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業(yè)讓孩子和家長犯難
日前,因為老師布置了需要帶烏龜泥鰍等上學的作業(yè),于是,楊先生的兒子就去村子不遠處的小河邊尋找。孩子不小心掉到水里,爸爸聞訊趕來,跳入河中救兒子,結果孩子救上來了,但楊爸爸卻不幸身亡。
這個寒假,鄭先生家的幾次晚飯很有“儀式感”:每次開飯前鄭先生就會準備好攝像機,然后兒子認真地從鍋里盛飯,邊盛飯邊說:“奶奶,我?guī)湍垺!编嵪壬贿呏笇б贿呬浵氯^程。
這并不是鄭先生家吃飯時的正常狀態(tài),他們?nèi)叶荚谂浜现鴰蛢鹤油瓿珊僮鳂I(yè)。鄭先生的兒子正在上小學三年級,今年的寒假作業(yè)有一項是“拍文明事”“講文明事”“寫文明事”。要求用照片和視頻記錄下身邊的文明行為,并且最終用小報的形式呈現(xiàn)。
“這項作業(yè)的初衷是好的。”鄭先生說,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文明行為都是悄然無聲中進行的,不是刻意而為。這樣當成作業(yè)一布置,就好像文明行為是可以擺樣子似的,太形式化了。鄭先生的兒子比較內(nèi)向,平時也經(jīng)常給奶奶盛飯,但是面對鏡頭,還要邊盛飯邊特意跟奶奶說話,總是做不出來,只好一遍遍演練?!斑@么一弄,孩子只覺得好玩,當成游戲了,作業(yè)的初衷反而被淡化了?!编嵪壬f。為孩子的作業(yè)而煩惱的絕不僅是鄭先生一位。
隨著家長對孩子教育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家長與孩子成長之間的矛盾、問題也越來越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其中,“輔導孩子寫作業(yè)”幾乎成了家長吐槽的最大“槽點”,甚至有家長被氣成了“心梗”。
題目在創(chuàng)新,答案卻僵化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中小學教育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在作業(yè)上表現(xiàn)為更加注重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很多作業(yè)題都會以實驗、項目、小報等形式完成,即使是書面作業(yè),也更傾向于把題目融入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中。
所以,輔導孩子完成作業(yè)成了很多家長下班之后的“必修課”。不過,真正讓家長們“崩潰”的還不是輔導本身,而是在被不斷創(chuàng)新的作業(yè)形式一遍遍“洗腦”之后,他們驟然發(fā)現(xiàn)那個名為“標準答案”的“緊箍咒”仍然在大行其道。
陸文的兒子陸路正在南方某城市讀小學三年級。陸文在接受記者的電話采訪時回憶到,一天兒子拿回來一份滿是“紅叉子”的語文作業(yè),作業(yè)中有一小段描寫石榴花的文字:嫩綠的葉子、火紅的石榴花,最后一句把石榴花比喻成了“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
題目主要圍繞這個比喻句展開,讓孩子回答“寫出了石榴花的什么特征?”陸路在答題區(qū)填上了“形狀”。陸路的這個答案被劃上一個紅叉子,老師給出的正確答案是:寫出了石榴花的美麗與活潑?!盀槭裁窗咽窕ū扔鞒尚±戎荒芑卮稹鑼懗隽耸窕ǖ拿利惻c活潑’而不能是別的。我兒子的答案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也有他的道理,也不至于是錯的呀!”陸文說。
“現(xiàn)在很多學校是想創(chuàng)新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但是作業(yè)有了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后卻遭遇了老師的標準化思維。
題目已經(jīng)創(chuàng)新了,答案似乎是僵化的,或奔跑在通往創(chuàng)新的路上。為什么?“其實學校也希望出一些開放性的、沒有標準化的題目,但是考試怎么辦?”熊丙奇說,現(xiàn)在的基礎教育的改革,無論是教學方式的改革還是作業(yè)的改革,都面臨著“不管怎么改,最終都面臨標準化的問題?!痹谶@樣的背景下,老師和家長的矛盾、老師和學生的矛盾就產(chǎn)生了。(為保護未成年人,文中未成年人及家長均為化名)
(摘自《中國青年報》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