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藝術還能為社會做些什么: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訪談

      2019-09-10 07:22:44馮白帆王紹強
      畫刊 2019年7期
      關鍵詞:美術館廣東藝術

      馮白帆 王紹強

      中國的公立美術館是一個歷史雖算不上悠久,但體系龐大且結構復雜的獨特藝術生態(tài)。之所以說它獨特,是因為它在設立之初接駁的是一套來自于西方的觀念體系和制度構架。但在其現(xiàn)實的發(fā)展進程中,中國特有的文化、政治和商業(yè)環(huán)境也在其組織制度和運行模式等方面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印記。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當下中國公立美術館的發(fā)展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既無法套用西方的理論體系,在實踐層面也沒有類似的先例可以遵循。另外,盡管中國的公立美術館系統(tǒng)總體上已經脫離了初創(chuàng)時期的那種狀況,但目前為止,無論從本土化的運營還是與國際標準對接的層面來看,其內部運作機制都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優(yōu)化。而這種優(yōu)化的過程幾乎完全是內化在組織管理運營內部的。這種由行業(yè)細分帶來的專業(yè)化程度的增強實際上意味著以往那種觀念性或敘事性的研究方法可能已經失效。行業(yè)專業(yè)化程度的提升需要當代的研究者下沉到行業(yè)內部才能逐漸找到有價值的問題和結構性的解決方案。

      本期與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的訪談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的。希望能借助他的視角,從行業(yè)內部對相關問題進行一些闡述。原始的訪談時間很長,訪談內容涵蓋了從美術館定位、到組織機構管理再到公立美術館的社會公共屬性等諸多問題。礙于篇幅,我們無法呈現(xiàn)更多的細節(jié)描述,但這篇訪談仍是對當下中國公立美術館微觀生態(tài)的一份真實記錄。

      馮白帆:接手廣東美術館之前,你有沒有在其他美術館做館長的經驗?

      王紹強:到廣東美術館工作之前,我覺得我的身份更多的是美術教育者、教學管理者、藝術觀察者以及編輯文案者等,這些角色看似與美術館的運營關系并不密切,但是很多事情都是“道通為一”的,我覺得這些都是幫助我實現(xiàn)角色轉換的寶貴經歷。我從1995年進入廣州美術學院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了,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我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美術教育和審美教育,是美術學院和公立美術館最重要的使命,在這方面,長期的教學使我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教育思維體系,這種框架與美術館“以人為中心”的總體思路考量恰恰是一致的。其次,在學院里我曾擔任視覺傳達學院的院長,管理院系的教學和其他日常事務,以便確保院系能夠高效運轉。我在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思路和一定的模式,當然美術館的管理模式有自身的特點,但有學院的管理經驗,在其中的調整和轉換就變得相對輕松了。

      當時在學院的工作以外,我還在課余時間從事獨立出版的工作,這部分的經歷更多地塑造了一種結構性的思維方式。在出版過程中,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是“呈現(xiàn)什么”“如何呈現(xiàn)”的問題,而美術館在藝術生態(tài)中作為一個中間角色,就是要通過“呈現(xiàn)”實現(xiàn)自身的內在價值,因而“呈現(xiàn)什么”“如何呈現(xiàn)”同樣是美術館需要應對的關鍵問題。對于美術館來說,這也正是其表達自身過程中需要不斷重溫和明確的“初心”。

      除了這些工作,多年來我一直站在“藝術觀察者”的角度,關注國內外藝術的發(fā)展變化。我?guī)缀蹩幢榱藝鴥韧獾闹匾佬g館和博物館,了解藝術史上的重要作品以及當代藝術的趨勢。這些觀察加深了我對藝術發(fā)展的理解。當我接手廣東美術館的工作時,這部分經驗使我更容易看清美術館與“當下藝術趨勢”的關系和鏈接。

      此外,我曾經對一家民營美術館進行過系統(tǒng)性的改造工程,這個項目大概持續(xù)了一年時間,這為我了解美術館及其體系建構提供了直接的經驗。

      馮白帆:在今年1月份《收藏拍賣》雜志的訪談中,你提到過一個“雙軌制”的概念。這個概念是那段時期之后你對美術館定位的某種理解嗎?

      王紹強:“近現(xiàn)代”和“當代”這兩個最重要的學術方向,在20多年的發(fā)展中是一以貫之的。我以“雙軌制”概括這種實踐,是一種相對個人化的概括。從我多年對廣東美術館的關注,以及到館之后,通過館史和各類文獻對美術館的全面了解,我發(fā)現(xiàn)實際上不管是收藏、研究、展示還是公共服務,一直堅持把“近現(xiàn)代”和“當代”作為最重要的學術方向貫穿其中。我想這得益于包括湯小銘先生、林墉先生、梁明誠先生、王玉玨老師、林抗生館長等在內的廣東美術館建館元老敏銳的藝術判斷,也得益于王璜生館長、羅一平館長多年來一以貫之的堅持,使得廣東美術館擁有了近現(xiàn)代沿海美術、廣州三年展、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等具有區(qū)域和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其次,我想說明的是,在全球化進一步深化的今天,在合作互融成為發(fā)展共贏的必然途徑的今天,這種“雙軌制”的做法顯得更為必要。廣東在近現(xiàn)代和當代的兩次重要轉折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需要彰顯的是廣東文化和美術的這種特殊地位和意義,“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做法,正是在這種邏輯框架下才得以成立的。

      馮白帆: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之后,你覺得當時的美術館存在哪些問題?你又是如何應對的?

      王紹強:之前已經提到,廣東美術館從館體建筑到整個美術館體系的構建,都具有相當的成熟度,并且還在國內和國際建立了穩(wěn)固的影響力,擁有多個不可替代的學術品牌。

      我覺得對于一個具有成熟體系的美術館,在堅持核心定位的基礎上,需要面對的問題是“與時俱進”,甚至走在時代前面。這不是一句空話,這是美術館,乃至任何其他機構的生命力所在,這關乎一個美術館對當下社會、當代人、當代觀念的關注、理解和轉化。美術館不僅僅是保存和收藏藏品的地方,美術館也不是單純的展覽館,美術館作為一個聯(lián)結藝術和大眾的空間,不管是呈現(xiàn)當下和未來,還是重述歷史,都需要建立一套當代話語。因此,我們從館體硬件空間到運營理念都進行了完善。

      從廣東美術館的建筑體本身來看,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自主設計、自主施工的一座美術館的經典之作。當年,廣東美術館是廣州二沙島上的第一座建筑,在 20 世紀 90 年代是一個標志性的建筑和場所。這座建筑自1997年落成使用到現(xiàn)在已有近20年的歷史,這當然使得這個空間擁有了更深厚的沉淀。但同時我們也關注到:一方面,現(xiàn)有的很多設施,包括電力系統(tǒng)、空調系統(tǒng)、供水系統(tǒng)、消防系統(tǒng)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建筑體的外觀以及內部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和整改,我們接下來還會循序漸進地推進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隨著新媒介和相關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迅速,不僅是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新技術,而且當代人的觀看方式、認知方式以及衍生出來的行為方式都經歷著巨大的轉變,因此我認為需要在新語境下為民眾提供集觀看、交流、休閑為一體的公共開放空間。我們對館內的展示空間重新進行了布局和改革。在展示方向上,我們盡可能把近現(xiàn)代美術,特別是名家和經典作品的展示,放在一樓呈現(xiàn)。今年上半年,第六屆廣州三年展閉幕后,我們先后在一樓展廳推出了王肇民、湯小銘、林豐俗三個近現(xiàn)代廣東美術名家的展覽,這三位在水彩畫、油畫、中國畫等領域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畫家的展覽,在時間線索上又串聯(lián)成廣東近現(xiàn)代美術展出季。二樓主要是當代藝術的展示,三樓展廳會更偏重影像方面的呈現(xiàn)。另外我們重新修整了7號廳,開辟出專門的空間做青年藝術家的個展,我們也形成了自己的青年藝術家品牌系列——7號空間青年藝術家學術提名展。我想通過空間規(guī)劃,讓公眾逐漸對美術館的展示格局形成相對固定的認知,這種認知可以形成一種藝術記憶,甚至強化美術館系列展覽的品牌效應。

      馮白帆:也就是說,通過這種精細的空間劃分,一方面與國際通行的展覽標準進行接軌,同時也已經將觀展體驗考慮在內了。實際上是把美術館的展陳空間進行了符號化和固定化。

      王紹強: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公立美術館,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普通民眾,考慮的是如何為公眾提供系統(tǒng)性的審美教育,通過藝術激發(fā)公眾的審美體驗。具有引導性的環(huán)境和空間,正是為了潛移默化地改變大眾的觀看與體驗,這其實也是公共教育的一部分。

      馮白帆:就職半年之后,你重啟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并且對其定位和名稱進行了調整,對此你是如何考慮的?

      王紹強: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是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國際性攝影雙年展之一,過往舉辦的三屆展覽(2005年、2007年、2009年),每屆確立一個主題,學術面向各有所側重,嚴謹地梳理攝影史,展現(xiàn)當代攝影實踐;同時激活了國內美術館對于攝影研究和收藏的熱情。

      對品牌項目的重新啟動和更名,我覺得主要是基于對當代文化和藝術綜合判斷的結果。當我計劃重啟這個項目時,已經離最后一屆展覽時隔將近10年時間了,當代的語境和藝術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隨著數字化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技術媒介不斷拓寬和發(fā)展,攝影在很大程度上已屬于廣義的影像文化的一部分,同時,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也開始使用各種新的媒體介入攝影領域,拓寬了攝影的表達力。

      自2016年9月以來,我們先后組織了三次學術策展會議,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就“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品牌項目的重啟與否、項目的意義、當代攝影策展的轉向及美術館學術體制化等相關問題進行了多次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探討。最后,綜合各方的意見和建議,結合廣東美術館的學術立場,才決定在2017年重啟“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這一品牌項目,并將“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正式更名為“廣州影像三年展”。我們希望通過更名,在更具開放性與方向感的工作中推動中國當代影像藝術的實踐與研究。

      馮白帆:前不久結束的“第六屆廣州三年展”體量很大,設置了華僑城盒子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州53美術館等分展館和平行展,我們也聽到了許多不同的聲音,比如有人批評分館展和平行展與主題關系上比較游離,你怎么看?

      王紹強:在第六屆廣州三年展中,我們選擇采用主題展、分展場及公共藝術展區(qū)和平行展全城相互聯(lián)動展出,是為了更好地落實文化惠民及文化均等化的基本政策,建構新時代大灣區(qū)藝術生態(tài)的戰(zhàn)略布局,促進廣東文化藝術高質量發(fā)展。

      確實有評論說一些平行展的聯(lián)動和這次展覽的主題有些游離。我同意這種看法,但思考的角度確實不太一樣。作為廣東省的美術館,我們對地區(qū)藝術生態(tài)負有重要的責任。我們想盡可能地發(fā)揮區(qū)域性公共美術館的帶動性,這個出發(fā)點很重要。放在全國的格局里,“廣州三年展”作為一個展覽品牌還是挺有影響力的,我們希望這種影響力也能給其他的廣東藝術機構以及整個區(qū)域內的當代藝術活力帶去積極的作用。

      我們希望“廣州三年展”不只是藝術界的盛事,而且是城市的盛事,城市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平臺把松散的力量聯(lián)結起來,共同發(fā)聲。這次聯(lián)合的藝術力量是珠三角地區(qū)活躍的藝術機構,我們從中選擇了美術館生態(tài)鏈中在類型上具有代表性的美術館和藝術空間參與我們的分展場/平行展項目。其中華僑城盒子美術館是城市新區(qū)發(fā)展中的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嶺南畫派紀念館和華南農業(yè)大學美術館是高校美術館,33當代藝術中心則是以城市公共智能交通為運營支撐的空間,廣州53美術館是藝術家創(chuàng)辦運營的美術館,而紫泥堂藝術小鎮(zhèn)是產業(yè)更新中的藝術空間。各分展場/平行展根據各館自身的學術定位和場館條件,呈現(xiàn)與主題展優(yōu)勢互補的展出效果。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以往影響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廣州三年展”打造成廣州甚至珠三角地區(qū)的文化地標,甚至帶動區(qū)域的經濟和旅游發(fā)展。當代藝術的展覽和活動是美術館溝通藝術與大眾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美術館與周邊藝術空間溝通聯(lián)動的良好途徑。通過多樣化的方式激發(fā)區(qū)域文化活力,才有可能形成區(qū)域藝術生態(tài)共振,為城市發(fā)聲。

      馮白帆:換句話說,你希望以廣東美術館為平臺來帶動和反哺區(qū)域性的藝術生態(tài),并帶來一些新的可能性。

      王紹強:不管是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還是北京798、上海西岸,都通過某種程度的“反哺”,為展覽和機構本身、為整個地區(qū)的藝術生態(tài)帶去新的可能性。對廣東美術館這家在華南地區(qū)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機構來說,在珠三角這樣一個藝術能量分散的地區(qū),更是需要這樣的平臺,推動當代藝術生態(tài)的聯(lián)動。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大灣區(qū)的背景下,通過公共力量聯(lián)合地域內松散的藝術力量共同發(fā)聲,實現(xiàn)資源共享,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義務。當然目前為止只能盡力而為,我們還需要有更多的探索。

      馮白帆:據我了解,廣東美術館的傳播和公教在國內做得也是比較好的。還是回到館長視角,談談這幾個方面。

      王紹強:在公共教育方面,實際上國際的重要美術館已經把“觀眾拓展”納入到核心運營策略的趨勢和理念中,這個概念進一步擴大了國內公共教育和公共服務的內涵與范疇,更強調藝術推廣、藝術教育以及提供藝術文化服務等過程中的科學性和主動性。近年來,我們積極關注美術館學的各種走向,在項目推廣過程中拓展此前以人為本的理念,并且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嘗試在服務理念方面尋求突破和轉變。

      我們策劃的公教活動多次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全國美術館專業(yè)委員會、廣東省文化廳等國家級、省級專業(yè)機構的公共教育活動獎項。在優(yōu)秀公共教育項目方面,我館曾經獲得過“版畫藝術公共教育系列活動全國美術館優(yōu)秀公共教育項目”。而在2017年,廣東美術館的“美術館課堂:感受原作的溫度”獲得了文化和旅游部“全國美術館優(yōu)秀公共教育項目中國博物館教育項目優(yōu)秀示范案例”。這個項目以原作為切入點,讓作品的展出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也使得參與者能夠接受高質量的審美教育。實際上國外的很多美術館都作為學習以及家庭溝通的場所發(fā)揮著育人特別是青少年教育的作用。我們認為可以在這方面進行更深度的探索,因而精心籌劃了“美術館課堂”項目。我們會繼續(xù)探索更豐富的課堂方式,推出更好的“美術館課堂”項目。

      而在傳播方面,由于近年來藝術傳播的語境、途徑等都發(fā)生了重要的改變,所以我們主要集中力量探索新媒體傳播,同時在宣傳上結合紙媒和其他傳統(tǒng)媒體,形成立體的傳播體系。由于新技術的發(fā)展,我們當前更多地通過微信、微博、豆瓣、在藝、Instagram、Facebook等平臺,發(fā)布廣東美術館的展覽、典藏、活動、培訓等方面的資訊,自主策劃的眾多展覽內容都能夠快速、有效地通過網絡傳播出去,大眾足不出戶就能了解美術館的當前動態(tài),大眾也因此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查找展覽概況,瀏覽與藝術普及相關的資料。這些平臺甚至使我們與海外的觀眾或藝術機構建立起聯(lián)系,拓展出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網絡平臺發(fā)揮了重要的信息傳遞功能,未來美術館會進一步完善新媒體方面的舉措。

      馮白帆:廣東美術館是如何讓自己的藏品通過展示和研究生效的?

      王紹強:在典藏方面,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支持,以及數任館長對我館典藏方向的準確判斷和堅持,我們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收藏序列。廣東美術館的收藏定位一方面是從本館所處區(qū)域、建館歷史的現(xiàn)實出發(fā),另一方面是根據自身作為現(xiàn)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性質所確立。基于對形成藏品特色的考慮,我們的收藏比較強調“沿海性”與“當代性”,我們目前還在全力完善這些收藏序列。

      同時,我們近年來還在“讓藏品活起來”方面,也就是你所說的“生效”方面,探索更多元的方式,以便更好地惠及民眾。我們正在探索并且實踐的是“美術館+互聯(lián)網”的方式,首先是對藏品進行電子化的歸檔和管理,希望以后可以在網站上呈現(xiàn)藏品完整的三維圖像和相關信息,這些工作目前正在有序的推進當中。其次我們通過獨立策劃館藏展覽,對藏品進行研究和梳理。我們策劃的展覽也多次獲得了文化部的獎項,從2012年文化部首次組織“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開始,我們策劃的館藏展覽就連續(xù)多年獲得“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季優(yōu)秀展覽獎”,包括去年的“1949年的廖冰兄——歷史轉型期的廖冰兄漫畫藝術文獻展”,2017年的“其命惟新——廣東百年美術大展” ,2016年的“藝圃開荒——從赤社到廣州市立美術學校”,以及更早的“世紀對話——嶺南畫派與廣東國畫研究會學術研究展”“甲午·甲午——百年強國夢”“風·雅·頌——廣東美術館開館15周年精品展”等多個館藏展,都激活了館藏資源,并為民眾帶去了高品質的審美體驗和教育。

      馮白帆:和四年前剛接手廣東美術館的時候相比,你對館長這個身份的理解有沒有什么變化?你覺得理想的公立美術館館長應該具備怎樣的專業(yè)素質?

      王紹強:相對“轉變”來說,我覺得用“深化”來形容更為貼切。

      我對美術館館長身份的理解,或者說公立美術館館長應該具備的素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藝術理想和社會責任感。不僅僅是公立美術館,在我看來,民營美術館還是其他藝術機構的管理者都需要具備,這是推動機構往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動力。不管是大都會博物館、MoMA、大英博物館,還是國內所有重要美術館的管理者,都始終站在社會的角度思考問題?!八囆g還能夠為社會做些什么”“藝術還可以是什么樣子”“如何通過藝術讓世界變得更好”“美術館、博物館還有哪些可能”……正是這樣的發(fā)問,才能把藝術和藝術機構,甚至社會發(fā)展帶往更高的可能性。

      其次,從美術館的歷史發(fā)展和當下狀況來看,美術館館長需要對藝術、藝術史、美術館學、管理學等學科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甚至是敏銳的判斷觸覺。從19世紀發(fā)展到今天,美術館、博物館和其他的藝術機構,已經從單純的展示空間成為一個具有多元、復雜構成的有機體,美術館有自己的生命,有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嚴謹有力的學術研究正是這個有機體的生命力所在,美術館需要有學術的支撐,否則展覽就像浮萍一般,淪為一種浮淺的“潮流”。今天,當追逐潮流成為常態(tài),當深刻和恒久的價值被束之高閣,我們更需要不斷重新地提醒自己根之所在。

      此外我覺得綜合能力也很重要。我所謂的全面,不僅指藝術專業(yè)領域的知識結構,還包括對公共空間、藝術傳播、美術教育、工作方式、管理體系等多個方面的了解和應對能力。特別是在“跨界”“跨領域”“跨學科”融合發(fā)展的今天,綜合的知識體系和能力,能夠形成更為準確的價值判斷。從這方面來看,縱向的深度固然重要,橫向的廣度同樣不可小覷。

      注:本文由錄音訪談稿整理而成,內容經作者修訂確認。

      猜你喜歡
      美術館廣東藝術
      少年美術館
      鋼·美術館展覽現(xiàn)場
      藝術學研究(2022年5期)2022-10-29 02:35:38
      大同美術館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金橋(2020年8期)2020-05-22 06:22:54
      去美術館游蕩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8:00
      紙的藝術
      廣東輿情
      大社會(2016年3期)2016-05-04 03:41:11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頭藝術
      金华市| 双辽市| 樟树市| 商都县| 阿坝县| 新邵县| 夏邑县| 睢宁县| 松潘县| 咸阳市| 怀远县| 巨鹿县| 北流市| 兰溪市| 兴隆县| 承德市| 临颍县| 师宗县| 岢岚县| 鹤壁市| 武平县| 崇礼县| 儋州市| 若羌县| 崇仁县| 江西省| 建始县| 东至县| 金溪县| 吉木乃县| 陆河县| 库车县| 泽州县| 偏关县| 三原县| 宜宾县| 衡南县| 姚安县| 息烽县| 拉萨市| 太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