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青 謝學軍
黃旭華同志長期默默無聞、殫精竭慮于中國的核潛艇研制事業(yè)。作為卓越的技術專家和杰出的技術組織管理者,他在我國核潛艇橫空出世、從無到有的光輝事業(yè)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主持制訂了首艇與動力協(xié)調總體方案,提出并決策采用水滴形艇體,為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我國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某次試驗中,作為總設計師,他置個人安危于度外,親隨產(chǎn)品深潛到極限,創(chuàng)世界首例。
在2014年2月10日,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88歲高齡的黃旭華邁著穩(wěn)健的步伐,登上了中央電視臺“201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臺,面對鏡頭,他說:“只要祖國需要,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也可以讓血一滴一滴地流淌?!?/p>
20世紀50年代,我國決定建造核動力潛艇。不到一個月里,黃旭華和眾多技術人員毅然決然地拋棄優(yōu)越的城市生活,會集到了一座荒山半島,在一無資料、二缺技術的情況下,僅僅用了十余年的時間,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動力潛艇的國家。
中國研制核潛艇主要出于戰(zhàn)略的需要,核潛艇只有深深地、靜靜地隱蔽于海洋中,才能對敵人產(chǎn)生真正的震懾。中國的核潛艇是否具有戰(zhàn)斗力,極限深潛試驗的成敗是關鍵之所在。
一代艇首次極限深潛試驗在即,細心的黃旭華發(fā)現(xiàn)參試人員中有人唱起了當時的流行歌曲《血染的風采》:“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也許我的眼睛,再不能睜開……”隊伍中似乎彌漫著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氣氛。黃旭華覺得極限深潛試驗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再讓戰(zhàn)士們背著沉重的思想包袱前去,那就險上加險了。為此,黃旭華和戰(zhàn)士們座談、對話,他說:“《血染的風采》這首歌很好聽,我也喜歡唱,但是,這一次我們不需要這首歌,這次我們要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把試驗數(shù)據(jù)完整地拿回來?!?/p>
接著,黃旭華又一字一頓、語氣堅定地說了一句誰也沒有想到的話:“我要和大家一起參加極限深潛試驗。”黃旭華說話向來語調不高,但這一句話卻擲地有聲、威震全場,更讓隊員中的悲壯情緒一掃而光。
極限深潛試驗的那天,天公作美,海面上刮著五級偏東風,浪高一米多,是南海難得的好天氣。試驗由淺潛到深潛, 100米、200米……終于,極限深潛試驗成功了,在這樣的深度下,核潛艇的耐壓艇體結構和通海系統(tǒng)安全可靠,全艇設備運轉正常。當日,黃旭華豪情萬丈、詩興勃發(fā),他即興揮毫一首:“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從63歲開始,黃旭華的母親經(jīng)??葑趶V東汕尾老家的青石板上,盼自己最為驕傲的兒子從遠方歸來。直到95歲,她才在故鄉(xiāng)老屋見到日思夜想的兒子。然而,年邁的母親對兒子沒有一絲責怪,只有欣慰與驕傲交織的淚水——眼前的兒子,已走過30年隱姓埋名、孤獨而隱忍的生活,成為“中國核潛艇之父”:1970年,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74年,第一艘核潛艇交付海軍使用;1981年,第一艘導彈核潛艇下水……
此時,遠在汕尾老家的母親,絲毫不知這些震驚世界的壯舉是人間蒸發(fā)般的兒子領頭創(chuàng)造的。即使是20世紀70年代父親因病去世,黃旭華也沒回家奔喪?!拔母铩逼陂g,母親被下放到農(nóng)村養(yǎng)豬,睡豬棚,吃咸菜,受盡屈辱,兒子卻依然不見蹤影……兒子的影像模糊了,但在母親心里,兒子是永遠的掛念。黃旭華心里雖刻骨地思念母親,但他只能偶爾寫封信回家問候,信里面不能談工作,不能吐露駐地,他只能將思親之情獨自吞咽……
1995年3月的一天早上,黃旭華忽然接到從汕尾打來的急電,里面?zhèn)鱽淼艿艿目蘼暎骸叭?,媽媽不行了,你快回來吧……”原來?02歲高齡的母親不久前先后摔了兩跤,導致內(nèi)臟破裂,治療無效,生命垂危。為了不影響兒子的工作,她不愿驚擾千里之外的兒子,彌留之際,卻在昏昏沉沉中呼喚兒子的名字……
飛機、汽車、三輪車,一路狂奔,70歲的黃旭華心急如焚,痛悔不已。下午三時許,黃旭華趕到汕尾老家,蹲在母親病床前,輕喚了一聲“媽”就淚水盈眶。此時母親氣若游絲,她很想起身好好看看兒子,卻全身無力。黃旭華哽咽道:“媽,我很想你……”母親怕兒子一路勞累,擺手示意黃旭華“休息”。過了一會兒,老人對身邊的女兒說:“叫三哥來?!秉S旭華來到了母親的床前,這一次,母親坐了起來,戴上老花鏡,嘴角擠出一絲微笑:“你長肥了……”但很快她再次陷入昏迷。不知過了多久,黃旭華當醫(yī)生的妹妹給母親把脈,突然,她哭了起來:“媽媽走了……”
從回家到母親去世,前后不過三個小時。葬禮這天,在母親的墳頭,黃旭華長跪不起……
2018年6月,黃旭華來青島參加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第十次專家休假活動,他有個心愿:去一趟海軍博物館,看看自1974年交付海軍之后就再未謀面、讓他一直心心念念惦記了44年、現(xiàn)已退役入館的401艇,如果博物館允許,最好能到核潛艇里面去走一走、看一看。
27日下午,黃旭華一行六人來到了海軍博物館,很快,他們看到了那條線型優(yōu)美流暢、龐大威武的水滴形核潛艇正??吭诤0哆?。
在隨行人員的攙扶下,黃旭華經(jīng)直徑不過盈尺的垂直扶梯進入到艇內(nèi),參觀完一艙,又經(jīng)直徑不足一米的水密門進入二艙,在進出水密門時,黃旭華可是吃了大苦頭,雖然他對這個水密門非常熟悉,也曾輕車熟路地鉆爬過無數(shù)次,可水密門不僅口徑小,位置還很低,而黃旭華的腰椎本來就有問題,此時他的腰間還纏著一圈厚厚的帶鋼板的護腰帶呢。他吃力地低著頭、彎著腰,讓上身和一條腿比較順利地通過了水密門,接下來腰部和臀部卻不聽使喚了,挪來挪去過不了門洞。大家在水密門兩邊拉的拉、推的推、托的托,好不容易讓黃旭華的腰部和臀部慢慢地挪了過去,可還有一條腿在門外邊過不來,眾人想幫又不敢輕舉妄動,生怕用力不對幫了倒忙。黃旭華也急得滿臉通紅,他兩手用力地抓住門框,挪動一下那條已經(jīng)邁過去的半蹲著的腿,身體重心慢慢轉向一邊,帶動著另一條腿挪動一小步。如此幾番之后,眾人分別在水密門兩側小心翼翼地幫著黃旭華挪動,終于,他的另一條腿也邁過了水密門。
在401艇這樣狹小的空間內(nèi),年輕人走幾步、轉個身都覺得困難,92歲高齡的黃旭華卻興致盎然、如數(shù)家珍,他一個個部位、一臺臺設備地看過去,還不時指著某臺設備向大伙兒講述一些當年鮮為人知的故事。對他來說,這艘核潛艇就像是他自己多年未見的孩子,在他的眼里,它不僅是一艘核潛艇,更飽含著過往拋家舍業(yè)、隱姓埋名、艱苦奮斗的情結和回憶。
在401艇會議室,應官兵之邀,黃旭華在留言簿上揮毫題詞:“騎鯨蹈海日游八萬里五洋捉鱉”。黃旭華的題詞正是他心境的寫照,是一代核潛艇人投身那段激情燃燒歲月時鑄就的初心,也是穿越44年的惦念……
(發(fā)稿編輯:姚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