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稿,我們邀請了5位作者,分別對5場并未發(fā)生的藝術展覽進行批評。
由一場藝術家的個展談起,王曉松分析了藝術世界里的成功學套路,揭示了一種造作、虛假、分裂的展覽“模式”。(《 一個藝術家的展覽分裂癥 》);體驗過一次冰火兩重天的“雙個展”,許力煒直陳對“網紅展”和“跨學科”當代藝術展的雙重厭惡。(《作為形式主義的浸沒體驗與跨學科當代藝術》);于瀛以一位獲得永生、逃離地球的“藝二代”的視角,描述了一場發(fā)生在3017年的畫展,并對繪畫的未來作了虛無主義的、宿命論式的解讀。(《漫天孤星,祭無忘告:“北星之春”展評 》);從798的一場5元藝術展到布達埃爾(Marcel Broodthaers)的“鷹部”,石冠哲穿梭于兩種虛構之中,批評了當代藝術中“似是而非的前衛(wèi)和空洞之物的張揚”。(《觀念之痛:從杜尚、布達埃爾到當下》);以私信的方式,楊天歌吐槽了好友“自娛自樂”的工作方式,“自欺欺人”的展覽內容,以及“自說自話”的虛偽膚淺。(《策展的社會抱負與工作方法束縛:寫給策展人楊楊的一封信 》)。
在這期特稿中,虛擬既是展開批評的基礎,又是富有趣味的形式。作者在限定的游戲規(guī)則中,各自完成了一次寫作實驗,將真實世界中的各種藝術問題置于虛擬的展覽語境中層層剝開。本質上,它們都是對真實世界展覽問題的討論,是對今天藝術展覽生態(tài)鏡像的折射。歡迎對這些虛擬的評論作出回應,也歡迎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