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霞 袁金平
摘要:《詩·鄘風·墻有茨》“中冓”一語的訓釋聚訟紛紜,而相關出土文獻資料的公布,為“中冓”的確釋提供了嶄新而可靠的資料。今在充分吸收學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甲骨、簡帛等出土文獻資料,對“中冓”一語做詳盡考察。可知今本“中冓”之“冓”當是“夕錄”的音近借字,“中夕錄”意為中夜,從而證明古書中的有關記載是確實可信的。
關鍵詞:《墻有茨》;中冓;中夕錄;中夜
中圖分類號:H02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332(2019)04-0076-06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歷代誦習與研究《詩經(jīng)》者眾多,名家輩出,著述如林,為后世積累了一筆豐富的遺產。然而“《詩》無達詁”(語出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第五》),即使是以訓詁見長的古文《毛詩》,仍存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字詞難題。
王國維先生曾經(jīng)指出:“《詩》、《書》為人人誦習之書,然于六藝中最難讀。以弟之愚闇,于《書》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詩》亦十之一二。此非獨弟所不能解也,漢魏以來諸大師未嘗不強為之說,然其說終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其難解之故有三:譌闕,一也(此以《尚書》為甚);古語與今語不同,二也;古人頗用成語,其成語之意義與其中單語分別之意義又不同,三也?!北妼W者對《詩經(jīng)》的解讀從古至今爭論不休,很多說法至今也沒有形成定論。比如在《詩·鄘風·墻有茨》這首詩的理解上,無論是從詩的主旨還是從詞的訓詁來說,都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詩·鄘風·墻有茨》云:
墻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墻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墻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該詩的內容與主旨向來爭議較大,未有定論。根本原因是各家對于詩中“中冓”一詞的訓釋頗有歧議。因此準確理解該詩及把握其主旨,對“中冓”一詞的訓釋,可謂是其關鍵。
一、關于“中冓”的前人成果回顧和評述
常燕娜曾對歷來關于“冓”以及“中冓之言”的不同理解做過很好地梳理,為方便討論,今將其整理出的各種觀點轉引如下:
第一,“中冓”即“中夜”,“冓”有夜晚 、晦暗之意;
第二,“冓”用作動詞,作“構成”解;
第三,“冓”用作“詬”,有恥辱之意;
第四,“冓”用作“媾”,媾和、交媾;
第五,指材木堆積、搭建的房屋,引申為內室。
目前所見對于“中冓”一詞的考辨,大抵如此。根據(jù)常燕娜給出的材料,可做如下評述:
第一,“中冓”為“中夜”,“冓”有夜晚、晦暗之意。《韓詩》云:“中冓,中夜。謂淫僻之言也?!薄稄V雅·釋詁》曰:“?、昔、闇、暮,夜也?!薄队衿ゅ膊俊罚骸?,夜也?!对姟吩唬骸?之言’,中夜之言也?!庇衷疲骸?”本亦作“冓”。王先謙在《詩三家義集疏》中引各家觀點亦推斷“冓”當為“?”的借字。但《說文》卻未見“?”字。《漢書·文三王傳》卷四十七太中大夫谷永上疏曰:“帝王之意,不窺人閨門之私,聽聞中冓之言”。晉灼曰:“冓,《魯詩》以為夜也?!庇纱丝梢姡俄n詩》、《魯詩》皆以“冓”為“?”,“冓”有夜晚、晦暗之意,認為“中冓之言”即夜中私密之言,引申為闇昧之言、淫僻之言。但是林義光認為:“魯、韓說中冓為中夜,則于字義無據(jù)”。并且他指出《韓詩》把“中冓之言”引申為“淫僻之言”,蓋隨意引申,難以服眾。
第二,“冓”用作動詞,構成。鄭玄《箋》曰:“內冓之言,謂宮中所冓成頑與夫人淫昏之語。”將“冓”理解為“冓成”,用作動詞。但是鄭玄在《周禮注》中提到“陰訟,爭中冓之事以觸法者……就之以聽陰訟之情,明不當宣露。”這里的 “中冓之事”為“不宜對外宣露之事”,“冓”顯然不是冓成義?!皟凇弊值倪@兩個釋義出入很大,讓人迷惑。
第三,“冓”讀作“詬”或“垢”,有恥辱之意。馬瑞辰稱:“《桑柔》詩‘維彼不順,征以中垢’,《傳》:‘中垢,言闇冥也’。王尚書曰:‘中,得也。垢當為詬,恥辱也。謂行不順以得恥辱。’今按此詩“內冓”亦當讀為“內詬”,謂內室詬恥之言?!币虼说贸觥皟凇弊x作“詬”,有恥辱之意。但是,“冓”以兩義釋之,一曰“闇冥”,一曰“恥辱”,于訓不合。
第四,“冓”用作“媾”,媾合。《傳》:“中冓,內冓也”,《箋》:“謂宮中所冓成淫昏之語”,《疏》云“冓合淫昏之事”。王先謙總結此三家觀點,得出“冓”讀為“媾”,釋“冓”為“媾合”,且認為不同三家而與韓說“淫僻之言”意不相遠。在近代,聞一多亦認為“中冓”之“冓”,當讀若媾,指性交,交媾之事。此外,房振三補充論述“冓”與“媾”聲韻相通,“中冓之言”亦“中媾之言”,謂“公子頑與惠公之母媾合中之言” 。解讀“冓”為“媾合”與《韓詩》云“淫僻之言”性質相同,蓋基于全詩詩意,引申得出。
第五,“冓”用作“構”,交積材?!皟凇弊鳌皹嫛敝v,“中冓之言”即為“室中之言”?!墩f文解字》:“冓,交積材也。象對交之形?!标悐J《詩毛氏傳疏》稱:“‘中冓’與‘墻’對,稱‘墻’為宮墻,則‘中冓’當為宮中之室?!瓚孔ⅰ稘h書》云:‘中冓,材構在堂之中也?!瘶嬇c冓同,堂當作室。凡室必積材蓋屋,故室內謂之冓,毛意或當如是?!敝祆湟册專骸啊袃凇癁椤嶂环e材木也’?!鳖亷煿旁唬骸皟冢^舍之交積材木也。”然而,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極力反對釋“冓”為“舍之交積材木”,認為是“望文為說,失之愈遠矣?!?/p>
二、與“中冓”相關的出土文獻提供的
各家對“中冓”一語的考釋不盡相同,因此對“中冓”一詞有重新考證的必要。幸而,2016年9月18日晚黃德寬先生在河南大學的講座中披露了一例新材料,即今本《墻有茨》“中冓”一語,在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詩·鄘風·墻有蒺藜》[17]有關材料中寫作“中(夕錄)”。[18]“(夕錄)”、“冓”這則異文材料為我們正確理解“中冓”之“冓”提供了寶貴線索。
其實,在黃德寬先生披露這則材料之前,“(夕錄)”作為時間名稱,己早見于甲骨文。黃天樹先生在《殷墟甲骨文所見夜間時稱考》一文中指出[19]185-188:
1、辭有“中錄”一語……一類是地名?!硪活愂菚r稱?!忿o中表示夜間的時稱往往加上“夕”旁。如賓組卜辭里“昧喪(爽)”的“爽”字,或寫作“喪”(《合》6037):或寫作從夕、從喪(《合》15738,13751、13752)。……下列這條記有“中錄”的卜辭,在“錄”字旁邊加上“夕”旁?!ā逗稀?14103)中的“中”之“”,從“夕”從“錄”,從字形從“夕”這一點也透露出它是一個夜間的時稱?!覀兺茰y卜辭表示“中夜”的語詞很可能就是“中()”?!爸小敝爸小北硎疽归g之中點,等于“中日”之“中”表示白天之中點一樣。……“”字也作“”,應為同一個字?!啊笨赡芸赡苁恰爸邢︿洝敝 ?/p>
現(xiàn)在看來,黃天樹認為“夕錄”是時間稱謂,非??尚拧T邳S天樹發(fā)表這一觀點之后,馮時先生亦撰文對“中夕錄”的相關問題作詳細論斷,亦認為“中夕錄”在甲骨文中也可用作計時之語,并對相關材料進行了深入分析。馮時在《殷代紀時制度研究》 一書中提到,殷代紀時制度有“中錄”或作“中夕錄”,或省作“錄”或“夕錄”。[20]308-310這在卜辭尚存較完整的資料。卜辭云:
( 60)乙亥卜,今日至于中錄……(《屯南》2529)
(61)(61)……惠……壬其雨?不……中錄允……辰亦……風。(《合集》13375正)
( 62)丁酉中錄卜,在兮貞:在幼田邯其以右入臿,亡災?(《合集》35344)
( 63)戊辰[卜],貞:翌辛亞迄以眾人臿,丁錄,乎保我?(《合集》43)
(64)……唯……中夕錄……內……嘉?二日……(《合集》14103)
(65)癸卯卜,貞:旬?四月。乙巳夕錄雨(《合集》20964)
諸辭中“中錄”或“中夕錄”或省稱作“錄”與“夕錄”。“錄”字或從“夕”為意符,表示“中錄”為夜間時稱。
“中錄”,在文獻中則作“中夜”、“中夕”、“夜中”或“夜半”,于放馬灘秦簡又作“夜中”?!洞呵锝?jīng)·莊公七年》:“夜中,星隕如雨?!倍蓬A《集解》:“夜中者,以水漏知之?!标懙旅鳌夺屛摹罚骸耙怪?,夜半也?!眰喂盼摹渡袝迕罚骸爸幸挂耘d?!笨追f達《正義》:“夜中者以水漏知之漏者,晝夜百刻,于是春分之月,夜當五十刻,二十五刻而夜半也?!薄爸腥铡钡姆Q謂意味著白晝的中點,那么,“中夜”應為全夜的中點。古人計時,如果要準確測得夜半時刻,就必須借助一些較精確的計時儀器或工具,在古代主要計時儀器是漏壺。古人經(jīng)過長期的觀測,定出每日日出和日落的時刻,取其中點,這才能求得夜半的時刻。卜辭中的“錄”字乃漏壺計時的象形字,因此“中錄”之意即為中漏或漏刻記錄時間于正中。而商代“夜半”正稱“中錄”,“中錄”就應該是全夜的中點,也就是夜半,“中錄”之“中”意同“中日”之“中”。
在《清華簡》發(fā)表之后,郭永秉把《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一)》首篇<尹至》一文中的“夕錄至在湯”句與甲骨文中計時詞“中夕錄”聯(lián)系起來并通盤考查。在解釋清華簡《尹至》一文中的“夕錄至在湯”句時,郭永秉先生認同黃天樹的觀點,“夕錄”是一個表示夜間的時稱,“中”即“中點”的說法,認為“中夕錄”即“夜半”,并從該字的字形和辭例來說明其本義是表示夜間的時稱,論述“夕錄至在湯”即伊尹在夜里的某個時刻來到了湯之處。[21]48-52同樣的,李守奎先生在《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與周頌》一文中認為《琴舞》第七章“余夕錄(錄)思念,畏天之載”的“夕錄思念”和《尹至》“夕錄至在湯”的“夕錄”都是表示夜半的一個時稱。[22]76這與韓、魯詩解釋的“中苒,中夜”不謀而合。蔡哲茂對這一問題也進行了論述,[23]此不贅。
由此可知“中夕錄”作為計時詞語指中夜,可以確定下來。那么,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詩·鄘風·墻有蒺藜》中“中夕錄”一語也當如此理解,再聯(lián)系今本《墻有茨》“中苒”一語的第一種觀點:“中冓”即“中夜”,進而論證了今本《詩·鄘風·墻有茨》“中冓”的釋義。
“中夕錄”作為計時語指“中夜”,這對我們解決《詩·鄘風·墻有茨》的意旨提供了很好的證據(jù)。我們指出“中苒”之“冓”為“中夕錄”之“夕錄”的音近借字,“中夕錄”即“中夜”,上文的第一種觀點為正確的,下文為此作詳細的論證。
三、“冓”“夕錄”語音關系的論證
“冓”和“夕錄”聲韻相通,亦是其證。下面從上古音的韻部和聲紐分別來說明。根據(jù)漢字構造的一般原則,“夕錄”從夕、錄聲,再依照段玉裁“同聲必同部”的理論,[24]817“夕錄”與從“錄”聲的形聲字都屬于同部。因此,古音“夕錄”為來母屋韻的入聲字。根據(jù)唐作藩先生在《上古音手冊》中構擬的上古音,我們可以作如下描寫:
在漢語語音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入聲韻可以轉變?yōu)殛幝曧?。[25]43“冓”屬于侯韻,是陰聲韻;“夕錄”屬于屋韻,是入聲韻,是嚴格的陰入對轉。它們的主要元音相同,區(qū)別在于“夕錄”多了一個塞音韻尾[-k]。
李家浩先生說,在形聲字中,見、來二母的字有互諧的情況,并舉如例證明:“呂”屬來母,從“呂”聲的“莒”屬見母;“柬”屬見母,從“柬”聲的“闌”屬來母;又如“谷”有古祿切、盧谷切兩讀,前一讀音屬見母,后一讀音屬來母;“鬲”《詩·鄘風·墻有茨》“中冓”釋義新證有郎擊切,古核切兩讀,前一讀音屬來母,后一讀音屬見母。[26]340在上古音中,“冓”是見母,“夕錄”從“錄”聲應是來母。于此可見,“苒”、“夕錄”二字古音十分接近。
《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睏畈壬稘h書·食貨志》“孟子亦非‘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以及顏師古《注》說:“言歲豐熟,菽粟饒多,狗彘食人之食,此時可斂之也?!盵27]8說明“檢”是“斂”的通假。此外,王力先生亦認為:“檢,通斂”。[28]287-288上古漢語中“檢”屬于見母,“斂”古屬來母,此亦為見母和來母二者互諧的例證,進一步證明“冓”和“夕錄”可以互通。
《說文解字》中亦存在著大量類似現(xiàn)象。如:《各部》:“各,異辭也。”[14]28宋代音作“古洛切”,屬見母。[30]而以下各字許慎明確指出是形聲字,都以“各”作聲符,聲韻為來母。
“駱,馬白色黑鬣尾也。從馬各聲。”[14]198宋音盧各切,屬來母。
“洛,水出左馮翊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從水各聲?!盵14]225宋代音注作盧各切,屬來母。
“落,凡艸曰零,木日落。從洛聲?!盵14]17宋音盧各切,屬來母。
“絡,絮也。一日:麻未漚也。從糸各聲。”[14]277宋音盧各切,屬來母。
“略,經(jīng)略土地也。從田各聲。”[15]292宋音烏約切,為影母?!稄V韻》作力灼切,屬來母。
“輅,車軡前橫木也。從車各聲?!盵14]303宋音洛故切,屬來母。
以上《說文》中這些形聲字,皆以“各”為聲符,但是后來的讀音與其反切注音不同。那是因為語音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發(fā)生變化,這些字分化為見母(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里為g和j)和來母(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里為1)兩種。
此外,見母與來母互諧,在方言中大量存在。如江蘇儀征方言中,讀“南京”如“南令”,“京”屬見母,而“令”屬來母;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亦存在大量讀見母的字,在現(xiàn)代甘谷話中,讀如來母的情況。馬建東已詳細論述,[30]81-83此不贅。
上文中,上古文獻《孟子》中見母和來母互通的文字用例、《說文解字》以見母為聲符的形聲字中也有屬來母的、以及現(xiàn)代方言中保留的一些語音材料,再結合李家浩先生的觀點,可充分說明見母、來母二者古音關系十分密切,可以互通或者同紐,為我們論證“苒”與“夕錄”聲韻相通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四、對《墻有茨》主旨的闡明
最后,回到《詩·鄘風·墻有茨》這首詩的詩旨上。毛序:“衛(wèi)人刺其上也,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编嵐{:“宣公卒,惠公幼,其庶兄頑烝於惠公之母,生子五人?!笨资瑁骸霸娬?,刺衛(wèi)宣公之詩?!币馈缎颉贰ⅰ豆{》所述,《墻有茨》是一首諷諫的詩。[31]313王先謙注意到《史記·衛(wèi)世家》中未提及《左傳》所說“昭伯通宣姜,生戴公等人之事”,而且司馬遷向來沿用《魯詩》,由此可知《魯詩》不認為《墻有茨》一詩的主旨是諷刺公子頑通君母之事。而且《左傳》記載的春秋時期五件“蒸”婚之事,只是客觀地記載并沒有評述。顧頡剛先生曾說過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團結宗族的一個辦法”,并且是被當時社會認可的。[32]他們的五個孩子其中有兩個兒子在衛(wèi)國繼位為君,有兩個女兒聘娶到別國做國君夫人,這可謂是有力的證據(jù)。而漢代的婚姻觀念與春秋時期己大有不同,所以《詩序》謂“衛(wèi)人刺其上也,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漢代儒學者斥責昭伯“烝”宣姜之事。晁福林先生認為“中苒之言”為“夫妻間的枕席辭語,只應室中言,而不可傳揚于外”,[33]137-143即只是閨閣密語,不涉及諷刺衛(wèi)國統(tǒng)治階級的淫亂生活?!犊鬃釉娬摗罚ㄔ缙诘娜寮覍W者對部分《詩經(jīng)》篇目主旨的論述)是目前所見最早研究《詩經(jīng)》的著作,對部分《詩經(jīng)》篇目的理解更接近《詩經(jīng)》的本義。上博簡《孔子詩論》28號簡記載了孔子對《墻有茨》詩旨的評析,為我們探求該詩主旨提供了可靠的資料。該簡現(xiàn)今殘存17個字,“亞(惡)而不憫;《墻又(有)芥(茨)》慎(縝)密而不智(知)言;《青蠅》智(知)……”[34]其中“慎(縝)密而不智(知)言”是對《墻有茨》詩旨的討論(專家認為“慎密”或讀若“縝密”)。全詩三章,每章以墻頭的蒺藜起興,強調“不可掃也”、“不可襄也”、“不可束也”。毛傳解釋除掉“茨”會破壞墻;鄭箋認為“茨”為惡物;孔疏說:“上有蒺藜之草,不可掃而去之,欲掃去之,反傷墻而毀家。以興國君以禮防制一國《三峽論壇》2019年第4期,總第336期之非法,今宮中有淫昏之行,不可滅而除之,欲除而滅之,反違禮而害國”。[9] 215比較這三種說法,毛詩說法較為準確。再聯(lián)系簡文“縝密而不知言”,其意圖是說墻上生長的茨有阻隔的作用,可以起到削弱枕邊話外泄的作用,因此強調“不可掃也”、“不可襄也”、“不可束也”。
另外,簡文中的“不知言”意思是說夫妻即使在室內的枕席之言也應注意言語,不能任意胡說。詩中所謂“中冓之言”、“不可道”、“不可祥”、“不可讀”,認為“言之丑也”、“言之長也”、“言之辱也”,也就是強調的這一點。清儒方玉潤認為《墻有茨》是告誡人們“雖閨中之言,亦無隱而不彰也”,應該要慎言。[35]156那么把“中苒”解釋為夜半也就更符合詩的主旨。夜半的時候,人們干了一天的農活,正是休息的時候。夜深人靜,室中只有與自己的關系緊密的人,少了白天干活是的勞累,也少了他人的窺視,更容易讓人放松警惕,說起話來更加隨意。因此《詩·鄘風墻有茨》告誡人們夫妻之間的枕席之言應慎言,警戒言語。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從文字、音韻出發(fā),結合出土文獻材料,指出“苒”的本字當是“夕錄”,“夕錄”訓“夜”,并從文例、詩旨等角度進行了論證,說明“中苒”即“中夜”,也就是夜半的意思,由此可準確把握此詩的詩義。今天我們可以借助考古看到前人看不到的珍貴資料,所以應利用這些材料對傳世文獻作進一步研究,幫助我們對古文字進行更準確的考釋。
注釋:
[1](清)王國維:《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黃愛梅點校,《王國維手定觀堂集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2]常燕娜:《從出土文獻看<詩經(jīng)·墻有茨>“冓”字的訓詁》,《絲綢之路》,2015年第4期。
[3]袁梅:《詩經(jīng)異文匯考辨證》,齊魯書社,2013年。
[4](清)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2000年。
[5](南朝)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中華書局,1987年。
[6]工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
[7](漢)班同:《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8](清)林義光:《詩經(jīng)通解》,中西書局,2012年,林義光作此批評,是兇為當時他沒看到有力證據(jù),“夕錄”字這一材料還沒有被人們發(fā)現(xiàn)。
[9]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0]李學勤等:《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上·下)》《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清)馬瑞辰等:《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
[12]房振三:《(詩經(jīng)·鄘風·墻有茨“中冓”)正詁》,《東方論壇》,2008年第3期。房振三認為同一“謇”字兼釋兩義,一為“夜”,一為“闇冥”,于訓不合。筆者認為“闇冥”乃“夜”之引中義,不屬于兼釋兩義。但此處確是一詞兼釋兩義,所以于訓不合。
[13]聞一多:《詩經(jīng)的性欲觀》,《聞一多全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4]許慎:《說文解字》,大徐本,中華書局,2013年。
[15](清)陳奐:《詩毛氏傳疏》,商務印書館,1933年。
[16](宋)朱熹:《詩集傳》,中國書店,1985年。
[17]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傳:茨,蒺藜也?!摹笔恰拜疝肌钡暮弦?。
[18]材料來自微信公眾號“黃河文明”發(fā)布的一則新聞《安徽大學黃德寬教授應邀到我中心講學》,http://mp.weixin.qq.com/s?biz=MzA4NjUINjY5NA==&mid_ 2649648248&Uilx=2&sn=15ehhldfh743 803 a4 8199def355 a43 6f&scene=23 &srcid=0920JalBZpNVNVgu55i6NyEL#rd-2006年6月20日。
[19]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學苑出版社,2006年。
[20]馮時:《殷代紀時制度研究》,劉慶柱主編《考古學集刊》,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6輯。
[21]郭永秉:《清華簡<尹至>“夕錄至在湯”解》,《清華簡研究(第一輯)——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西書局,2012年。
[22]李守奎:《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與周頌》,《文物》,2012年第8期。
[23]蔡哲茂:《瀆契札記三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wǎng)站,http://www.xianqin.org/hlog/archives/8725.htm.2017年6月27日。
[2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5]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26]李家浩:《郭店楚簡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27]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对姟む{風·墻有茨》“中蘺”釋義新證
[28]工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2009年。
[29]宋太宗雍熙三年,徐鉉等奉召校訂《說文解字》,稱為 大徐本。本文采用大徐本所做的反切。[30]馬建東:《甘谷方言與<說文解字>同聲字說明的問題——古音見母、來母或同紐系列文章之二》,《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30卷第1期。
[31]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吳闓生《詩義會通》引毛序并加案語:詩意白明。可見,吳闓生同意毛序所說。
[32]顧頡剛:《由“烝”、“報”等婚女囡方式看社會制度的變遷》,《文史》,1982年第14輯。
[33]晁福林:《孔子如何評析論“言”三詩一一上博簡<詩論>第28簡補釋》,《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
[34]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同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5](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卷四,中華書局,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