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貞
摘要: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求知欲,這里面蘊含著孩子學習的需求,對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但在很多時候卻被成人有意或無意地破壞了,究其原因是成人對孩子不夠了解,缺乏行為的心理分析、判斷能力,不知道孩子行為背后所蘊含的真正意義,而自以為是地以“都是為了孩子好”的行為誤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現(xiàn)實中鮮活的例子讓我們看懂,有時候父母的愛并沒有呵護孩子更加陽光地成長,反而讓孩子陷入無底的深淵,對孩子的人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所以成人要有終身學習的心態(tài),關(guān)注孩子的成長動機,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給予孩子積極、正確的引導和幫助,讓孩子的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和運用。
關(guān)鍵詞:關(guān)注、孩子、成長動機
剛出生的孩子猶如一張潔白的稿紙,天真、可愛,沒有任何瑕疵,但為什么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經(jīng)常碰到一些令人頭痛的孩子,如任性、愛發(fā)脾氣、說謊、自制力差等。孩子這些性格上、行為上的不良表現(xiàn)來自哪里?專家分析,孩子缺點較多,多是受到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和不良教育的結(jié)果。比如,孩子一歲左右開始在餐桌上抓筷子、抓碗的時候,被家長制止:你不會,來,媽媽喂你;等孩子學會了依賴,你又怪孩子:怎么這么懶!當孩子嘗試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你這個不敢,那個不能,等他學會了逃避、退縮的時候,你又怪孩子:怎么這么膽??!孩子想要達成什么目的的時候只要一哭鬧你有求必應(yīng),當孩子的哭鬧形成習慣時,你卻怪孩子:怎么這么任性!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為都能在家長身上找到影子,要想改變孩子還是先改變成人自己吧!面對孩子這些不良性格及行為,只要成人能夠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采取科學、正確的方法,是可以改正的。
那么,如何改正呢?我認為最主要的是關(guān)注孩子的成長動機,只要孩子的動機是正確的,我們就要從孩子的需要出發(fā),給予正確的引導。
1、關(guān)注孩子的好奇心
左拉說:“生活的全部意義在于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于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逼鋵嵜總€孩子都有很強的求知欲,這里面蘊含著孩子學習的需求,對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但在很多時候卻被成人有意或無意地破壞了,比如孩子問問題的時候你表現(xiàn)出幾次不耐煩,可能接下來他就不會再問了?!吧袷サ暮闷嫘摹笔且恢甏嗳醯哪勖?,它是很容易夭折的。由于年幼寶寶的認知有限,可能會有很奇怪、超出成人邏輯的設(shè)想,這個時候我們切忌以成人的思維方式來束縛孩子的想象力。比如有個媽媽就很智慧,兒子對她說:媽媽,我想給天空設(shè)計一個噴泉。這位媽媽并沒有對孩子看似無聊的想法加以訓斥,而是認真地對孩子說:我想早點看到,那一定比地面的噴泉更漂亮!成人要做的首先是消除環(huán)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然后就可以依據(jù)孩子的興趣提供各種實踐材料和工具,放手讓孩子去探索。
2、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有4大心理需求非常重要:親密關(guān)系的需要、成就感的需要、刺激的需求、同伴的需要。孩子之間、孩子和成人之間發(fā)生沖突,是他要建立自己的職權(quán)范圍,是成就感需要的表現(xiàn);孩子該上幼兒園了,他哭鬧、焦慮,是因為孩子有親密關(guān)系的需要;在成長過程當中,他的內(nèi)心世界逐漸豐富,自我感也表現(xiàn)出來了,他需要一樣東西就是刺激,他會去做一些很挑戰(zhàn)的事情,很冒險的事情。比如說摸摸火爐子,去點一把火,你千萬不要以為他在破壞,不是,他在探索,他在尋求刺激,這就是孩子。最后就是同伴的需要,這四個需要被滿足之后,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健康的人。面對孩子的反常表現(xiàn),我們不要急于發(fā)火,急于制止,要多思考,多反思,了解孩子真實的心理需求,引導孩子心理健康向上地發(fā)展。
3、關(guān)注孩子的獨立需求
生活中,父母常常站在大人的立場上干涉孩子的行為,“你不能這樣,你必須那樣”,甚至包辦代替,“你還小,媽媽來”。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庸,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生存、發(fā)展規(guī)律和需求,處理問題時站在了與孩子對立的立場上。一些父母下了相當大的功夫教育孩子,卻傷透了腦筋。歸根結(jié)底,是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權(quán)利的主體,沒有尊重孩子的獨立需求。父母自認為“為了孩子好”的辛苦付出,并不能得到孩子的認同,不能為孩子的成長助力,許多教育行為事倍功半,甚至是在給孩子的成長制造障礙、幫倒忙。所以不要認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家里的大事、小事從來不讓孩子參與,也不和孩子商量,錯失孩子獨立能力的最佳訓練時機,給孩子的人生留下遺憾。
要真正了解孩子,就要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以及為什么。成人給予恰當?shù)囊龑?,而不要讓自己的評價左右了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忘記了自已成長的動機,失去自我,失去追求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關(guān)鍵教養(yǎng)報告》作者 美 波·布朗森 美 ?阿什利·梅里曼
[2]《正面管教》作者:[美] 簡·尼爾森
[3]《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作者:[美] 海姆·G·吉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