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咱們在網(wǎng)上搜索一下,看看阿拉伯數(shù)字到底是古印度人發(fā)明的,還是阿拉伯人發(fā)明的吧!”聽到兒子如此說,我趕緊起身把電腦讓給他。
不知從何時開始,“搜索一下”成為兒子常用的“解惑”方法。以前,兒子問我一些問題,我總說“不知道”,然后小家伙就會意興闌珊地走開。一次偶然,我用“上網(wǎng)搜索一下”代替了“不知道”,不但解決了問題,還激發(fā)了兒子的好奇心,讓他相信只要努力,所有的問題都能找到答案。
一天早上,我發(fā)現(xiàn)桌邊上有一只名為“臭大姐”的昆蟲,覺得兒子肯定對這小玩意兒感興趣,于是大聲喊:“兒子,快來看!”聽到我的喊聲,兒子跑過來正要用手去抓。我馬上阻止他:“這是‘臭大姐’,一碰就會放臭氣的?!眱鹤幼彀蛷埑闪恕癘”型:“為什么它會放臭氣?”我說:“因為要保護自己呀!”兒子的好奇心被激發(fā)起來了,緊追不舍:“那它為什么能放臭氣呀?”
我說:“我也很想知道‘臭大姐’是怎么放臭氣的,咱們一起查一下吧!”于是,我第一次在兒子面前打開了搜索引擎??催^資料,我們才知道原來“臭大姐”身體后邊有一個臭腺。當它遇到危險,就會放出臭氣,熏跑“敵人”。兒子恍然大悟。
從那以后,每當兒子問到一些我不能回答的“為什么”時,我就陪他一起上網(wǎng)查資料。他獲得這個新技能后,增長了好多知識。
(摘自《家庭百事通》 成亞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