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園糧庫歸屬于湖北省宣恩縣珠山糧食購銷公司,位于椒園集鎮(zhèn)的椒石省道和209國道交會處。糧庫有建于不同時期的7棟倉庫,時間從解放初期延續(xù)到現(xiàn)今,可謂“四代同堂”,但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l號倉庫。1號倉庫建于1951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宣恩修建的首批糧倉,建筑面積788平方米。作為當?shù)刈睢伴L壽”的木質糧倉,l號糧倉與四周的糧倉組成倉儲群,一道見證新中國成立后土苗山鄉(xiāng)倉儲文化的變遷。作為土家吊腳樓建筑技藝的呈現(xiàn),人們親切地稱其為“吊腳糧倉”。
走進“吊腳糧倉”,只見正堂左右兩邊各16根大木柱依次排開。木柱下方是0.56米高的石柱,石柱上面是“地枕子”和木板,這樣存放的稻谷離地可達l.1米以上,能有效防止潮濕和鼠害。走至正堂里處,左邊是“丁”字形木板樓梯,走在木板梯上,年久的木板發(fā)出“吱呀吱呀”的聲音,仿如一段歷史的回響。“二樓”建有圍廊,在此可見明確了標號的倉廒,倉廒有兩層樓高,中間沒有隔斷。在入口處、兩側建有倉廒兩柱橫嵌開合式木板,供人員出入檢查儲糧情況。
再從板梯上三樓,頂棚、木條天窗、亮瓦、轉角柱、排扇……結構一覽無余。此間,樓下走道的上部已用木板連接,留出幾個小天井,視線通透。三樓的樓板即是倉廒的頂部,每個倉廒均開有兩個天窗,用以傾倒糧食。
“吊腳糧倉”倉庫共分為三組,每組三廒,倉容800噸。三組倉廒的四周是走道,與墻體隔離開來。其設計和修建十分科學,外墻與倉內木質結構相隔,排水溝、通氣窗……倉廒保溫隔熱,與自然氣溫變化相融合——夏天涼爽,冬天低溫,達到自然低溫儲糧的條件。
墻厚門少,窗戶加門加鐵網,能有效防止鼠害、鳥害和人為破壞。
糧倉四周建有排水溝,兩側的磚墻開有三層窗戶,用于通風、透光。從第一層小窗戶的開口可以看出,倉的墻體較厚,且呈向上收束狀。第二層窗戶為拱形,外覆雨檐,內配木門。布瓦上長滿青苔,墻底部的通風口布滿斑駁,空氣中充溢著老木頭的清香味。
如今,即將邁入“古稀之年”的“吊腳糧倉”作為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以舊復舊”原則,經原貌修繕后已部分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