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wèi)華
“泥里忍污濁,枉稱心眼多。蓮姿博清譽,你卻為它活”
藕在食客眼里是盤中美味,在文人眼里是詩情畫意??烧l曾想過“脆嫩若無骨”的美食后面是一群賴以生存的“泥潭中的手藝人”
1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qū)種藕歷史悠久,每到挖藕季節(jié),山東的侯明生和侯家貴像候鳥一樣趕赴羅坊,他們專業(yè)挖藕近40年,一身皮衣、一把高壓水槍是他們的全部裝備。
2 他們通常早上七八點鐘下塘,趁著中午吃飯上岸小歇,吃完又繼續(xù)。挖藕、收藕、洗凈、稱重,每天至少要在池塘里泡七八個小時。塑料布的四角打個結(jié)就是一艘載藕的小船。
3 要在冰冷的水中摸索出扎根淤泥的藕絕非易事。同是來自山東的小楊有自己的決竅,俯下身、彎著腰,下巴緊挨著水面,一手握著高壓水槍,一手順著殘留的蓮梗,腳在淤泥里探尋,找到后用高壓水槍沖開淤泥,便能順利取出蓮藕。
4 南方冬季氣溫接近零度,為了方便勞作,潛水衣里只穿秋衣秋褲,泥水的冰冷刺骨足以穿透衣服。如遇刮風(fēng)的天氣,風(fēng)吹在臉上不是冷而是辣,臉頰刺痛得難受。
5 潛水挖藕的難度大、技術(shù)要求高。雖然一天賺得不少,但辛苦程度也是令人咋舌。
6 旁邊藕塘則呈現(xiàn)另一番景象。來自"打工之鄉(xiāng)"姚圩鎮(zhèn)的挖藕人,他們腳穿連體雨褲,上身著一塊塑料薄膜防水。
7 此時的荷塘里失去了往日"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景致,也沒有泛舟采蓮的詩意,有的只是冰冷的污水和陷進去就難以自拔的淤泥。
8 面對藏于淤泥下的蓮藕,怎么判斷哪里有哪里沒呢?又怎樣把藕挖得又好看又好賣呢?職業(yè)挖藕人都有自己的辦法。
9 老胡是個中高手:順著蓮桿找,蓮桿為黃色的或者拽不動的,下面一般都有藕,蓮桿發(fā)黑的則大多數(shù)沒有。
10 先用特制的鐵桶將積水舀干,再用鏟子把深厚粘稠的爛泥挖開,順著荷桿鏟下去。找到藕后確定整段蓮藕的走勢和長度,然后再逐段清除淤泥。
11 鏟泥要準(zhǔn),不能把藕鏟斷或者破皮或者灌泥。完整的一條藕不但利于保鮮,價錢也賣得高些。挖藕既是體力活,又是技術(shù)活。
12 因為蓮藕深埋于淤泥易破損折斷,所以人工挖掘一直無法被取代。挖藕人必須"身陷泥潭"靠經(jīng)驗和技術(shù)挖藕。苦、累、臟的職業(yè)特點使得挖藕人偏向于中老年者,泥塘里難覓年輕人的身影。
13 湯貴寶50歲,挖了幾十年的藕,滿手都是深深的溝壑和交錯的傷痕,骨節(jié)突兀,指尖像搗藥杵一樣粗壯得變形。這是挖藕人的職業(yè)手型,與白白凈凈的藕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
14 挖藕人一般不會站在塘中歇息,因為站著不動很冷。60多歲的隊長老湯,從兜里掏出一支煙點燃后,手繼續(xù)在污泥里不停的摸索。為了節(jié)省時間,挖藕人下塘前盡量不喝水以減少排泄。
15 鮮藕還未裝筐,小販早已在岸邊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