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老邪
《知中》特集書是中信出版集團近幾年陸續(xù)推出的介紹中國文化的書籍。這套書的特殊之處在于,它精選了中國文化的典型主題進行介紹,一個主題對應一個關鍵詞,一個關鍵詞對應一本書。這些關鍵詞包括山水、民謠、蘇東坡、俠、禪、圍棋、宋版書、山海經等,并還在陸續(xù)增加中。所有的關鍵詞串起一幅宏大的文化圖景,共同呈現出一個立體多維而充滿魅力的中國形象。正如其扉頁所介紹的,這是一個“有關東方中國的一切、探索中國首選”的內容品牌,它因應了整個世界迫切了解中國的時代性需求,為東西方文化溝通提供了諸多可能。
不同于很多文化類書籍,“知中”系列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蘊藏著濃厚的審美意蘊與人文關懷特質。每讀完一本,便如同穿越了蘇式園林的一個回廊,或是繞過了一座山嶺的拐角,不僅收獲了不同的風景,也讓人對即將看到的新的風景充滿了期待?!爸小币?guī)避了高深玄妙的宏大敘事,從細部著手,輔以比較的視野,將每一種文化的歷史淵源娓娓道來,既有動人的故事,又有多樣的文化圖譜,精妙的文字與插圖相得益彰,這對于想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來說,可謂莫大的福音。
一、文化長卷之多維審視
“知中”的每一本書在編輯結構上都大致遵循了相似的體例。首先是“言論”版塊。由“知中”圍繞文化主題提出問題,然后“邀請”古今中外知名人士對此談論自己的認知。如在《知中·以俠之名》中,編輯提出了關于俠的5個問題:“你最欣賞的俠人物是誰?他的哪些品格吸引了你?你覺得俠有哪些特質和品格?當今社會是否存在俠?俠義精神在當今社會的意義是什么?”該書訪談了重慶市政協(xié)文史委副主任林必忠、武俠作家鳳歌、微博歷史博主吳運杰、商業(yè)插畫師夏阿等人,同時又從文史資料中精心摘錄了司馬遷、蘇軾、張潮、龔自珍、譚嗣同、梁啟超、金庸、古龍、林語堂、余英時、瀧川龜太郎等人關于“俠”的言論。通過記錄不同人物對俠的多角度詮釋,“知中”幫助讀者對“俠”這個關鍵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達成了較為清晰的認知。
“知中”在編輯上遵循了自然的思維邏輯,在幫助讀者了解了一個概念之后,“知中”接著會以圖譜的方式對文化主題的歷史發(fā)展及所涉人物關系進行梳理。如《知中·山水》就推出了“山水地圖繪”,把全國著名的山水景觀在地圖上予以清晰的標識。此外,還以圖表的形式推出“分釋‘山水’:流向、流變、流派”,把中國自古以來對“山水”的認知及相關藝術流派梳理得非常清晰。接著,又推出“青綠山水畫家譜”和“水墨山水畫家譜”,把畫家之間的傳承關系也展示得一目了然。這就相當于給了讀者一個獨特的認知地圖,當需要了解某一個細部時,隨時都可以將其置于歷史的坐標系中進行審視,如此,則對“山水”文化的理解更加通透。
有了認知地圖,“知中”接著會將主題分切成更小的敘事單元,移步換景,逐漸呈現出主題文化的起源、流變、傳承、融合及影響。在梳理的過程中,盡量規(guī)避宏大敘事,以人帶史,取精用宏,既從細部著手講故事,又深入到歷史場景中去理解,如同畫一幅畫,既有背景的勾勒,又有細部的特寫。如《知中·山水》就呈現出山水文化在自然景致、山水畫、山水詩詞、山水盆景、園林建筑、風水以及音樂等不同維度的具體投射;《知中·民謠啊民謠》不僅縱向梳理了民謠文化的詩樂之源、民國時期的民謠轉型、上世紀8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90年代民謠從“校園”走向“城市”、00年代城市民謠的興盛,還從橫向層面闡釋了民謠中的母親形象、民謠與影像的關系以及中國民謠和歐美民間音樂的對比。尤為難得的是,其間還有“知中”對老狼、周云蓬、宋冬野、莫西子詩、堯十三、程璧、李元勝等民謠音樂人的訪談,將讀者的距離不斷拉近,使其獲得對民謠文化更多維更可感的體驗。
二、以人帶史之濃郁情懷
大抵文學藝術的經典都是以關注人性為第一要義,這種濃郁的人文關懷特質往往能夠抵御時間的侵蝕,在不同時代的讀者那里獲得共鳴,從而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爸小毕盗型瑯邮前选叭恕狈旁谑孜?,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可鑒——“人是一切的尺度”。
“知中”系列的眾多文化主題本身就是“人”,如蘇東坡、竹林七賢、李小龍、俠等,即便不是“人”,也是“人”行為的結果,如民謠、圍棋、宋版書、孫子兵法、山海經等。而《知中·山水》特集,看似與“人”無關,也以“山是信仰,水是生活”為邏輯展開敘述,山是人的山,水是人的水,山水之中是人的世界。
如此,則“知中”有了濃濃的人情味。《知中·民謠啊民謠》中,每一首民謠都是一個人間故事,都關涉多個歌者和創(chuàng)作者,都是人的情緒的表達;在《知中·竹林七賢》中,有道不盡的“七賢逸事”,嵇康的柳下鍛鐵、阮籍的青白眼、阮咸的曬衣和與豬共飲、劉玲的酒德頌與一醉三年、向秀的聞笛而悲、山濤的山公啟事、王戎的神童傳說等,無不引人入勝。同時,這種介紹并非刻意的嘩眾取寵,而是有著嚴謹的史學依據?!爸小痹跀⑹轮休o以詳盡的文史資料,對于尚無定論的軼聞,采取辯證的態(tài)度,呈現各方意見。如,關于阮咸飲酒的記載——“時有群豕,來飲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飲之”,“知中”提醒讀者,不同的史學家對此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是阮咸與豬共飲,有的認為是阮咸嫌豬弄臟了酒,把表面一層酒水“去”掉了,然后與友共飲??梢姡爸小弊杂兴臄⑹聭B(tài)度,不是以獵奇的心態(tài)去博人眼球,而是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這在“流量”至上的當今社會尤為可貴。此外,在每一本特集書的最后,“知中”都逐條列出了中外參考文獻,這也說明“知中”是以學術態(tài)度來對待中國文化的闡釋,并試圖尋找出一條既具可讀性又具科學性的平衡敘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