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新
小麥赤霉病又叫紅麥頭、爛麥頭,近幾年在鄧州市發(fā)生頻率較高,該病從幼苗到抽穗都可發(fā)生,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危害最嚴重的是穗腐。鄧州市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小麥選用的品種大多為中感或高感品種,品種抗病性不強。另外,近幾年鄧州市隨著秸稈禁燒工作的推行,秸稈還田面積較大,而秸稈還田質量往往不高,導致田間菌源充足,如果小麥抽穗揚花期遇到陰雨天氣,再加上防治不力,往往會導致赤霉病嚴重發(fā)生,如2016年和2018年鄧州市赤霉病發(fā)生都較重。
一、發(fā)生條件
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和流行主要取決于品種抗性、當年菌源量和小麥抽穗揚花期氣象條件等。鄧州市目前生產(chǎn)上種植的小麥品種近百個,沒有對赤霉病免疫或高抗的品種,中抗到中感的品種很少,高感品種比例很高,在生產(chǎn)中單靠品種抗性不能抵御赤霉病。赤霉病菌以子囊殼的形式在玉米秸稈或稻樁上越冬,鄧州市小麥前茬多為玉米,秸稈禁燒還田后,病原體在秸稈上越冬,麥田菌源充足。而小麥赤霉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小麥抽穗揚花期如遇連續(xù)3天以上的陰雨天氣或大霧天氣,就能造成病害大流行;連續(xù)3 d降雨在12 mm以上,則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麥苗稠密,田間郁蔽,空氣相對濕度80%以上,即使沒有降雨也能造成赤霉病大流行。赤霉病菌一般在小麥開花期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率明顯降低,糊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錯過防治適期沒有效果。
二、危害對象
小麥赤霉病主要是對小麥的產(chǎn)量及品質造成危害,在大流行年可使小麥減產(chǎn)30%~60%,中等流行年可使小麥減產(chǎn)5%~15%,一般在揚花期侵染,灌漿期顯癥狀,成熟后若成災,嚴重的甚至造成絕收,危害性非常大。小麥赤霉病是由真菌毒素引起的,不但能給小麥造成產(chǎn)量損失,還嚴重影響小麥品質,當人食用染上赤霉病的小麥后會引起惡心、腹瀉、眩暈、發(fā)燒等中毒癥狀,嚴重時還會引起大出血。
三、防治時機
小麥赤霉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須加強監(jiān)測、立足預防,防治上要采取“預防為主,主動出擊”的原則。小麥一般在抽穗后2~7 d開花,抽穗期溫度高時則邊抽穗邊揚花;全穗開花需3~5 d,全田可持續(xù)6~10 d。小麥抽穗時間的長短及到揚花的時間和當時的氣溫相關,溫度越高開花速度越快,尤其是抽穗期溫度高時,小麥邊抽穗邊揚花,小麥初花期則會在齊穗期之前。防治赤霉病要掌握好防治時期,若抽穗期遇到連陰雨,有流行可能時,噴藥時間寧早勿晚,在10%小麥抽穗期至揚花初期進行第1次噴藥,間隔5~7 d進行第2次噴藥。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如遇噴藥后下雨,則需雨后補噴。
四、防治措施
(一)選擇抗(耐)品種
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對小麥赤霉病免疫的品種,但品種之間的抗病性差異顯著。在鄧州市小麥生產(chǎn)中,鄭麥9023、西農(nóng)979、先麥8號、先麥10號、先麥12等品種抗(耐)病性表現(xiàn)較好。
(二)深耕翻地,掩埋秸稈
通過土壤深翻把秸稈掩埋在20 cm以下土層,輔以腐熟劑加快秸稈腐熟速度,惡化病蟲害生存環(huán)境,壓低赤霉病菌等病蟲基數(shù),減輕赤霉病重發(fā)潛在風險。同時,加深耕層還有利于小麥根系下扎,培育壯株,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三)增施磷肥、鉀肥、微肥,減少氮肥用量
在小麥底肥利用上,要做到有機無機相結合,增施磷肥、鉀肥、微肥,減少氮肥用量,增強抗逆能力,防止苗期過早郁閉和后期倒伏。
(四)完善田間溝系配套工程
特別是低洼地塊和稻茬田,要搞好田間溝系配套工程,疏通好腰溝、墑溝、地頭溝,做到溝溝相通,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漬害、濕害的發(fā)生和降低田間濕度,創(chuàng)造和提供有利于小麥生長而不利于赤霉病發(fā)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五)播種量要適宜,播深要適度
播種時要根據(jù)品種特性、墑情、播種期早晚、整地質量等因素確定適宜播種量,以免大播種量帶來的基本苗過大、苗期過早郁閉而造成感染。
(六)掌握關鍵時期,及時進行藥物防治
小麥抽穗揚花期,是病菌浸染的有利時期,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此期要嚴防死守,見花打藥,及時進行藥物防治。通常第1次最佳施藥時間為揚花期,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及其復配制劑,以及耐雨水沖刷劑型,注重交替輪換用藥,避免或延緩抗藥性的產(chǎn)生。推薦使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自主飛行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避免使用擔架式噴霧機。同時,添加適宜的功能助劑、沉降劑等,提高施藥質量,保證防治效果。
(七)推行統(tǒng)防統(tǒng)治
充分發(fā)揮病蟲害專業(yè)化防治服務組織裝備精良、管理規(guī)范、服務高效的作用,大力推進以穗期赤霉病防治為主的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種形式的防治措施,大規(guī)模開展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和集中統(tǒng)一防治,適時組織開展應急防治,提高防治效率、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益,解決小麥赤霉病預防控制窗口期短、時效性強,以及一家一戶“打藥難”“亂打藥”等問題。
(八)及時搶收入倉
小麥進入收獲期,應及時收割、晾曬、篩選,如遇陰雨天氣,應采取烘干措施,防止收獲和儲存過程中濕度過大導致的病菌再度大量繁殖,造成的毒素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