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學
原告張某某(女,17歲)系被告山西省某中學(以下簡稱“被告中學”)學生。2014年5月11日(星期日)下午16時06分許,張某某駕駛未上戶的普通二輪摩托車拉乘同學李某從學校駛往縣城,途中駛出路外后撞至隔離綠化帶的大型公示牌上,造成原告及李某受傷、李某后經醫(yī)院搶救無效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經縣交警大隊認定,原告張某某負此次事故的全部責任,李某在事故中無責任。該摩托車所有人為呂某某(系原告表姐),其未在公安機關交管部門辦理機動車登記注冊,也未投保交強險。同年12月19日,縣人民法院判決:(1)張某某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2)張某某及其父母賠償李某的父母物質損失174935.44元;(3)呂某某在交強險責任限額111226.86元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后經鑒定,原告張某某因道路交通事故致腦挫裂傷、頜面部多發(fā)骨折、右鎖骨骨折,身體多處構成三級和十級傷殘,原告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共計268158.94元。
經查:被告中學系全寄宿制高中,每兩周集中休息半天(周日下午)。學校制定了《學生請銷假制度》,規(guī)定學生有事(?。┮男姓埣偈掷m(xù)。2014年5月7日(星期二),原告張某某以生病為由向班主任請假一天,并于當天16時16分離校。原告離校后到其姑姑家,要求姑姑給老師打電話請假被拒,后原告居住在姑姑家。請假期滿后原告未返校,也未向班主任續(xù)假,原告父母及姑姑也均未向班主任續(xù)假。2014年5月11日(星期日)下午,原告張某某借了表姐呂某某的摩托車回到學校,拉乘同校學生李某后駕駛摩托車離開學校,期間學校未予制止。原告駕車離開學校后發(fā)生上述交通事故。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張某某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但事發(fā)時已年滿17周歲,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行為能力,對其違反法律規(guī)定駕駛摩托車這一危險行為導致的后果應承擔主要責任。原告的父母作為法定監(jiān)護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原告的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對導致本案損害后果的發(fā)生也存在過錯,應當承擔相應責任。被告中學作為全寄宿制學校,不僅要對在校學生的學習負責,同時負有保護學生人身安全的義務與職責,在教學活動中負有教育未成年學生預防發(fā)生人身安全事故的責任,應當對未成年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但被告中學并未提供證據(jù)證明其已對在校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而且,被告中學在發(fā)現(xiàn)原告張某某行為具有危險性時,有義務進行必要和及時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但本案中原告駕駛摩托車進出學校,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被告中學對學生思想教育未予充分重視,在門衛(wèi)管理上存在疏漏,使得學生能輕易駕駛摩托車進出學校,雖然學校的管理制度與原告發(fā)生交通事故并無直接的因果關系,出校門也并不必然導致發(fā)生交通事故,但被告管理上的疏漏在客觀上為損害后果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綜合考慮當事人的過錯程度,酌定被告中學承擔10豫的賠償責任。
所謂的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是指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條件,或者說判斷行為人是否應負侵權責任的標準。也就是說,在行為人實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后,只有符合一定的條件,行為人才應承擔侵權民事責任。如果不具備構成要件,或者欠缺其中任何一個要件,都有可能會導致侵權責任的不成立。因此,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在侵權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處理任何一個民事侵權案件必須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在學生傷害事故中,滿足哪幾個條件才應由學校對受傷害學生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是學校和家長都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妥善處理事故糾紛的前提和基礎。根據(jù)法學界通說,構成侵權責任應當具備以下四個要件:存在損害事實、行為人的行為具有違法性、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行為人存在主觀過錯。據(jù)此,構成學校侵權責任應當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一是學生遭受人身損害,即發(fā)生了學生人身權益遭受侵害的客觀后果。這種損害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損害的確定性,對尚未發(fā)生的“損害”或者僅憑當事人主觀上的感覺、推測和臆想而得出的“損害”不能認定為法律意義上的損害。二是救濟的必要性,如果是輕微傷,可以即時處理,沒有產生其他嚴重后果的,不屬于侵權法調整的損害。三是損害的全面性,包括人身傷害、死亡以及由此帶來的精神痛苦。
二是學校存在違法行為,即學校違反法定的職責與義務,致使未成年學生人身權益遭受非法侵害的行為。根據(jù)《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規(guī)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負有教育、管理和保護的義務。比如,學校要加強對在校生的安全教育,不得使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場所中活動,發(fā)現(xiàn)學生生病或受到傷害時要及時予以救助,等等。如果學校違反法律規(guī)定,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管教職責,就構成學校侵權責任的違法性要件。
三是學校存在主觀過錯,即學校在安全管理上存在工作過失。侵權法上的過錯實際上是行為人對其應負注意義務的違反。對于學校來說,由于其管教的對象為認知水平和自我保護能力都十分有限的未成年人,且其組織的某些教育教學活動(如體育課或體育競賽、化學實驗課、社會實踐活動等)潛含著一定的致害風險,因而一般認為學校對未成年學生所負有的注意義務是一種特殊的注意義務。也就是說,學校作為專業(yè)教育機構,應對在校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保持高度的注意,合理地預見學校辦學活動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并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學生遭受來自校內外的各種非法侵害。如果學校沒有盡到這種注意義務,就說明學校存在工作過失,就應當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四是學校違法行為與學生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即前者作為原因,后者作為結果,在二者之間存在著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在確定這種因果關系時,如果學校的違法行為與學生損害后果之間只有一種因果聯(lián)系,即學校的行為是學生損害后果發(fā)生的唯一原因,那么學校就應當承擔全部侵權責任。但是,實踐中發(fā)生的很多學生傷害事故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而學校的行為僅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全面考察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弄清楚不同行為對損害后果的影響,分清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主要原因與次要原因,按照侵權法中的原因力理論,看學校行為與其他致害原因對學生損害后果的發(fā)生各占多大比例,進而確定各個行為人應當承擔責任的比例。
根據(jù)《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guī)定》(公安部令第139號)第13條的規(guī)定,申請駕駛普通二輪摩托車,應當年滿18周歲。同時,根據(jù)《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教育部令第12號)第9條的規(guī)定,學校在發(fā)現(xiàn)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時,應當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在上述案例中,對于未滿18周歲的學生張某某駕駛摩托車的違法、危險行為,被告中學未予及時管理和制止,任由其駕車載人隨意出入校園,說明學校未盡到對在校生的安全注意義務,未履行法定的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從而為本案事故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埋下了伏筆,故法院判決被告中學對原告張某某的損害承擔一定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理論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條件和標準。在學校安全管理實踐中,學校只有切實提高對在校生的安全注意義務,正確履行法定的“教育、管理、保護”職責,才能有效阻斷學校行為的違法性,切斷學生人身損害后果與學校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鏈條,使學校在應對學生傷害事故糾紛時贏得主動。
首先,學校要加強對在校生的安全教育。根據(jù)《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等有關規(guī)定,學校應當將安全、法制教育納入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能力、身心特點、民事行為能力以及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的潛在風險,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以及自我保護和自救教育,切實增強學生的安全法制意識,提高其防范風險的能力。比如,在上化學實驗課時,化學老師(實驗員)要根據(jù)實驗中存在的潛在危險性,向學生交待化學藥品的特性、實驗操作的具體步驟及有關安全注意事項,防止因學生操作不當而發(fā)生安全事故。
其次,學校要強化安全管理。作為學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各項安全制度,強化校園安全管理,努力消除辦學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和隱患,防止學生因學校物件、師生的不當行為以及校外人員的危險行為而遭受人身損害。學校的這種管理,既包括對教學設施設備的維護管理,也包括對本校師生的日常紀律管理,還包括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常規(guī)管理。比如,學校要建立健全門衛(wèi)制度,配備適格的門衛(wèi)或保安,加強對進出校門人員的盤查和管理,防止學生隨意外出或不法人員混入學校傷害學生。
最后,學校要依法履行保護職責。根據(jù)有關法律規(guī)定,學校負有保障在校生人身安全的法定職責,包括:學校要提供符合安全標準的設施和場地,不得組織學生在有安全隱患的場所中活動;對有特殊體質或特定疾病的學生,學校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給予相應照顧,避免學生因參加不適宜的活動而造成人身傷害;發(fā)現(xiàn)學生受到傷害或患病的,學校要采取相應措施及時予以救助,等等。比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時,正在課堂講課的四川省都江堰市某學校教師范某某先于學生逃生,被網友譏諷為“范跑跑”,并由此引發(fā)了一場關于“師德”問題的大討論。遺憾的是,人們總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俯瞰范某某,認為其不配為人師表,而鮮有人從法律層面上對此進行探討和反思。因為根據(jù)《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0條的規(guī)定,學校在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時,有義務對在校生予以優(yōu)先、及時救護。因此嚴格來講,范某某在地震發(fā)生時率先逃生、有條件救助學生卻不予救助的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而非簡單的師德問題。
(作者系太原市教育局綜合改革與政策法規(guī)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