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要靠才華。”——誰能想到靠臉吃飯還真能成為現實,無論是飯店吃飯還是醫(yī)院看病又或者搭乘公交、地鐵等日常生活行為,很多場景已經可以實現刷臉完成交易支付環(huán)節(jié),繼手機掃碼支付后,刷臉支付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進入五線城市的刷臉支付
近幾年的春節(jié)均引爆一些黑科技元素,2019年的春晚便讓5G、4K大為長臉,而以西安為代表的網紅城市,更在極具地方特色的數字中國年活動上玩起了刷卡支付,西安大雁塔舉辦的“碼商集市”上,刷臉支付成功聚集了大量人氣。
實際上,刷臉支付不僅僅在一些城市大型活動上露臉,經過過去一年多時間的市場沉淀,刷臉支付不僅在北上廣深等大型城市進入到了零售、餐飲、醫(yī)療、交通等各個領域,即使是河南省下轄縣級市新鄭的超市也用上了刷臉支付。
據2018年“雙11”的數據顯示,刷臉和指紋完成的支付高達六成,成為一種主流支付方式。而且同人們認知中刷臉支付該是屬于年輕人專利不同,使用指紋或者刷臉支付的老年人數量在2017-2018年間增長了20%,對于老年人來說,容易輸錯、容易忘的密碼,顯然不如按一按手指、刷一刷臉來得方便。
三大巨頭強力加持
刷臉支付最近一年多時間的強勢崛起,除源自終端消費市場對便捷支付的剛需外,更在于阿里巴巴、騰訊及銀聯三大巨頭堅定不移的支持。
2015年3月,馬云在漢諾威博覽會上演示刷臉支付,引發(fā)世界關注。隨后,支付寶在登錄、風控等環(huán)節(jié)引入人臉識別技術。2017年9月,支付寶在肯德基餐廳實現刷臉支付的全球首次商用。同年,支付寶的刷臉支付入選《MIT科技評論》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目前,支付寶的刷臉支付已應用于超市、便利店、藥店等眾多的線下零售場景,全國上百個城市的超過百萬消費者已體驗了刷臉支付的便捷。
2017年12月底,微信支付聯合綾致集團旗下品牌 Jack & Jones 在深圳九方廣場開設第一家人臉識別智慧時尚體驗店,同日上線的還有廣州白云萬達廣場的 VERO MODA 智慧時尚體驗店。這些成為微信“刷臉支付”的首度亮相。
銀聯則相對慢上一些,直至2018年底才宣布銀聯持卡人可在北京、上海多家商超體驗刷臉支付服務。持卡人無須攜帶銀行卡和手機,直接通過“刷臉”即可完成支付。雖然動作較慢,但“財大氣粗”的銀聯無論是用戶流量的獲取還是終端渠道的建設速度,都讓阿里和騰訊倍感壓力。
有了手機掃碼支付的經驗,刷臉支付地推鋪開得異常迅速,不僅肯德基、卜蜂蓮花、好利來等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在極短時間里便提供了對刷臉支付的支持,即使是公積金查詢、交通繳罰、個稅等城市政務領域,同樣實現刷臉應用。在三大巨頭的強力加持下,刷臉應用大規(guī)模普及毫無爭議,不過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刷臉支付的安全問題始終是大眾最為關注的。
繞不開的安全問題
人臉識別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與指紋識別、掌紋識別、虹膜識別等都屬于生物識別技術的一種。按照識別的精度排序,確實是虹膜、指紋、人臉的識別精度依次降低。但人臉識別可以根據攝像頭技術的提升而提升,雙目攝像頭、結構光攝像頭等等,這個上升空間很大。
通俗來講,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便利注定刷臉支付會成為移動支付的主流,但與指紋、虹膜等相比,人臉是一個具有弱隱私性的生物特征,因此,刷臉支付對于公民隱私保護會帶來更多的威脅。如果刷臉支付普及,一旦生物信息泄露,這將比掃碼支付盜刷更加嚴重。畢竟,掃碼支付被盜刷了,以后可以不用,但人臉信息泄露,人卻不能換另一張臉。
刷臉支付雖然在生物識別陣營中安全性較低,但相比目前人們主要使用的手機刷碼支付,安全性又高出不少。高精度的活體檢測技術通過雙目探測、表情識別等手段判定是否真人,而在神經網絡、表情類型模式計算等技術的幫助下最終完成精準識別。同時,移動支付企業(yè)也會針對面部識別定制專門的安全方案,以支付寶為例,支付寶在用戶授權的情況下,對數據進行合規(guī)采集,同時會對個人信息進行加密保護,保護用戶的隱私安全,而且每個支付寶賬戶都有安全險,如果確認是用戶信息被盜用受到的損失,支付寶會進行理賠。
總體而言,刷臉支付目前的安全性是無須過多擔心的。
無現金社會的重要補充
刷臉支付比密碼支付更安全更便捷,隨著門檻的進一步降低,刷臉支付或在未來三年內呈現爆發(fā)式的增長,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三大巨頭堅定不移地支持刷臉支付應用落地,但這并不意味著目前手機刷碼支付、信用卡刷卡支付等移動支付方式會成為歷史。
刷臉支付無疑是技術發(fā)展的成果,但新的技術出現、應用和沉淀顯然是需要時間的。通過數據采集和機器學習來對用戶的特征、偏好等“畫像”,互聯網服務商進而提供一些個性化的服務和推薦等,從正面看是有利于供需雙方的一種互動。但對于消費者來說,這種交換是不對等的。就頻頻發(fā)生的個人數據侵權的事件來看,個人數據權利與機構數據權利的對比已經失衡,在對數據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消費者是被動的,企業(yè)和機構是主動的。
而在大環(huán)境上,目前,央行對人臉識別的態(tài)度,僅在288號文中略有提及,只是鼓勵銀行將人臉識別嵌入開戶流程,并未直接支持人臉識別用于支付。當然,整體態(tài)度是鼓勵的,而且央行也正在積極制定人臉識別標準。在監(jiān)管體系未完全建立以前,刷臉支付更多時候是少數人嘗鮮的目標。
寫在最后:新零售時代的機遇
“刷臉”進站、“刷臉”支付、“刷臉”簽到、“刷臉”執(zhí)法……人臉識別技術正走進更為廣闊的應用場景。新零售+刷臉支付的落地,更是讓許多軟硬件企業(yè)去提供人臉識別的解決方案。刷臉支付的出現以線下為切入點,通過搭建智慧消費場景,充分發(fā)揮線上數據優(yōu)勢與線下體驗優(yōu)勢,并對二者加以充分整合,這樣才能夠滿足消費升級背景下人們的種種新興消費需求,從而得以在新零售時代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