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美琪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現代繪畫似乎可以打破一切條條框框,創(chuàng)作的自由得到了極大的肯定與發(fā)揮。在這基礎上,注重藝術家主觀的、個性的藝術表達逐漸流行起來。與此同時,東方藝術、原始藝術以及兒童藝術為現代繪畫提供了新思路,并逐漸突破傳統(tǒng)的、古典的繪畫觀念,尋求新的繪畫表現形式。
在畢加索傳奇一生的不同階段、不同風格的藝術生涯變動中,他保持著一個永久的初學者的積極心態(tài)。在他看來路不止一條,他在源源不斷地自我積累中總能重新創(chuàng)造出體現他內心并具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語言。
“我十幾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p>
畢加索有理由自命不凡,他八歲完成了人生第一幅油畫《斗牛士》,十五歲參加了大型藝術展覽,十六歲進入皇家圣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僅從十幾歲早期訓練的畫作中就能看出他是接受過良好古典美術教育的,其技巧已然足夠成熟。在《科學與慈善>疾病和痛苦的清冷色調中,他甚至描繪出了人物緊皺眉頭的焦慮、神情落寞的憂郁和內心悲憫的傷感,天才的少年已經可以如此生動有力地表現情感與生命的瞬間。
“之后,我用一生去學習如何像孩童一樣畫畫。”
畢加索說: “我把鼻子畫歪了,歸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們去注意鼻子?!边@何嘗不是一種在以孩子的想法和視角去表達。在他嘗試了現代繪畫的幾乎所有風格后,實現了回歸自我、回歸原始的創(chuàng)造,尋找?guī)в型ぐ愕谋磉_方式來展現他藝術的獨特性。1945年,73歲的畢加索在法國南部的工作室里完成了《蜷坐的女人》,畫作以他的第二任妻子杰奎琳,洛克為對象,描繪了她雙臂抱膝、蜷坐在地上的場景,眼睛一高一低,鼻子也是歪的,造型怪異、用色大膽,具有出自兒童之手的粗糙稚拙之感。畢加索晚年一些類似涂鴉的作品也都十分具有童趣。1964年的創(chuàng)作《火槍手》,其靈感源自大仲馬《三個火槍手》,畫中勾畫了三個人物的臉,以他的理解將人物與故事概括為簡化的形象符號,進行抽象的詮釋。如果不說是大師畢加索畫的,很多人一定以為這就是小孩子的涂鴉作品。有些人不認同他晚年的作品,認為不夠經典,也沒有才氣。當時畫商拒絕代理他這些作品,甚至有些朋友也宣稱這些作品是“一個垂暮的老人語無倫次的涂鴉”。其實這種風格的突破,恰恰是他經歷過駕輕就熟的古典傳統(tǒng)之后,從“原始”元素中尋找的向前的動力,無所謂大眾認可的美。況且最后時間證明了,這類繪畫作品是在美術史上具有變革和顛覆意義的創(chuàng)造。
誠然如前面所說,畢加索在經歷而后舍棄傳統(tǒng)的繪畫形態(tài)成長中,不斷追求藝術的純粹。在畢加索立體主義出現前,1907年前后的作品受到了非洲雕刻的直接影響,這個時期被稱為“黑人時期”。他崇拜非洲,崇拜本能,崇拜原始藝術,并把非洲雕刻的藝術表現手法運用于繪畫中?!冻了呐恕芬划嬛腥宋锍霈F了典型的“非洲木雕臉”,直鼻大眼,鼻子被過分拉長,唇部線條厚實有力,整體造型上強化變形。畫面中線條簡潔概括、明確肯定,就如刻刀在木頭上所留下的粗糙硬朗的痕跡。這一類作品風格粗獷外放,感情淳樸熱烈,裝飾趣味濃厚,正與兒童繪畫稚拙、直接的特征有極大的相似之處。與原始、兒童所涉及的似乎都是和人類發(fā)展的最初階段相關,二者共同的特點就是簡單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畢加索的創(chuàng)作“回歸”恰好是回到人類原始的、新生的藝術狀態(tài)??此频雇?,實際上是一種實踐的超越與創(chuàng)新,新形勢、新觀念的尋求與探索。
1907年后畢加索開始了立體主義,他的立體主義作品同樣具有童趣的表現力。在形式語言上受塞尚和非洲雕刻的影響,他斷然拋棄寫實手法,利用幾何化的抽象的裝飾語言,把多視角的形象組合在一幅畫面中,并把體量感的要素轉化為平面的形式美,同時舍棄了空間透視的表現。畢加索是怪誕、乖張、狂傲的,他把情緒投放在創(chuàng)作中,將那些驚訝的,優(yōu)雅的,震懾靈魂的,“扭曲”的人躍然紙上。1910年的著名作品《彈曼陀林的少女》,將人物結構形體簡化、分解成立方體來表現。他將人體拉長、錯位、扭曲,從而獲得了夸張怪異的藝術效果,就像兒童通常把人物畫成歪歪扭扭,粗粗細細,曲曲直直的樣子。畫面色彩是統(tǒng)一協調的,因此對作品整體而言,是和諧優(yōu)美又富有節(jié)奏感的。
后期的畢加索刻意遠離那種具有通常意義的成熟風格與嫻熟技巧,他的畫中帶都有初學者的新鮮感,帶有兒童畫稚趣的美感,這是他異于其他畫家極其難得的氣質。他利用兒童意識發(fā)展過程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審美活動,把內心世界以孩子眼中最簡單的,直接的方式表達出來,不一定合乎比例、透視,卻合乎自我情感表達的需要。畢加索是純粹的,在他心中藝術在,童心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