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宇
高考,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熱議主題,是牽動萬千家庭心神的特殊日子,近日,湖南大學出版社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推出的《兩院院士憶高考——77級、78級大學生的高考故事》一書,帶我們隨時間逆流而上,從2019年的高考季穿越回1977年、1978年的高考,讓我們從院士個體的成長經(jīng)歷中感知過去,關(guān)照現(xiàn)在,尋蹤高考推動的每一種未來,本書的精彩之處如下。
特定的時間定位——見證了中國高考史中最奇特的事件。1977年之前,我國的高考已經(jīng)中斷了10年。黨中央于1977年10月公布恢復高考, 1977年12月即舉行高考,這次高考是高考歷史中復習時間最短的一次考試;積攢了10年的570萬學子紛紛踏入考場;這次高考是考生年齡差距很大的一場考試(本書中的陳政清院士年滿30歲,并已結(jié)婚生子,賀福初院士年僅15歲);最終只有27萬人從570萬人中突破重圍,拿到大學的入場券,錄取比例不到4.74%,這次高考是恢復高考至今錄取率最低的一次;1977級的大學生是在1978年3月入學,1978級的大學生則是在1978年9月入學,這是高考歷史上兩屆學生同年入學唯一的一次。
特別的人物定位——51位院士同寫一本書。書中51位院士,來自科學院的有22位,來自工程院的有29位。院士們的學科領(lǐng)域幾乎涵蓋了中國的各個科技領(lǐng)域,他們的成就基本展現(xiàn)了中國科技界的現(xiàn)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正式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51位院士感受到了科學的春天,他們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受益者、見證者。他們用40多年前的故事引出了自己高考以來一路走來的人生感悟,用事實證明了恢復高考和改革開放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紅利是巨大的。
特別接地氣的故事——讓我們窺見院士們不平凡的人生。如果沒有高考,他們就是平凡的知青、工人、軍人、農(nóng)民、民辦教師。是高考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是他們自身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未來。高考前夕,甘曉華院士“常常在昏暗的燈光下看書至深夜一兩點,第二天早上五六點又要起床干農(nóng)活”。陳政清院士一直愛讀書學習。為了躲避農(nóng)村夏天的蚊子,就穿著長筒膠鞋看書——這曾被當作笑話在知青中流傳。進入大學后,鄧子新院士入學時的英語是班里最后一名,他堅持每天早上5點起床學英語,憑著自己的毅力,使自己的英語成績后來居上,并在出國留學時派上用場。周緒紅院士有時候一道理論力學題可以做出七八個解答。楊德森院士說:“雖然很多人選擇留在國外工作,但是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國了。我深刻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幸福與成就,是不可能脫離祖國的?!蓖鯂ㄔ菏空f:“我不是因為喜歡而選擇煤炭行業(yè),而是因為選擇而愛上煤炭事業(yè)。一次選擇,一生無悔。”院士們的故事猶如一朵朵小浪花,朵朵浪花疊加就變成了波瀾壯闊的不平凡的人生。其中所蘊含的學術(shù)思想、人生積累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nèi)ネ诰颉?/p>
特別的選題設(shè)計——讓科學精神、奮斗精神走近你我他。51位院士的故事采取自述的形式,將所想所思所為娓娓道來,文風真摯、樸實,兼有老照片做呼應,猶如鄰家男孩、女孩的成長故事,一下就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51位改革開放的親歷者,用他們與祖國共成長的故事,譜寫了一曲奮斗者的青春之歌。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也參與了歷史的創(chuàng)造。而這一切都得益于他們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
愿你來做這些親歷者的見證者,更愿你能從書中找到讓你獨立天地之精神,找到建樹人生之信念,找到努力奮斗之方法,找到內(nèi)心深處余音繞梁之情懷。在書中,感動由你,方法為你,力量從你。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