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蘭
開學初進行班級情況了解,發(fā)現(xiàn)有七個家庭父母離異,問及孩子時,有個孩子已是眼含淚珠:“我媽去云南永遠不回來了,我很想我媽。”我的心好沉,好痛。近幾年來,校園中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的數(shù)量也逐年上升,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不僅要在生活上經(jīng)受比普通孩子更多的磨難,同時受家庭破裂的影響,心理更容易出現(xiàn)偏差,困擾他們的健康成長,如何對他們進行教育幫助,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應注意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幫助,讓他們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1、用愛心滋潤孩子的心靈
愛是世界上最清澈圣潔的情感。教師用一顆摯誠的心去關心這些孩子,用愛去滋潤孩子的心靈。既要把他們當作學生,又要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撫慰他們,關心他們。一位家長曾經(jīng)這樣對我說:“老師我孩子最近可開心啦,說你對他很好經(jīng)常撫摸他的頭,就像媽媽一樣和他可親近呢,他現(xiàn)在特別喜歡上你的課”。單親家庭的孩子更應多和他們親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事實證明,只有當教師給這些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注,他們才能理解教師的一番苦心,才能真正愿意接受教師的教導。單親家庭的孩子由于特殊的生活境遇,他們渴望得到的是真正的關愛。作為教師要做的就是在學習上,多輔導;生活上,多關心;思想上,多疏導,去彌補這些孩子丟失的愛。用自己真摯的愛心去溫暖他們,成為他們生活和學習上的朋友,思想進步的引路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為單親家庭孩子撐起一片愛而溫馨的天空。
2、用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
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作為教師要善于挖掘他們的優(yōu)點和長處,多給予肯定、鼓勵、表揚,哪怕是一點點,都能有效地打消他的自卑感,喚起他的自信心,鼓起上進的勇氣。著名的英語口語教育家李陽先生說:“因為沒有賞識,我的一生充滿自卑。因為自卑,我的成功變得很艱辛、痛苦而漫長!因為自卑,我的潛能被深深埋葬,可能一生都挖掘不出來!如果以前有賞識教育,我的成功應該更早、更大、更完美!”對單親家庭孩子應該多鼓勵,少指責;多溫情,少冷漠。當他們出現(xiàn)問題或有熱情卻未能做好時一定要鼓勵,不歧視、不回避,并在人生觀方面多給予正確的指導,使他們知道老師是關心自己接納自己的,使其能對自己充滿自信,對生活和學習充滿熱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兼有父母親昵的溫存,又有睿智的嚴格要求。單親家庭的孩子在閑暇獨處時常感到無聊,更多地喜歡采用消極被動的方式來打發(fā)時間。打游戲,看電視,閑逛,忘記老師留的作業(yè),也忘記了上學、回家的時間。對此,老師可就近安排其要好的同學與其同來同往,加以敦促。老師多與他談談心,交流一下他的這些行為對他所產(chǎn)生的危害,使他對這樣的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同時只要有轉變就加以表揚,常提醒,多鼓勵,使其從根本上得以改變。老師的愛是一種無私而偉大的力量,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它可以引導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內(nèi)動力,自覺主動地沿著老師指出的方向邁進。
3、用榜樣示范激勵孩子奮進
小許可以說是一個“壞”學生。他“軟硬不吃”,為人沖動,愛搗蛋,喜歡欺負同學,與老師唱反調,一個不順眼或幾句話都可能成為他吵架、打架的“導火線”。在他心目中,所有的人對他都是不好的。造成這樣的原因在于他父母離異,各自成家并且都有了小孩,他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學習生活都無人管,性格變得尤其孤僻、偏激、任性,對任何人都戴著防護的面紗,以此進行自我保護,并帶有惡意攻擊行為。面對這樣的學生我給他講一些逆境中成才單親家庭的名人故事,如: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戲劇大師卓別林、著名影員周星馳、香港大亨李嘉誠……這些在各自領域或得成功的名人都生活在單親的家庭,他們用自身的經(jīng)歷證明,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們在父親或母親的得當教育下,通過自己的不懈地努力,過著屬于自己的健康人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努力,小許走出了自卑頹廢的低谷,融入了班集體這個大家庭,燦爛的笑容經(jīng)常掛在臉上,享受著快樂的學習生活。
4、用社會關愛化解心中怨恨。
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人地生活離不開與人地交往。離異家庭的孩子會因為種種原因對父母、他人和社會產(chǎn)生怨恨心理,我們應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化解他們心中的怨恨。學校應密切與社區(qū)取得聯(lián)系,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網(wǎng)絡。全面、正確地引導、教育這些孩子,尤其要協(xié)同孩子跟隨一方的家長,提出讓父母多陪陪孩子,多參與孩子的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閑暇石要多帶孩子去郊游,培養(yǎng)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和自己做正確選擇的習慣和能力。做到愛而不縱容,有了違法違紀的行為決不遷就,嚴肅處理,使他們真正享受著學校、社會、家庭的溫暖,健康地成長。
尊重他們的所想;尊重他們的獨特個性和智力潛能;尊重他們的需要——“一棵草,一滴露”,一個孩子,需要一種關愛。讓我們共同關愛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讓愛滋潤每一朵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