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茶藝中的道家美學思想

      2019-09-10 07:22:44付鑫慧
      美與時代·下 2019年8期
      關鍵詞:茶文化

      摘? 要:中國茶藝是茶文化中的瑰寶,更好地傳承茶文化要求我們深入了解茶藝。道家美學思想對我國藝術有深遠的影響力。茶藝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并深受中國古典美學影響。通過認識中國茶藝和道家美學思想的聯(lián)系以及從道家美學角度去解讀茶藝的人、茶、水、具、藝、境,有助于加深對茶藝的認識,進一步提高茶藝水平,弘揚茶文化和茶道精神。

      關鍵詞:道家美學思想;茶文化;中國茶藝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藝作為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涵蓋了人、茶、水、器、境、藝六個方面。茶藝包涵了沖泡茶葉的手法、品評茶葉的技法以及飲茶時的意境感受。在歷史進程中,茶藝深受儒、釋、道影響,發(fā)展成為獨特的飲茶藝術。道家以追求真為最高層次,真即事物的本源、自然和道,老子、莊子為代表提出道、有無、坐忘、虛實等美學范疇滲透到茶藝的方方面面。研究其中的道家美學思想,對于茶藝內涵的延伸和深化有著重要意義。21世紀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美學的關注度不斷增加。從美學角度審視茶藝,有助于全方位理解和傳承茶藝與茶文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中國深厚的古典美學和悠久的茶藝相結合,為學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從美在自然、虛靜、有無、技道等審美范疇在茶藝中的表現(xiàn)和影響展開論述。

      一、茶藝中的道家美學思想

      之“美在自然”

      道家美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道,道即天地之本?!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1,道是非語言能表達的“自然”?!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71,自然即自然而然。《莊子·知北游》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2]216天地的美在于自然并不在于言說,美和四時運轉、萬物生長類似,它具有自身的規(guī)律?!懊涝谧匀弧钡挠^點源于對道的理解,美長存于天地間,無法用言語描述,它是自然而然的?!懊涝谧匀弧奔疵涝谧匀欢弧C涝谧匀槐憩F(xiàn)在茶藝中,就是追求自然、樸質、本真、簡潔的品格。

      (一)茶葉的美在自然

      茶葉本是自然之物,有著幽薄芳草的自然之美?!恫杞洝ひ恢础分杏小耙罢呱?,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3]62,強調野茶為優(yōu)。歷代文人墨客以茶葉自然本真的審美趣味寫了無數(shù)詩文。明代田藝蘅贊美綠茶“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4]。唐代劉禹錫指出:產茶環(huán)境自然幽靜,茶葉生長于陽崖陰嶺處、竹下莓苔地中,凝結天地靈氣化為山中清物,成為自然純潔的意象。韋應物欣賞茶性純潔,寫有“性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5]15。茶葉從古至今,無論是市井小販、文人雅士,還是達官貴人,他們對茶葉的欣賞都表現(xiàn)出了“美在自然”的審美趣味。

      (二)茶人的美在自然

      道家美學崇尚人的自然本真,茶人亦以性情自然真摯、品行精簡淡泊為準則,追求精神自由和真我,向往閑適簡淡的生活。從明代畫家文徵明所繪畫卷《惠山茶會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松林中茶人自在游樂,或坐于井旁手持書卷吟詩,或入神觀看童子煮茶湯,另有一邊散步賞景,一邊輕聲交談者。茶人淡泊閑適的生活狀態(tài)躍然紙上。唐代詩僧皎然在《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中說:“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5]141。茶人精行儉德,以茶為嗜好,而不以酒為伴。盧仝在《七碗茶詩》中描寫了一位“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5]17的茶人形象。茶人用自己的行為踐行著不為世俗所擾、追求真我的人生。

      (三)泡茶之水的美在自然

      飲茶之人,皆知水的重要性,稱水為茶之母。水之美在自然表現(xiàn)為泡茶選用自然純凈之水,并因地制宜,順應自然規(guī)律。陸羽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盵3]91古人用水講究源、輕、清、甘、冽、活,以自然新鮮的活水,遠離人居住之處為上等。古人對烹茶之水不僅有味甘質純的考慮,也有審美的需求。《紅樓夢》中妙玉用梅花上的雪水煎茶,甚是風雅。雪水源于天地,使茶湯滋味更加甘甜,香氣越發(fā)純正,湯色更為透徹明亮,美就在茶和水的交融之中。名茶和佳水的絕配,也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茶,如西湖龍井茶配上虎跑泉,易武茶配上易武古茶山山泉,相近相融便是兩全其美。

      (四)品茗環(huán)境的美在自然

      一場美的茶藝活動,不僅美在茶、水、器等,更美在它所營造的氛圍和環(huán)境。人們要置身自然清幽、雅致清凈的飲茶環(huán)境中,才能放下身心。因此,茶藝的品茗環(huán)境尤為重要。宋代杜耒在《寒夜》中寫道:“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盵6]475寒夜以竹爐煮茶,月光映在茶湯中,嗅著梅花香吃茶,意境清雅脫俗。境的選擇也隨四季變化。黃龍德在《茶說》中說:“若明窗凈幾,花噴柳舒,飲于春也。涼亭水閣,松風蘿月,飲于夏也。金風玉露,蕉畔桐陰,飲于秋也。暖閣紅爐,梅開雪積,飲于冬也?!盵7]207春夏秋冬景致各異,花柳庭閣、林泉風月別有韻味,于每一處飲茶均有不同的意境,因地制宜,境中茶、茶中境才能融為一體。今人不能和古人一般于明月清風、林泉竹下飲茶,卻可以將茶室布置得充滿自然之態(tài)。利用門窗將陽光引入室內營造出光影婆娑的效果,搭配插花和綠色植物,以及小橋流水、風吹竹林的音樂烘托自然靈動的氛圍。在有限的空間里幾枝桃花、一朵蓮蓬、幾節(jié)枯木都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對于自然之美的向往。

      (五)茶器的美在自然

      古有器為茶之父的說法。茶具作為中國藝術的分支,以追求自然為特征。茶器的美離不開“自然”二字。紫砂壺受到歷代茶人的喜愛,不僅是因為它最大程度地呈現(xiàn)了茶葉的本真,更是以其古香古色的質樸外觀讓人愛不釋手。紫砂壺造型多樣,其中仿自然之物的壺形惟妙惟肖,有葫蘆壺、茄段壺、梨形壺等。以梨形壺為例,其身材苗條,線條簡潔流暢,朱紅梨皮盡顯自然之美,故是壺中妙物。茶器的自然之美還體現(xiàn)在陶瓷如冰雪、如美玉的質感。唐代陸羽提出“青瓷益茶”的說法,青瓷類冰似玉和茶湯相應,使茶湯盡顯翠綠。明代甜白釉花口杯也是以其白似凝脂積雪、細膩溫潤而聞名。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8]無論是類冰似玉,還是凝脂積雪,都是瓷器的美在自然表現(xiàn)。

      二、茶藝中的道家美學思想

      “有和無、虛和實”

      道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道作為宇宙的開端,天地的初源是“無”,但是作為世間萬物的母體,它又有了“有”的含義。老子認為,世間萬物是有和無、虛和實的統(tǒng)一。正是這種有機的統(tǒng)一,世間萬物才可以生生不息,變化發(fā)展。中國藝術包含虛實結合和有無相生的美學思想,常為人探討的藝術意境即抽象的情和具體的景的統(tǒng)一、實和虛的統(tǒng)一、無限和有限的統(tǒng)一。茶藝中同樣含有“有和無”“虛和實”的美學思想。

      (一)茶藝動作中的虛和實

      人們在表演茶藝時,其肢體動作經常運用虛實結合這一手法。茶藝表演中寫實的肢體語言符合真實的邏輯,但是它不同于一般生活的寫實語言,帶有夸張和美化的部分[9]。寫實和虛擬肢體動作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藝術意境引導欣賞者進入審美的境界,讓茶藝有了更大的感染力。現(xiàn)代茶藝表演中有寓意的動作能使欣賞者產生聯(lián)想。例如,“鳳凰三點頭”,手執(zhí)壺向公道杯中勻茶水時,手腕順著水線流暢地上下反復三次,寓意是向客人鞠三次躬表示歡迎。潔具時右手和左手均向內旋轉茶杯,有擺手示意“客人來”的含義?!绊n信點兵”,就是在每個茶杯中勻入少許的茶后,再向每一杯中點斟茶水?!瓣P公巡城”,即依次來回向每個杯中斟茶。

      (二)茶與水中的有和無

      茶、水相依,從古至今泡茶用水都為人所重。嗜茶成癖的乾隆皇帝曾親自測定玉泉、珍珠泉、惠山泉、虎跑泉等,還將之分為七品。泡茶是一個化無為有的過程。水是無形無色之物,恰是通過水之“無”,茶的色澤、香氣、滋味才能完整呈現(xiàn)。唐代鄭谷寫蒸青壓餅茶湯的美“入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shù)片淺含黃”[5]106。靜態(tài)之茶的色、香、味溶于動態(tài)之水是有和無相統(tǒng)一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美感。稱贊點茶水乳交融之美,蘇軾說“烹茗僧夸甌泛雪”[6]484宋代陳巖則云“碧玉甌中散乳花”[6]432。茶水交融其滋味或濃醇、或苦澀、或回甘,我們在有和無的變化中感受人生百味。大理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清苦之茶讓我們想到做人先苦后甜的道理。甘甜之茶使我們想到人生苦去甘來,終將碩果累累。第三道回味茶代表了淡泊的人生境界,驀然回首過往,仍保持安然的態(tài)度。

      (三)茶器中的虛和實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的虛實是相依存的,并且虛勝于實。茶滋于水,水籍乎器。茶湯無形,無器不盛。通過可感觸的茶器,茶得以品飲。而器物本身即為有無、虛實的結合。《考工記》“梓人為筍虡 ”一文記錄了器物中虛實結合的美學思想。鐘聲、磐聲為實,使人聯(lián)想到贏類和羽類的動物聲為虛,虛實結合開拓出了一個藝術審美的空間,提升了器物的藝術品味。虛實結合的美學思想體現(xiàn)于茶器中。例如,被稱作“三才碗”的蓋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茶托為承托。故有“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10]的含義。蓋在其上,碗在其中,托在其下的形象為“實”,所引發(fā)的哲學意義為“虛”。清代陳鳴遠的“束柴三友壺”,其壺身依照松、竹、梅三者樹干合為一體的外形鑄造,細微的竹葉、竹節(jié)、松針、梅花栩栩如生,使觀賞者似覺林間生機無限,大自然中清新之氣撲面而來,小松鼠靈動活潑,妙趣橫生。唐代以后,竹泥茶灶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以四季常青、堅韌不拔的竹子作裝飾,使人聯(lián)想到高雅不俗、清苦不凡的苦節(jié)君子形象。明代時大彬仿照供春壺,制作了容量較大的“大彬提梁壺”。其扁球形的壺體大而飽滿,卻并不會給人笨重之感,就是因為之上的提梁把制造了有弧度的“虛”的空間,從視覺上減輕了壺體本身的厚重感。整個提梁壺以實帶虛、以虛帶實,巧妙地將豐滿的壺體和提梁把的留白部分相結合,達到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無論是蓋碗、束柴三友壺,還是竹泥茶爐和大彬提梁壺,無不是虛實結合的美學思想在茶器中的完美運用。

      (四)品茗環(huán)境的虛和實

      一場優(yōu)秀的茶藝與“境”的構造分不開。虛實結合是構造茶之境的重要原則。這里的“境”是一個包含了虛實、有限和無限的習茶空間。細微到茶具、插花、茶席,大到環(huán)境、光影等,構建出實用的飲茶空間,為“有”,而“有”所打開的用心靈感受的想象世界便為“無”。詩情畫意的環(huán)境、簡潔質樸的茶席、生機盎然的插花,每一細微處均流露出虛實結合的美學概念。茶席常需疏密調和,留有空白。茶席插花時,我們經常將花枝安排在花器一側,另一側留出一定空間,大片留白帶給我們無限韻味。營造飲茶氛圍時用光影模仿自然環(huán)境,以實映虛、以虛映實。陽光透窗而入,花影樹影婆娑,茶氣氤氳映于墻上似云煙飄飄。虛實營造出的意境引發(fā)物外之境,象外之旨,這便是有限和無限、虛和實相結合的美妙。

      三、茶藝中的道家美學思想

      “致虛極,守靜篤”

      體悟道,老子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只有無欲才能虛空,只有虛空才可以無欲?!爸绿摌O”就是保持空明的心境,讓全部身心進入忘我的狀態(tài)?!笆仂o篤”重在靜心、清心、寡欲。莊子所說的“心齋”“坐忘”和老子的觀點有相似之處?!靶凝S”是說要去除偏見、功利之見?!白奔词峭涀约?,達到物我兩相忘的境界[11]。任何審美觀照必要有一個虛靜空明的心態(tài)。

      虛靜審美思想和茶藝密切相關,一方面茶葉具有清凈和滌煩的作用,飲茶能使人進入空明虛靜的心境,有助體悟禪理道法;另一方面保持虛靜是飲茶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人們只有保持內心虛靜的狀態(tài)才能體會茶之真味,體悟人生真味。受此影響,人們主動選擇幽靜簡樸的飲茶環(huán)境。老子說過于沉浸在五色、五味、五音中會使人失去自身的和諧。在有限的飲茶空間中,減少環(huán)境的干擾。身心沉靜放松,方能修身養(yǎng)性,升華心靈。靜可生慧,心中寧靜空明,才能品出茶中精神。明代黃龍德說:“茶灶疏煙,松濤盈耳,獨烹獨啜,故自有一種樂趣?!盵7]206心境澄明方可以感受茶中樂趣。

      四、茶藝中的道家美學思想

      之“技和道的關系”

      《莊子·養(yǎng)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對“技”和“道”的關系進行了詳細論述:“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2]31庖丁整個身心伴隨著一定的節(jié)奏,產生了如同樂舞一般的效果。庖丁最初三年憑技解牛,三年后他憑借道解牛。此時庖丁的技術爐火純青,整個過程自然流暢,像是在表演舞蹈一般,這便是道技合一的自由境界。道家美學思想中,道是技的超越和升華。技是純粹的技術過程,技是道的基礎,是體道的表現(xiàn)[12]。茶藝表演中離不開純乎自然的技巧,也離不開形而上的道。茶藝技巧可以使茶人沖泡出一杯好茶。如若做到心中有茶道,進入道技合一的自由境界,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場具有感染力的茶藝表演,展現(xiàn)出茶藝中的美,并且將所獲得的精神快樂感染到觀賞者,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五、結語

      道家美學思想都是圍繞“道”這個哲學概念生發(fā)的。在此影響下茶藝形成了以自然為美的特征,自然、本真、樸質始終貫穿于茶藝中。人、茶、水、具、境、藝等要素均呈現(xiàn)出自然之美的審美追求。由“道”生發(fā)的虛靜之美、有無相生之美、虛實結合之美是茶藝藝術美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虛實結合、有無相生、追求自然之美亦是茶藝的創(chuàng)作原則。道家美學對“道和技”的理解是未來茶藝和茶道結合的關鍵點。

      我國茶藝歷史悠久,煎茶、點茶都曾在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如今茶藝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形式多種多樣,但難免有魚龍混珠的現(xiàn)象。茶藝如何從形式化的流程,向有文化內涵和豐富韻味的層面提高,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在茶藝實踐中,如何更好地展現(xiàn)真、善、美,增加其感染力,以及使人受到以茶修身的熏陶,心靈和精神得到升華,是值得研究的。未來茶藝的發(fā)展應該立足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相結合,不斷提升茶藝的審美和文化內涵。道家美學思想是先人的智慧,仍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若能以道家美學思想為指導,使茶雅以潛移默化的形式感染每一個人,將會是未來茶藝發(fā)展關鍵性的一步。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M].徐澍,劉浩,注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王先謙,集解.莊子[M].方勇,導讀、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程啟坤,楊招棣,姚國坤.陸羽《茶經》解讀與點校[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4]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典籍選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113.

      [5]錢時霖,姚國坤,高菊兒.歷代茶詩集成·唐代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6]錢時霖,姚國坤,高菊兒.歷代茶詩集成·宋金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7]郭孟良.中國茶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8]宋應星.天工開物[M]. 鐘廣言,注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180.

      [9]呂波,龍華.淺談茶藝表演中的肢體語言及審美[J].思想戰(zhàn)線,2011(A1):351-352.

      [10]葉羽.茶經[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1:124.

      [1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14.

      [12]王曉麗.淺析道家美學思想對中國藝術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11(12):17.

      作者簡介:付鑫慧,鄭州大學美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育與藝術教育。

      猜你喜歡
      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中國茶文化中的“順天應時”思想
      茶文化的“辦案經”
      “一帶一路”與茶文化傳播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30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別具特色的俄羅斯茶文化
      加快茶文化建設 助推茶產業(yè)發(fā)展——記貴州省茶文化研究會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44
      試論鳳慶茶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8
      20世紀上半葉現(xiàn)代都市茶文化的形成
      《紅樓夢》與中國清代茶文化
      茶葉通訊(2014年2期)2014-02-27 07:55:41
      武城县| 屏山县| 赞皇县| 增城市| 新和县| 城口县| 姚安县| 元阳县| 山丹县| 环江| 通道| 邢台县| 延长县| 洞头县| 武汉市| 翁牛特旗| 健康| 宜兰市| 博客| 内丘县| 桑植县| 剑阁县| 彭泽县| 石泉县| 舞钢市| 义马市| 夏河县| 金平| 惠州市| 册亨县| 宜君县| 门源| 娄底市| 合作市| 繁峙县| 中宁县| 新绛县| 舞钢市| 莱州市| 本溪市|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