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武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美術鑒賞課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課程之一,這門課雖然不是高考的考核內容,但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高中美術鑒賞課雖然已經(jīng)在高中課程中開很久了,但是如何優(yōu)化高中美術鑒賞課課堂教學,提高高中美術鑒賞課的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升教學效益,達到教學目標,這仍然是高中美術鑒賞課課堂教學中沒有解決的一個難題,本文中我將從高中美術鑒賞課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入手,結合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以及教學理論,對優(yōu)化高中美術鑒賞課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究和分析。希望對優(yōu)化我國高中美術鑒賞課課堂教學策略有所幫助。美術鑒賞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審美素養(yǎng)、陶冶學情操、健全人格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搞好高中美術教學課堂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利用傳統(tǒng)文化進行美術鑒賞教育
社會的發(fā)展引起了人們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深刻變化,當代文化環(huán)境下的高中生在他們的審美觀念上也表現(xiàn)出強烈的時代特征。這表現(xiàn)在潛意識里,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文化對當代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烙印。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可以采取如下適當?shù)姆椒ǎ涸谖幕榫持袑嵤┟佬g鑒賞。如在教學中強化學生鑒賞美術作品中的傳統(tǒng)精神的能力。使用更多的教學形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對傳統(tǒng)美術作品的興趣和鑒賞能力。首先,可以用鑒賞原作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比如帶學生進入美術館、博物館。其次,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從聲音、圖像、視頻等多角度刺激學生,使其接受更多的傳統(tǒng)美術信息,提供更好的展示氛圍。
二、構建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
1.構建審美結構,提高美的眼力。對于那些對美術尚處無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對象來說,這種“美的眼力”是需要引導的。幫助引導他們直接地觀察、親自體驗,來增強形象的概念,對物象形成心靈感悟和建立某種精神意味。這種教學生“看”的教學方法的過程,是從生動的審美直觀到對應的語言表述的過程,是讓學生從對個別特征到整體形象的把握過程,從而提高他們運用形象表達對美的感受能力。
2.構建知識結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從美術教學總的目標和任務出發(fā),美術教學在對學生進行審美的同時,還應合理建立科學、健康、文明、積極的教學思路。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知識掌握應該有自己獨立的見解。知識的講授過程要符合認識規(guī)律,學生掌握起來就順利,否則就會形成新的難點。要從知識廣度上下功夫,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規(guī)律,可使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3.構建教法結構,充分展示教師魅力。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guī)則中明確指出:“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的課堂語言就應體現(xiàn)激勵、喚醒、鼓舞的作用。作為一堂高效的課堂教學,教法結構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實踐。教師應從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入手,根據(jù)不同的課題,精心選擇教學方法:(1)在鑒賞教學中,老師應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故而“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想象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2)在常規(guī)教學中,要通過具體直觀的步驟演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長期的“照葫蘆畫瓢”不但破壞了學生的感知認識,而且束縛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即便在美術高考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3)在創(chuàng)作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范圍與信息積累中找出有導向性的直觀形象,進行構思—藝術加工—構圖的過程演示,對學生進行直觀的創(chuàng)作啟迪。
三、尊重學生要求獨立的心理需求
所謂尊重,首先就是不強求。在教學上就是不強求學生一定要接受某某權威或書本的觀點,本來美術鑒賞就是一門建立在高度的個人感受基礎之上的,與鑒賞者的經(jīng)驗和社會主流價值體系有著密切的關系,一直存在許多不同觀點和看法。例如,畢加索的著名作品《格爾尼卡》是一幅屬于現(xiàn)代抽象的藝術作品,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就飽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價值和思想,再加上其表現(xiàn)手法特別,鑒賞難度較大。如果直接拿出來讓學生品評,就會適得其反。但若首先拿一幅兒童作品讓學生鑒賞一下,他們很快就會被兒童純真的心態(tài)所感動,了解兒童們是用“心”在作畫。此時,再拿出作品《格爾尼卡》,同學們就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的表現(xiàn)形式,也會對作品所使用的各種“符號”產(chǎn)生好奇心,這樣因勢利導,就很容易讓學生理解美術作品。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建立“求同存異”的氛圍,在教學中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避免無謂的辯論。教師要能靜下心來聽他們的,但他們也要靜下心來聽其他同學的。要知道,他們有時嘴上強詞奪理,但是心里還是會接受更加高明的看法的。因此,沒有必要強求他們當下“低頭認錯”。
四、抵制課堂教學庸俗化
由于受社會庸俗化現(xiàn)象的影響,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仍有嘩眾取寵、愚弄學生的庸俗化現(xiàn)象存在:如某些教師在課堂上高談闊論,過分渲染藝術品商業(yè)價格,置作品的藝術價值于不顧,以至本末倒置;還有的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一味地迎合部分學生,竟然在課堂上講述一些藝術家的秘聞軼事來嘩眾取寵,甚至是以低俗的語言和做作的姿態(tài)裝點課堂,招來笑聲,偏離美術教學所應追求的“三維目標”。
如有這樣一個案例,有教師在賞析著名畫家畢加索的作品時,因為學生不感興趣,認為畫得太丑了,而教師本人可能也覺得對畢加索的作品研究不透,把握不準,便將教學重點放在談論畢加索的私生活上。課堂上教師口若懸河,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最后走馬觀花似地瀏覽了一些畢加索的作品就草草了事,殊不知已“誤人子弟”。又如,有的教師在賞析凡·高的作品時,偏偏熱衷于將凡·高怎樣割耳朵,怎樣和妓女廝混的故事大肆渲染。以此來證明凡·高是個瘋子、怪人,才會畫出如此怪異的作品。顯然,凡·高的藝術及人品已被歪曲了,被妖魔化了。如果學生以獵奇的心態(tài)接受這些故事,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凡·高及其作品,反而會使學生產(chǎn)生嚴重的誤解,甚至可能會以此為榜樣而效仿,影響其一生。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