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問博
學問之趣味(節(jié)選)
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更主張學習之趣味。我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我覺得天下萬事萬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點鐘不能擴充到四十八點,不轂(夠)我享用。我一年到頭不肯歇息,問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為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運動別人也學我這樣生活。
凡屬趣味,我一概都承認他是好的。但怎么樣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點注腳。我說:“凡一件事做下去不會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結果的,這件事便可以為趣味的主體?!辟€錢趣味嗎?輸了怎么樣?吃酒趣味嗎?病了怎么樣?做官趣味嗎?沒有官做的時候怎么樣?諸如此類,雖然在短時間內像有趣味,結果會鬧到俗語說的“沒趣一齊來”,所以我們不能承認他是趣味。凡趣味的性質,總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終。
學問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這句話我不能回答。凡趣味總要自己領略,自己未曾領略得到時,旁人沒有法子告訴你。諸君要嘗學問的趣味嗎?據(jù)我所經歷過的有下列幾條路應走:
第一,“無所為(wèi)”:趣味主義最重要的條件是“無所為而為”。凡有所為而為的事,都是以別一件事為目的而以這件事為手段;為達目的起見勉強用手段,目的達到時,手段便拋卻。例如學生為畢業(yè)證書而做學問,著作家為版權而做學問,這種做法,便是以學問為手段,便是有所為。有所為雖然有時也可以為引起趣味的一種方便,但到趣味真發(fā)生時,必定要和“所為者”脫離關系。你問我“為什么做學問”?我便答道:“學問”;或者答道:“為我的趣味”。諸君切勿以為我這些話掉弄(擺弄;舞弄)虛機;人類合理的生活本來如此。
第二,不息:“鴉片煙怎樣會上癮?”“天天吃?!薄吧习a”這兩個字和“天天”這兩個字是離不開的。凡人類的本能,只要那部分閣久了不用,他便會麻木會生銹。十年不跑路,兩條腿一定會廢了;每天跑一點鐘,跑上幾個月,一天不得跑時,腿便發(fā)癢。建議每日除本業(yè)正當勞作之外,最少總要騰出一點鐘,研究你所嗜好的學問。
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總是慢慢的來,越引越多;像到吃甘蕉,越往下才越得好處。假如你雖然每天定有一點鐘做學問,但不過拿來消遣消遣,不帶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來。趣味總是藏在深處,你想得著,便要入去。請你就選定一門作為終身正業(yè)(指從事學者生活的人說)或作為本業(yè)勞作以外的副業(yè)。(指從事其他職業(yè)的人說)不怕范圍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問題難,越難越便于鼓勇氣。你只要肯一層一層的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罷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電,越磨擦越出。一個人總要有幾位共事的朋友,同時還要有幾位共學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來扶持我的職業(yè);共學的朋友和共頑的朋友同一性質,都是用來磨擦我的趣味。這類朋友,能夠和我同嗜好一種學問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打彩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塊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覺把彼此趣味都磨擦出來了。得著一兩位這種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斷不會找不出來。
(作者梁啟超,選自《飲冰室合集》)
技法提煉
1.巧述觀點。開篇即提出文章論點,“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更主張學習之趣味?!遍_門見山,并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明有趣味主義的人的人生境界。這樣可以使抽象概念具體化,更有利于讀者理解。接下來,作者分析什么叫作“趣味”,并舉出反例,讓讀者明白,我們平常意義上的、大眾認知領域上的趣味,并不是作者所說的趣味,經過作者的分析,我們對趣味的內涵理解得更加深入一些?;诖耍髡哌M入正題,分析學習之趣味,并分析培養(yǎng)學習之趣味應做的四點:①無所為;②不息;③深入研究;④找朋友。
2.思路流暢。文章運用總分的方式,先提出論點,然后再分析論點,分析論點時,從不同的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條理性極強,讓讀者便于理解和接受。流暢的思路體現(xiàn)了作者清晰的頭腦,準確的表達體現(xiàn)了作者思考的深度。
3.文近旨遠。作者作為一代文化名人,語言并不莫測高深,反而顯得通俗易懂。在不經意間,把大道理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如“趣味比方電,越磨擦越出。”運用比喻論證,把趣味這種抽象概念形象化、生動化,便于讀者理解。再如“‘鴉片煙怎樣會上癮?’‘天天吃?!边@種自問自答的方式,可以增強文章語言的波瀾起伏,讓人讀之饒有興味。從這篇文章中,我們能感受到梁啟超先生駕馭語言的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