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圣勇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茖W的本質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實驗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親自感知實驗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變化,通過認真觀察、認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多年的科學課教學中我認為要上好一堂實驗課,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強調課堂常規(guī)要求,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良好的課堂常規(guī)作為基礎,順利的開展實驗教學也是異想天開。只有重視學生課堂常規(guī)的建設,學生的基礎才會好。但是,科學學科又有別于其他學科,尤其是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科學課堂常規(guī)要求:人人參與、動靜結合、有序實驗、大膽發(fā)言。所謂“動靜結合”就是指,當思考、匯報、紀錄時要做到靜;當討論、實驗時要動起來。動與靜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常規(guī)要求要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只有堅持抓好,才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二、課前精心設置實驗材料,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充足的實驗材料是探究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實驗教學中,使用的各種材料,都是達到教學目的的必需品,可有些材料實驗室里沒有。如:《認識種子》中認識種子的構造,具有代表性的蠶豆和黃豆,必須師生自己準備。提前幾天告訴學生,讓他們在家泡發(fā)豆子。待到上課的那一天,學生們用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解剖探究,這是多么快樂、感興趣的一件事!由于有了可用的實驗材料,學生就能“真刀實槍”地做科學實驗,比教師講、學生聽的效果好上十倍。
三、制訂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
小學科學課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沒有實驗就沒有科學課??茖W實驗一定要有計劃、有目標,實驗是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填空式和表格式來制訂實驗方案。
對于剛涉及科學實驗的學生我主要采用填空式,因為他們還不太會做科學實驗,還需要以教師的引導為主。比如,在研究“小車的運動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填空題,讓學生去交流、完善、形成實驗方案。問題:小車的運動與什么因素有關?假設:與拉力大小有關。拉力 ,走得越 ,拉力越 ,走得越 。保持不變的是 ,需要改變的是 。經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前期準備后,學生在操作時,就有了目的性,實驗就會有序,不會亂來。
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有時一組實驗器材,可以同時做幾個實驗,如果安排得好的話,課堂會很有秩序。比如,在研究“磁鐵的性質”時,給學生提供的材料很豐富,一個磁鐵性質實驗盒,學生拿到器材后,該研究些什么呢?怎樣研究呢?我們可以幫學生制作一個表格,明確實驗方法,使探究變得有序。
四、發(fā)揮好學生在實驗中的主體作用,自行探索。
實驗是體現科學,理解科學的最佳手段,實驗課是向學生闡述科學道理的最佳場所。實驗過程和方法都是要求最嚴謹的,教師在進行實驗前,一定要充分分析可能干擾或影響實驗成功的因素,最大限度地保證達到實驗的預期效果。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去自行探索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實驗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驗課上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實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得出結論,達到認識身邊科學現象的目的。發(fā)揮學生在實驗中的主體作用,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意識,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獨立地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中年級學生能力相對較低,知識掌握得并不多,根據這些特點,教師更要合理指導,引導學生去自行探索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可以得到培養(yǎng)。例如,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活動時,可先演示尺子振動實驗,指導學生觀察具體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動方式,然后才讓學生動手實驗。此后,逐步做皮筋、鼓、吉他發(fā)聲實驗,指導學生邊實驗邊思考:它們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點?聲音的產生與什么有關?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其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出聲音產生的原理。當學生明白聲音產生的原理之后,則可通過研究聲音的高低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散性思維。
總之,上好科學課就不能忽視這些較復雜實驗的指導,只有不斷突破思想的束縛,不斷提高實驗的有效性,我們才能讓科學實驗課越發(fā)充滿樂趣,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總結,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