以聳動中外之視聽……成立新軍,多富于知識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領導革命者,又多素所培植之學生也,精神上、物質上,皆比較彼時他省為優(yōu)……
——張繼煦《張文襄公治鄂記》
材料二:革命黨人在南方他們是以“烏合之眾”對抗“正規(guī)軍”;在湖北他們要“起義”,那就是“正規(guī)軍叛變”了。搞軍隊叛變的效率,較之搞會黨暴動,自然就事半功倍。
——唐德剛《從晚清到民國》
學生經過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
教師繼續(xù)追問:為什么武昌起義后就會出現“各省響應,九夏沸騰”情況呢?
學生閱讀教材并概括出原因。
設問2:“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的原因是什么?當時國人又是如何實踐民主共和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追問:《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有何意義?
投影:
材料一:大清皇帝統(tǒng)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用人之權,操之君上,而大臣輔弼之,議院不得干預……統(tǒng)率陸海軍及編定軍制之權非議院所得干預。
——摘選自1908年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
材料二:第二條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十六條 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第四十四條 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負其責任。第四十五條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tǒng)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fā)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摘選自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學生通過對比,進一步認識到《臨時約法》的意義。
設問3:“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袁世凱為什么能上臺?
投影:
1912年2月15日黃興致袁世凱的電文中說:“本日午后二時,參議院全體一致公舉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億眾騰歡,賴公鞏固?!?/p>
帝國主義認為袁世凱“在中國有信譽,在外國有好名聲,是唯一可望從目前的動亂中恢復秩序的一個人”,并且“是中國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
在立憲派的心目中,袁世凱不僅是“統(tǒng)一”和“秩序”的象征,而且代表了民國外交的秩序,孫中山則遜其遠矣。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學生思考后發(fā)表各自見解。
設問4:清帝希望“親見郅治之告成”。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國能夠實現“郅治之告成”嗎?
教師解釋:“郅治”就是大治,治理得極好。
投影:
材料一:軍閥割據圖。
材料二:1926年以前的民國初期若干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時期之一。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他們試圖在中國建立一些與他們從國外、尤其是從美國觀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樣的制度。他們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對中國人民毫無意義,很快就在中國的政治現實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學生回答后,教師追問:辛亥革命后,中國為什么會陷入政治混亂之中?
學生思考后回答: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此時學生就會產生困惑:難道辛亥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就是“亂”嗎?
投影:
材料一:在中國,不懂得皇帝的權威,就不會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偉大歷史意義。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新設工廠:1911年787家,1912年1502家,1913年1378家,1914年1123家。中國近代產業(yè)工人數,1911年50--60萬,1919年達到200萬。
——摘選《農商部統(tǒng)計報告》
材料三:剪發(fā)興,辮子滅;……天足興,纖足滅;放足鞋興,菱鞋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
——《時報》(1912年3月5日)
正反兩方面的材料,使學生對辛亥革命有了理性認識:辛亥革命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但也存在歷史的局限性。
(三)總結提升
對話題及時進行總結提升,是“一課一話題教學法”的落腳點??偨Y提升有助于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完成從表象到本質的思維轉變,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偨Y提升既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高度概括、整合,又要對話題進行提升、升華。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及時進行總結,形成如下板書:
這一板書滲透了時空觀念,突出了教學重點,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
教學最后環(huán)節(jié),筆者對話題進行這樣處理。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鑒賞了國寶《清帝遜位詔書》。那么,清帝的退位意義何在呢?
投影:
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頒布的這道詔書結束了清朝入關以來267年的統(tǒng)治,也終結了秦始皇以來周而復始的王朝輪回,沒有流血漂櫓、尸橫遍野,沒有連年苦戰(zhàn)、民不聊生,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完成了政權的更替,在中國歷史上這是第一次。
——傅國涌《百年辛亥——親歷者的私人記錄》
最后,教師對“話題”進行情感升華:“今天,我們通過一份詔書,回顧了辛亥革命這段蕩氣回腸的英勇歷史,見證了一個風起云涌的變革時代。孫中山先生曾有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應該懂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中發(fā)展?!?/p>
三、“一課一話題教學法”的思考
1.“一課一話題教學法”符合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提倡情境性教學,它強調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或方面?!耙徽n一話題教學法”注重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突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是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自覺運用。
2.“一課一話題教學法”符合有效教學理念
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耙徽n一話題教學法”符合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突出學習能力的提升,強調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
3.“一課一話題教學法”符合課程改革需要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不能憑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輸形成。只有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做中學,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聯系和運用知識,掌握探究歷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學會全面、發(fā)展、辯證、客觀地看待和論證歷史問題,才能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以提升和發(fā)展?!盵2]為此,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需要重點考慮: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以問題為引領、開展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活動等等。而“一課一話題教學法”正是基于史料研習,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強調問題導學的教學方法。
【注釋】
[1][2]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