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古至今,愛情向來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個永遠鮮活的素材,不僅文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經(jīng)濟學家等對愛情充滿了興趣,給予了愛情極大的關注,在日常生活中愛情也是與人們密切相關的,也經(jīng)常被人們所談論。本篇文章主要從倫理學的角度來淺談愛情的發(fā)展及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與角色的變化。
【關鍵詞】:愛情 倫理 道德 女性地位
在羅國杰等人編著的《倫理學教程》一書中對愛情的涵義是這樣解釋的“所謂愛情,是指一定社會經(jīng)濟文化狀態(tài)下,兩性間以共同的生活理想為基礎,以平等地互愛和自愿承擔相應義務為前提,以渴求結成終身伴侶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標準自主地結成的一種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會關系?!?可以看出,愛情首先要以兩性間的互相吸引為前提,以性愛為生理基礎,這也是區(qū)別愛情與友情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同時也要強調(diào)一定的責任和道德義務。人是一種群居動物,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都脫離不了社會關系,兩性間基于性愛建立起來的愛情關系其實質也是社會性的,受社會經(jīng)濟條件、主流道德觀念的影響與制約。
同時,愛情作為兩性間的結合,就必須要考慮在這一段關系中男女雙方的地位,上升到整個社會層面,即就是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女性在愛情能否維系、婚姻能否美滿、家庭能否和諧、社會能否穩(wěn)定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人權問題越來越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男女平等也逐漸成為人民共同的追求,女性社會地位的高低變化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安定。一、氏族時期中國人的愛情與女性地位
整個母系氏族時期中國女性的地位是崇高的。一方面,那時人們按照性別進行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的分工,男性主要是成群外出狩獵捕魚等等,女性則是負責采集蔬果、加工食物、縫補衣服以及料理家務等等。由于生產(chǎn)力的低下與生產(chǎn)工具的匱乏,男性的勞動相比女性來說不占優(yōu)勢,氏族成員的基本生活資料更多的來自于女性的勞動,這就為母系氏族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奠定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女性具有男性所沒有的生育功能,在當時人口極端匱乏的情況下,女性所獨有的生育功能和哺育后代的能力也為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自新石器時代后期,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及男性在社會生產(chǎn)中的突出地位的出現(xiàn),男女在社會中的地位關系開始發(fā)生變化,男性逐漸取代女性的主導地位,社會組織也由原來的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這時女性的社會地位大大地弱化了。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和生產(chǎn)力的提高使得男性的體能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了出來,大量的體力勞動減少了女性從事勞動的機會,女性勞動的基礎性地位開始動搖,女性的社會地位隨之下降。
二、古代中國的愛情及女性地位
進入奴隸制時期,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男性成為了整個社會生產(chǎn)中的主導力量,女性在生產(chǎn)勞動中的作用越來越低,以致漸漸遭到生產(chǎn)領域的排斥。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jīng)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女性的勞動失去了原來的優(yōu)勢,也就逐漸失去了經(jīng)濟的自主能力,必須得依附于男性才能生存。到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經(jīng)根深蒂固,加之古代中國實行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強調(diào)尊卑倫理觀念與等級秩序,女性的地位越來越低,最后淪為男性的附屬品,中國古代的愛情也隨之帶上了明顯的等級性。
古代中國人的愛情觀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常來說,女性對自己的愛情是沒有發(fā)言權的,甚至在新婚之夜以前都沒有見過自己的丈夫,他們的愛情更多是強調(diào)社會地位上的平等,講究門當戶對,而不注重將要結為夫妻的兩個人之間是否有愛情,他們的結合是出于純粹的道德利益的。這也是與西方的愛情不同的,中國人說夫妻恩愛,“恩愛”這個詞語在英語中也是找不到的,西方人的愛情是出于對彼此的生理吸引與欣賞,完全是建立在自主平等的基礎上的,而古代中國人的結合則是各個方面因素相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儒家學說正統(tǒng)地位的鞏固與發(fā)展導致了傳統(tǒng)中國女性地位的不斷下降,漢代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影響下,以三綱五常作為社會道德規(guī)范,要求女性做到“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這“三從”明顯地反映出女性只是男性的隸屬品,突出女性地位的卑微。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之后,女性的地位更是一度降至最低,社會中自由的愛情幾乎被趕盡殺絕。這種思想嚴重限制了人的欲望和個性發(fā)展,而對女性的管制最為嚴重。一夫多妻、沒有保障的婚姻制度也體現(xiàn)了女性地位的卑微,為了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婦女們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shù)來奪取男主人的恩寵。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就是一個扼殺女性的愛情、踐踏女性的肉體、摧殘女性的精神、抑制她們的欲望和人格的發(fā)展,使得她們不能大膽自然的表達自己的感情的社會。青年男女對任何真正愛情的追求和萌發(fā),都會被斥為是離經(jīng)叛道、傷風敗俗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女性沒有任何的選擇權,她們只能服從于社會權威和封建禮教,淪為男性的附屬品,為男性服務。
三、二十世紀以后的中國人的愛情
1911年孫中山領導人民發(fā)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女性的地位也開始慢慢地提高了,而且在這個時期,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思想也傳入了中國,男女平等的觀念也逐漸深入人心。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而活,沒有了封建禮教的壓迫,女性也開始有了獨立的人格,開始追求自身的個性發(fā)展。她們對自己的命運有了一定的選擇權,對待愛情關系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戀愛,追求“真正的愛情”。她們真正開始“站起來了”。
四、當代女性的愛情及其道德要求
誠然,愛情是婚姻的基礎,但是有愛情卻并一定能產(chǎn)生婚姻。在當代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不低于男性,甚至在某些時候超過了男性,女性對社會的貢獻與作用也大大地增強了,女性對愛情、對婚姻的看法和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女性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有權自主選擇自己未來的另一半,這時候女性在追求自己的愛情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戀愛道德。
首先,我們說愛情和友誼很大的一個區(qū)別就是愛情具有排他性而友誼沒有。戀愛雙方或者說夫妻雙方必須做到對彼此的忠誠,對于婚外戀與第三者插足事件在當代中國已不僅僅是一種缺乏道德的表現(xiàn),它還涉及到法律,新修改過的婚姻法規(guī)定對由于婚外戀和第三者插足而造成原來家庭破裂的,應對過錯方給予一定的懲罰。在戀愛關系確立之前,雙方的確應該對彼此進行深入了解與長期考察,但是戀愛關系一旦確立,那么雙方就不應該隨意更換戀愛對象,這也是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同時,戀愛是兩個人之間的彼此吸引,愛情是嚴肅的、神圣的、美好的,戀愛關系是專一的、穩(wěn)定的,我們必須反對三角戀情或者多角戀情,反對游戲人間的戀愛態(tài)度。
其次,愛情關系也是平等的、互愛的、雙向的,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兩個人一旦結成某種關系,那就意味著你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可能會影響到對方,這也就需要戀愛雙方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古代中國在家庭中居于主要位置的大多是男性,而在現(xiàn)代戀愛關系甚至家庭關系居于主要位置的大多是女性,甚至在有些家庭男性的地位就相當于古代女性的地位,我們說這些都是不道德的。戀愛是彼此為了追求真正的愛情并想與對方結合成家庭而產(chǎn)生的,這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不平等的關系始終是不會長久的。
最后,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離婚變得越來越簡單,同時離婚率也在不斷上漲,失戀問題更是不可勝數(shù)。按照傳統(tǒng)認知,一般情況下我們都認為在離婚事件上女性屬于弱勢的一方,但這并不意味著女性就完全是正確的,女性出軌也是存在的。這就要求女性要重視自己的愛情與婚姻家庭,反對由于未能抵擋誘惑背叛愛情,反對輕率離婚。當然,若是因為雙方關系確實已經(jīng)無法維系、無法繼續(xù)共同生活而選擇離婚的,女性在離婚后也不應當心灰意冷,失去對愛情、婚姻的信心與希望,不能因為無法得到的愛情而降低自己的人格與尊嚴,影響自己的生活。
五、結語
雙方對彼此的吸引是愛情的起點,戀愛是愛情的升華與增強過程,而婚姻則是愛情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與必然趨勢,在這一整個過程中,都需要男女雙方的共同參與,不管缺少哪一方,這一關系都不能成立。所以為了追求愛情與幸福,男女雙方應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朱家龍.論愛情的本質——兼論戀愛道德[J].湖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4):23-27.
【3】 張琨.論愛情的內(nèi)涵及其自然過程[J].哈爾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2(01):33-38.
【4】 劉慧.中西傳統(tǒng)愛情觀的發(fā)展及比較研究[J].學理論,2012(35):180-181.
【5】劉銀花,孟祥勝.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的認識與反思[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1(03):85-87.
【6】張利平.當代女性戀愛中的道德問題[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02):33-34.
作者簡介:閆佩佩(1998-),女,漢族,甘肅天水,本科在讀,思想政治教育,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省寧波市,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