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濤
就在今天(3月2日),我在看到一則韓校轉(zhuǎn)發(fā)的消息——標題為《老師棍棒毆打?qū)W生,3秒打5下,校方:屬實!》的文章。其內(nèi)容為“根據(jù):澎湃新聞2019年03月01日發(fā)布視頻《中學生目睹老師持棍打?qū)W生,哭訴恐怖》”,再附有大量圖片,后面便是各種跟帖。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想討論“誰是誰非”,事實上這根本不用討論。我想說的是,如果我是這位老師,我會怎么辦?
現(xiàn)在的教育,很多人的感覺是——看不懂了。師生關系、生生間關系、家長和孩子間關系、家長和家長間的關系——完全不是印象中的那回事了,一團亂麻似的,剪不斷、理還亂。梳理這些關系就占據(jù)了老師日常工作的大量精力。如果不能輕松處理好這些關系,談為老師減負、提升教育教學的質(zhì)效,只能是一個笑話。
被譽為“推動美國歷史進程的二十五雙手之一”的史蒂芬·柯維研究發(fā)現(xiàn),面對任何問題,普通人都會產(chǎn)生兩種選擇:“按你的方法或者按我的方法”“我贏或者你贏”“反抗或者忍受”“支持或者反對”……
這兩種選擇的思維為我們的教書育人工作帶來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我們每天都在傷害他人或者委曲自己中心力交瘁。
我可愛的同事們,當你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時,為什么不“改變”?為什么不嘗試“你贏或者我贏”之外的“第3選擇”——共贏?
什么是“第3選擇”?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協(xié)同,一起達成另一個更好的結(jié)局”,其核心就是“創(chuàng)造”。
音樂課取消了!這則消息在學校炸開了鍋。一位母親怒氣沖沖地找到老師討說法。當老師告訴她是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將音樂課的時間讓給了提高閱讀和數(shù)學。她本能地想抱怨,話到嘴邊,這位智慧的媽媽突然改口:“應該有辦法讓孩子們在延長閱讀和數(shù)學的學習時間同時也不放棄音樂的吧?!崩蠋熉砸凰伎颊f:“當然,音樂包含著語言藝術和數(shù)學思維?!庇谑?,幾個熱心且愛好音樂又精通閱讀和數(shù)學的家長、老師一起合作開發(fā)出了一系列通過音樂講授基礎課的課程。后來這個課程成為了該校的一個遠近聞名的校本課程。這就是“第3選擇”,就是典型的“我們協(xié)同,一起達成另一個更好的結(jié)局”。
我們已經(jīng)知道,所謂“第3選擇”,其實就是“尋求協(xié)同思維模式”。那么,如何實現(xiàn)“尋求協(xié)同思維模式”呢?史蒂芬·柯維認為通常有下面四步。
1.我看到“我”
這很重要。只有當你看到自己,你才會想著去解決問題而非“意氣用事”地去爭“勝負”?!拔铱吹阶约骸?,其實就是將自己看作一個“有獨立判斷力和行為能力”的個體,就是首先明白此刻掌控自己的,是“情緒”還是“理智”。這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的事情——事實上我們常常只看到自己的身份和自己身份所代表的,常常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身不由己的、或者是有充分理由的。所以,我們學學輕易放棄自己選擇的權利而無法看到自己,因為在遇到難題時我們總會告訴自己“沒辦法,只能這樣了”。
請記住:我是一個“有獨立判斷力和行為能力”的人!這樣,你就“看到”自己了。
2.我看到“你”
在“我看到‘我’”的基礎上,只有當我“理智”時,我才可能去看到“你”,才可能把對方當作“與你平等的‘人’”。很多時候我們在和他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經(jīng)給對方貼上了標簽:“他是一個傻瓜”“他是一個差生”“他是一個不愛學習的人”“他是一個粗野的人”“他是一個富二代”“他沒什么文化”……這時,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身份,一種標簽,甚至包含著敵視和偏見??梢韵胍姡瑢Ψ揭苍S與你有著同樣的看法,在這種情形下,你無法感知到對方和你一樣是一個“人”,你永遠不會想要和他探索第3選擇,也永遠不會有共贏的“第3選擇”。
3.我找到你
當我們面對沖突時,不應該持“回避”或“自衛(wèi)”的態(tài)度。我們的著眼點不是彼此對視,而是嘗試著一起看向前方。
當別人與你出現(xiàn)分歧時,最好的應答是:“你不同意?我需要聽聽你的想法”。然后真誠地傾聽——倘若是對方情緒激動(已經(jīng)假設“我看到‘我’”)的時候,需要能夠更好地以同理心傾聽而非急于反駁和爭辯。只有這樣,我才可能找到你,才可能爭取到“與你協(xié)同”的可能。
4.我和你協(xié)同
“我和你協(xié)同”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第3選擇”,是試圖找到一種更好的前所未有的解決方案。這一步核心的要素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操作層面,通常有以下四步:
詢問:你愿意和我一起尋找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嗎?這是個破冰性質(zhì)的問題,可以讓對方減少防御,與你一同嘗試探索;
界定:雙方一起建設性的討論“什么是‘更好’”——把雙方的基本訴求都羅列出來;創(chuàng)造:雙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達成界定條件的第3選擇;
達成:當?shù)?選擇真正形成時,雙方會群情激奮,在“福樂體驗”中達成協(xié)同。
現(xiàn)在,我們回看一下“老師棍棒毆打?qū)W生”這一事件:在學生家長提供的視頻中,一名男老師用類似木棍的物體連續(xù)打向一名學生,該生是本班班長。
有人說,這個老師一定是給氣炸了,沒辦法,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出手的,是“該出手時就出手”!
真是這樣嗎?真的別無選擇嗎?
我們來看,這個學生應該有不當行為的。在這種情況下,老師有幾種選擇?
第一選擇:我被冒犯,我要“給你點顏色看看”,一如報導中所寫。顯然這是最壞的選擇。
第二選擇:我當作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不理不睬,繼續(xù)授課。這種“佛系”思維一定是很多老師、甚至是當事老師事后的想法。然而,如果我們對此類行為放任不理,學生便會越來越放肆,相信以后的課堂上會有更多更強的冒犯,直到你達到“爆炸極限”……這個,也不是好的選擇。
這兩種選擇我們都會陷入困境。那么,我們真的進退維谷,別無選擇嗎?
我們不妨這樣嘗試一下。首先,要記住,不要在氣頭上做任何決定,先冷靜下來。
第一,他冒犯你,你肯定很生氣,但你這個時候應該先“看到自己”——現(xiàn)在,當下,掌控你的是你自己呢,不是你的情緒。只有理智掌控你的時候,你才“看到自己”,這樣的情形下,才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第二,你在被冒犯很生氣的情況下你仍然理智,你就不會也千萬不要給這個孩子“貼標簽”,而應該把他當作一個正常的“人”來看,這樣,我才“看到你”?!拔铱吹侥恪保旧砭蛡鬟_出一種善意的信號,有助于事情的解決。
第三,是非常關鍵的,你要“找到他”。為什么這么說呢?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被情緒掌控——你要幫他找回失去的理智。比如,你說“我知道你不高興了,是受了什么委曲嗎?”、或者“我看你情緒不太好,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情”之類的話語,往往會有助于“你找到他”。
當然,談話的環(huán)境和方式也很重要。通常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比方說是辦公室談話間,或者說是少有人走過的走廊盡頭等都可以;再就是跟他談的時候一定注意咱們必需平視——最好是你們都坐下來或者都站著談,然后你要著他的眼睛?!捌揭暋薄悄闶菧蕚涓勑?,而非問責。我們可以試想一下這樣的場景:他坐著你站著,或者你坐著他站著,不論是哪種情形,他都有一種被“審判”的感覺!在這樣的氛圍下,你將很難“找到他”!那就更不用說“你我協(xié)同”了。
當他情緒比較穩(wěn)定以后,我們再進行第四步。
第四,接著就是我們?nèi)f(xié)商,很顯然的,就是我們要找的一個最佳解決方案。要“協(xié)同”,就必須了解對方的需要,要此基礎上才能達成。
其實,以筆者的經(jīng)驗,處理師生沖突問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要我們能夠找到“他”,解決起來是比較容易的。被理智控制著的孩子,通常是善良純真的,當他們知道自己錯了,是會主動承認錯誤并承擔責任的。
如若是這樣去解決問題,對學生,對老師自己,不是都很好嗎?
我們再看一個家庭中的第3選擇的例子:“一位父親如何處理女兒與吸毒者交往的事情”。
女兒與吸毒者成為好友——事情發(fā)生了,這位父親怎么選擇?
第一:直截了當,責令女兒遠離她的吸毒者朋友?結(jié)果,多半是喋喋不休地爭吵或者甩門而出的“冷戰(zhàn)”,最后,別說女兒遠離她的吸毒者朋友,甚至過往更密都是極有可能的。
第二:不聞不問?聽之任之?我相信任何一個負責任的家長都不會作這一選擇的。
那怎么辦呢?我們來看看這位機智的父親是怎么做的。
這位父親先讓自己從震驚和憤怒中冷靜下來,問女兒:“告訴我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吧?!边@是在嘗試去“找到你”。
但女兒卻并不領情,說:“你關心的只有你自己。你只不過不想有一個吸毒的女兒,因為那會讓你沒面子!”
當然,女兒這樣講對這位父親很不公平,但此次談話的目的是什么呢?顯然不是“公平”,所以父親放下了關于“公平”的爭論和想法,而是說:“寶貝,真難為你了?!?/p>
正是父親包容和理解,感動了女兒,也就是“找到女兒”。于是,女兒說:“我覺得很孤獨,你們都很忙,我沒有朋友,他倆是我唯一可以說話的人?!?/p>
這時你依然不可以反駁,這位父親只是換位思考,站在女兒的立場上講:“所以你真的很依賴他們倆?!闭沁@種換位思考的體諒和理解,讓談話得以繼續(xù)。
女兒接著說了自己對于吸毒者朋友的看法,“他們吸毒的樣子真可怕,我其實很擔心他們?!?/p>
父親說:“看到你的朋友受苦,你一定很難受?!?/p>
就這樣,父親和女兒逐漸達成協(xié)同——女兒說:“我不知道如果我也這樣會怎樣?”后面,父親更多地關注和陪伴女兒,女兒也離開了那兩個吸毒的朋友。
在這個案例中,爸爸很清楚自己的想要的是什么,始終沒有迷失“自我”,不去在意旁枝末節(jié),主動去找到“她”,最終才能達成目的。如果我們過于在意孩子情緒失控時那傷人的話語,而忘了她們的傷害只是針對她們的情緒而并非針對你,一旦你針鋒相對地反擊,也許你會“贏”,卻必會因此而喪失了獲得第3選擇的機會與可能。
教育中的第3選擇,其核心是一種“創(chuàng)造”,也是一種“修養(yǎng)”,更是一種“大智慧”和“超能力”,我想,這也應該可以成為我們每位教師都就具備的教育教學基本藝術吧。
第3選擇,仿佛是一個讓我們發(fā)現(xiàn)教育之美的窗口——也許有一天你會說,原來教育可以如此美好。這難道不是為人師者的我們最喜聞樂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