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國林
武鋼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于1955年開始建設,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產,被稱為“共和國鋼鐵長子”,就是這樣一個大工廠,它養(yǎng)活了幾代人。
武鋼,曾經是屬于整個武漢的傳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記得,童年的夏天,孩子們在東湖邊上游泳,巨大的煙囪冒出來的煙云籠罩了半邊天。清早,建設二路的自行車大軍和武鋼自己的“藍巴”,像跑馬拉松的隊員,占了整條馬路。
身為武鋼的子弟,曾經是武漢最榮耀的身份之一。有的人因為父輩在廠里工作,子承父業(yè),成為武鋼工人。
武鋼職工的福利,是80后、90后津津樂道的話題,夏天喝不完的鹽汽水,紅豆綠豆冰棒,冬天發(fā)不完的水果,柴米油鹽,生活用品幾乎全是武鋼發(fā)的。
在青山區(qū),大部分的街道社區(qū)或者學校的名字都有武鋼的影子,比如“鋼花新村”“鋼城十六中”“冶金109街坊”……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紅鋼城,這里是武鋼的核心位置。
幾乎所有在武鋼工作的人都在紅鋼城附近,早年工作的武鋼員工甚至在這里分到了房子。
走在青山區(qū)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與“鋼”有關的地名,預示著生長在這里的人,從小就與工業(yè)之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對很多人來說,還沒從黃金時代的武鋼生活回過神兒,一朝繁華便停在了20世紀末。隨著鋼鐵行業(yè)進入寒冬,轉折也就此到來。
在紅鋼城長大的年輕人不愿意去工廠上班,他們離開青山區(qū)到更遠的地方工作,只剩下一些老人還留在城里。
過去的十幾年里,建設二路的拆遷最為迅猛,建設起來的武商眾圓廣場代替了紅鋼城,成為青山區(qū)最為繁華的地方。
2016年,武鋼裁員的消息充斥著各家媒體的版面,生長在紅鋼城的人做夢也不會想到,武鋼會以這樣的姿態(tài)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也是在這一年,武鋼和寶鋼合并重組,成立中國寶武鋼鐵集團。
寶武聯(lián)合重組以來,在中國寶武“一基五元”戰(zhàn)略引領下,武鋼集團積極謀求改革轉型發(fā)展,從“制造業(yè)”向“服務業(yè)”轉型,致力于打造新時代城市美好生活服務商。此后,武鋼大力發(fā)展服務業(yè),開辟治理污水排放、環(huán)境建設等業(yè)務。
從“制造業(yè)”轉型“服務業(yè)”,跨度極大。公司從上至下紛紛回爐充電,白天上班,晚上請來大學教授和專家上課。在深度參與城市環(huán)境改善建設的同時,企業(yè)效益節(jié)節(jié)攀升,武鋼似乎又活了過來。
老牌國企的員工技術過硬,責任心強,從武鋼派遣出來的工人并不是沒有去處,絕大多數都在一線工作。在招聘會上,許多公司愿意放寬年齡上的限制,去吸納武鋼的人才。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武鋼給予武鋼人的不只是物質上的生活,更多的是能力上的“養(yǎng)活”。
1958年,隨著武鋼一號高爐第一爐鐵水噴涌而出,開啟了幾代武鋼人為工業(yè)化發(fā)展的奮斗之路。如今,青山區(qū)的一磚一瓦都見證了武鋼的歷史變遷,紅鋼城的每一處拐角都成為這座城的獨家記憶。
對武鋼人來講,武鋼并沒有消失,而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60年后的今天,武鋼人正在迎接一個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