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柃
也許是因為微胖的身材,圓圓的臉,說話時總是面帶微笑,笑起來特別和藹可親,又無時無刻不在學生身邊,讓人感到這是一位既可親近又可信任的長者,鄭霖被學生親切地稱呼為“校長爸爸”。
2014年9月,重慶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以下簡稱重師附?。┯瓉砹说谝慌鷮W生。成為“校長爸爸”快五年時間,鄭霖像一位父親一樣,陪伴孩子們一起成長,帶領這所年輕的學校,“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小學教育,實驗一些新的學校課程”?!靶∠壬贝n點燃職業(yè)夢
從教二十多年,鄭霖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的“教師夢”。
剛上小學,鄭霖有幸遇到一位慈祥的啟蒙老師——何瑞祥老師。何老師教語文,對學生和藹可親又循循善導,課堂上的語言、神態(tài)和動作,都讓還是小學生的鄭霖感到有滋有味兒。
四年級時,有一次何老師生病了,語文課沒人上。作為班長,鄭霖被同學們簇擁著走上講臺,當了一回“小先生”。這位“鄭老師”上起課來有模有樣,還得到了校長的表揚。雖然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的“鄭老師”讓人忍俊不禁,但讓鄭霖覺得,當老師特帶勁兒,開始慢慢埋下一顆熱愛教師職業(yè)的種子。
后來收到中師的錄取通知書,在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和讀高中上大學的憧憬中,為給家庭減輕負擔,鄭霖毅然跨入江津師范學校的大門。
畢業(yè)后,鄭霖留在江津師范附小任教。三年后,在自愿申請下,鄭霖來到稿子中心校,開始了一段山村學校的支教生活。
支教生活是艱苦的,但山村孩子特有的淳樸無時無刻不打動著鄭霖?!袄蠋煟?guī)湍崴??!薄袄蠋煟規(guī)湍ベI油?!薄块g里總是擺滿了學生采來的山花野果,還有五彩斑斕的巖石塊。山村學校默默無聞的老師和純樸真誠的孩子間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時刻撞擊著鄭霖的心房。
在鄭霖的支教總結(jié)中有這樣一段話:有的村小距離稿子中心校有兩個小時的路程,一到雨天,泥濘的小路寸步難行。有的老師每天騎著破車往返,有的學生天不亮就起床,照著電筒起來上學。已經(jīng)接近嚴冬,還有的孩子提著鞋子、赤著腳走在上學的路上……如果沒有來到這里,可能永遠都體會不到山村教師工作的困苦和孩子們求學的艱難,永遠都感受不到他們的崇高。他暗下決心,要將更多的心力傾注到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yè)中去。
新學校的“開荒”與“破土”
從普通教師成長為一名校長,鄭霖用了17年時間。在這17年中,鄭霖無論是擔任一線教師,還是學校管理者,都喜歡跟學生在一起,并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踐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倡導教育要尊重學生生命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尊重學生個體個性生長的需要,使教育成為讓學生生命增值的過程。
終于,機會來了。當他選擇重師附小這個“新生兒”,第一次走進學校時,距離第一批新生入學僅剩不到兩個月時間?!胺叛弁ィ菽警傞L,滿地荒蕪,許多植物長得比我還高。”鄭霖回憶道。學?,F(xiàn)在的校舍是一所已停辦的國際小學,盡管硬件設備十分完善,但已荒蕪兩年,需要重新整理。
七月,是“火爐”重慶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顧不上炎炎烈日,鄭霖干勁十足地投入到新學校的環(huán)境整理中,修剪雜草、重新種植花草,跟大家一起動手組裝桌椅,為孩子們打造種植園、養(yǎng)殖園。正如一位細心的爸爸在精心裝扮孩子的房間,鄭霖力所能及、事無巨細地做著一件件“小事”。
僅一個月時間學校就重新煥發(fā)生機。新學期,除了清新整潔的校園環(huán)境,讓人耳目一新的還有這里部分呈六邊形的教室和建筑,這與學校推行的小班教學完美契合,讓老師能夠關注到每一個學生。鄭霖甚至拆掉了教室里的講臺,低年級的學生圍坐在一起,每一個孩子都能和老師平行對話。
環(huán)境的打造僅僅是新學校出發(fā)的第一步。如何讓挑剔的家長從心底認可、接受這所學校?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校的作用,讓每個孩子都能“自由呼吸與生長”?如何實現(xiàn)新的教育理想與教育實踐的“破土”?這些,無不考驗著鄭霖的辦校智慧。
在學校的辦校宣言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是一段旅程,優(yōu)質(zhì)的教育需要用心陪伴。
從這段旅程一開始,鄭霖就和孩子們在一起。每天早晨,鄭霖都會在學校門口與孩子們打招呼,迎接師生、家長的到來。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今天。
“剛建校時,學校只有2個班,我認識每一個學生,能叫出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闭f起來,鄭霖頗為自豪。而現(xiàn)在,學校有600多人,20多個班,雖然認不完所有學生,但鄭霖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機會用更多時間和學生在一起。
于是,校園里能看到:大課間,鄭霖穿梭于孩子們游戲、鍛煉的隊伍,排在學生身后一起跳長繩;午飯時間,他端著飯碗各個班級串門,與學生聊天……多一些陪伴就多一些了解,“校長爸爸”名副其實。
“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小學教育,實踐一些新的學校課程?!边@是宣言里的另一句話。
何為“新”?何為“實驗”?從學校的特色課程中便可探知一二。
重師附小的課程主要分為文化類課程和項目(主題)類課程兩大形態(tài)?!拔覀儼阉袑W科整合成語言類、數(shù)理類、藝體類、實踐類四大課程群,開設社團課程涵養(yǎng)志趣。”鄭霖說。
在課程的實施上,鄭霖也帶領學校大膽突破。他認為,對于有些課程來說,40分鐘一堂課遠遠不夠。于是,在重師附小的學生課表中,能看到1小時一節(jié)的長課、項目課,也有中午15分鐘的書法課,10分鐘的晨誦課、20分鐘的暮省課也是每日必修。
這樣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在建校之初為鄭霖帶來不小的麻煩?!爱敃r很多家長不理解,認為我們這樣的‘特立獨行’會把學生的基礎丟掉。其實,我們在大膽整合前經(jīng)過了重師教育專家及學者、業(yè)內(nèi)人士論證,每一個學科的學習都有保底,在對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達標的基礎上,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p>
到后來,看到學生在學業(yè)上并沒有落后于同齡人,玩得高興、學得開心,每天期待著上學,家長們釋然了,從最初的反對者變成鄭霖的堅實擁護者。
小學生拉練“刷屏”朋友圈
2019年4月4日,包括鄭霖在內(nèi),重師附小的教師們微信運動步數(shù)人均30000+,幾乎“刷屏”朋友圈——這一天,學校進行了一年一度的遠足拉練,全校師生一起,連爬帶走完成了近20公里路程。
重師附小位于重慶市大學城,相對于城區(qū)鬧市的擁擠,這里背靠縉云山脈,路寬、車少、風景好。如何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合他們的實踐課程?鄭霖一直在思考。
為什么是實踐課程而不是實踐活動?在鄭霖看來,課程區(qū)別于普通活動在于有更強的計劃性、目的性,帶著教育的預設與思考。他認為,課程就像是跑道,需要學生一步一步去經(jīng)歷,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學生成長路上會有遺憾。
如今,遠足拉練已成為每個年級學生的必須課。這樣的課程有多受歡迎?看看學生自己怎么說吧:
大課間,鄭霖穿梭于孩子們游戲、鍛煉的隊伍,排在學生身后一起跳長繩;午飯時間,他端著飯碗各個班級串門,與學生聊天……多一些陪伴就多一些了解,“校長爸爸”名副其實。
“天剛蒙蒙亮,我便被心中那只急切想遠足的小鳥給叫醒了。我一骨碌爬起來,收拾好東西,匆忙吃過早餐,便飛奔到學校。我恨不得立馬踏上遠足之路,心兒早已飛向了崇山峻嶺?!?/p>
“遠足那天,我六點鐘準時起床來到學校。聽完校長講話,鼓勵我們,我們就高興地出發(fā)了。20公里的長途跋涉,讓我最難忘的就是堅持、分享、擔當?!?/p>
學生對遠足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鄭霖介紹:“今年的遠足拉練頭天晚上下了大雨,我們的隊伍要經(jīng)過一個山坡,山陡路滑,老師用棍子在前面開路。遇到不好走的地方,學生們手腳并用,前面的老師拉,后面的同學推,大家齊心協(xié)力完成這段路程?!?/p>
雖然路程艱苦,一路也伴著歡聲笑語。學生講故事、背古詩,鄭霖穿梭在隊伍中,和學生聊天、互動、唱歌。在一個陡坡處,左邊是竹林,右邊是3米多高的堡坎,鄭霖站在堡坎邊保護著學生一個一個安全通過。有孩子跟他開玩笑:“千萬不能碰‘校長爸爸’,一碰他就掉下去啦?!?/p>
這樣的小細節(jié)還有很多,與學生的互動讓鄭霖既開心又暖心。更讓他高興的是,此次遠足,小到餐巾紙,大到野餐墊,所有孩子都實現(xiàn)了自己的東西全程自己背著走。鄭霖說:“遠足剛開始的時候,有不放心的家長跟在學生身邊喊著‘幺兒’‘寶貝’,又是遞水又是背包,擔心餓著渴著累著,老師勸阻幾次都沒用。經(jīng)過這幾年的實踐,家長慢慢了解、放心學校的教育,即使跟著一路,也只是走在隊伍后面,絕不打攪學生。”
推倒校內(nèi)與校外的無形藩籬
地處“大學城”,重師附小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大學中的小學”,而鄭霖的理想是要實踐一所“小學里的大學”。
在鄭霖看來,這絕不是好高騖遠,他也在不斷地思考、探索,如何拓展教育的寬度。他在校園里設銀行、圖書館、俱樂部、種植園、養(yǎng)殖園等,并以校園自治的方式,定期開放聯(lián)動,把學校周邊資源納入學校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如整合周邊商業(yè)體、軌道交通公共環(huán)境、大學校園人文環(huán)境等,推倒校園與社會的無形藩籬,助推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
打通家校鏈接、架設家校共育的“橋梁”,是鄭霖的重要一步。學校有部分學生家長是大學的教授、博士,在“家長課堂”中,他們從學術殿堂走進小學課堂?!凹议L帶來的知識是其次,在這過程中營造的環(huán)境和氛圍,搭建學校和家庭教育之間的紐帶更為重要?!编嵙貙Υ吮硎?。此外,利用重師和大學城的資源,與大學校園進行互動,也成為重師附小學生日常課程的一部分。
鄭霖始終認為,學校的“墻”不能把學生“圈”起來,未來,學生始終是要走向社會的。因此,他提倡學以致用。比如,學校的“美食DIY”課程,要求學生每年學會一道菜,六年能做家常宴。
每年秋季的野炊主題課程就是學生的實踐場所。野炊中,鄭霖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學生感嘆的:“這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菜。”
他笑著解釋:“在野炊之前的一周,每個孩子都會在家反復練習一道菜,直到滿意為止。學生為此付出了努力,最后把成果分享給同伴,體會到的不僅是美味,更是成功的喜悅和分享的快樂?!?/p>
鄭霖的孩子也在附小,曾經(jīng)為了準備野炊的菜,家人吃了整整一個星期的番茄炒蛋。在家人的鼓勵下,孩子一次比一次炒得好,也因此變得更自信,在野炊上一展身手。
“附小的學生一個人在家時也能為自己做飯吃,而不是只會點外賣?!编嵙卣f。
就像一位家長,里里外外操持著孩子的一切,也和孩子一起成長,鄭霖熱愛并享受他的工作,為學校發(fā)展、學生成長所做的事都讓他興奮。對附小的學生來說,這個校長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兒”,他就像“爸爸”一樣陪伴在他們身邊,可以在早晨的校門口為他們整理皺巴巴的紅領巾;可以在山路溜滑時伸出厚實的手臂;可以與他分享在草叢里新發(fā)現(xiàn)的小蟲子……“校長爸爸”跟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給予他們最溫暖的陪伴,可親,可敬,又可愛。
后記:在我們采訪進行的過程中,“咚咚咚……”,校長室的門被敲響了。鄭霖打開門,五六個快畢業(yè)的孩子提著幾袋衣服站在門口。原來,這是六年級的學生在剛剛結(jié)束的學校運動會上進行方隊表演的服裝,孩子們臨近畢業(yè),想為母校留點什么,這套服裝剛好可以作為學校國旗班升國旗時的制服。于是他們自發(fā)地把服裝捐獻給學校。這不,就找到了校長。
拋開教科書和作業(yè),忘記考試背后的細節(jié),剩下的東西才是教育最有價值的體現(xiàn)。沒有人指揮,沒有人要求,學生從心底里為學校著想,感恩母校,這樣的學校一定是學生深愛著的。這不就是學校教育的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