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威威
中國歷來重視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探討文學的取向和本質。孔子早就對詩的接受效應進行過總結,提出了“興觀群怨”一說?!白釉唬骸∽雍文獙W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是魚鳥獸草木之名?!保ā蛾栘洝罚└爬ㄕf明了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化作用,這是對作為藝術載體的詩歌社會作用高度肯定。由此可見,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注重如何“用詩”而不是如何“作詩”,強調詩歌的社會教化作用?!芭d觀群怨”是孔子重要的詩學觀點,從文學作品和世界關系角度出發(fā),強調詩歌欣賞的理特征與詩歌藝術的社會作用,對于當今研究古典詩歌教學仍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古典詩論“興觀群怨”說中找尋與中學古典詩歌教學的契合點,以其二者之間的實際關系為切入口,著重探討該詩論對現(xiàn)今中學古典詩歌教學的運用策略。
1“興觀群怨”概述
詩可以“興”是指詩歌通過形象的譬喻,引發(fā)聯(lián)想, 啟發(fā)并感染讀者。興在闡述這一觀點的時候最大的特征是“詩”可以引起欣賞者奇特縹緲的想象,并在一定程度上熏陶著讀者?!翱梢耘d”,說明了詩歌可以啟發(fā)熏陶人,具有“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感染作用。
詩可以“觀”點明了可以使人通過詩歌了解風俗生活、社會變更的興盛存亡?!翱梢杂^”表現(xiàn)了詩歌除了具備藝術審美作用還具有認識社會的功能。
詩可以“群”是指詩歌能幫助人們互相切磋交流,達到提高整個群體的思想素養(yǎng)的目的。詩歌通過自身隱含的思想內涵可以引起社會具有相同思想觀念的人可以互相探討,拓寬個人見解,提高文學認識的水平,使群體都能達到心靈上的契合,最終達到團結的目的。典型的體現(xiàn)在魏晉時期,人們都喜歡探討詩歌,發(fā)表對詩歌的看法及觀點。
詩可以“怨”是指詩歌可以用來怨刺上政,表達民情。由古至今,有許多詩人寫下優(yōu)秀的諷刺詩,詩人往往利用詩化的語言來吐露心中所想。處在當朝不能直面表達心中對社會、統(tǒng)治者的不滿,于是借助古人的實例來抨擊當今的社會。
2“興觀群怨”說在中學古典詩歌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興觀群怨”說作為孔子著名的詩論觀點,與當代中學詩歌教學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那么如何運用“興觀群怨”說來指導高中古典詩歌教學呢?
2.1“興”:以詩為興,內化于心
“興”是詩歌通過形象的譬喻,引發(fā)聯(lián)想,使人們切身感受其中具有某些相似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感同身受。在詩歌教學中的欣賞的主體是學生,“興”的意義在于在詩歌語言中引起學生思想精神的共鳴與啟發(fā)。其實現(xiàn)途徑有兩個:
(1)善于抓住詩歌本身特征,掌握讓學生引起共鳴的細節(jié)
詩歌意境是學習詩歌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意境,顧名思義,“意”用于表情達意,包含了豐富的主觀情感;“境”,作為傳情達意的載體,“境”是具有立體感的畫像。在文學作品中,“意”的表達不能直觀的表述而是以物傳“情與景”情達意;“境”的構成也是由意象所觸發(fā)而不是單純的物象堆積。因此,所謂“意境”,是需要從動態(tài)角度分析,即情與景,虛與實等的相融相生切入,在詩中描繪的立體化圖景賦予詩人的思想感情,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別有匠心的藝術境界。想要欣賞意境的美感是要求欣賞者身臨其境的感受詩人在選取意境時的心境。創(chuàng)作主體是將審美情趣傾注在詩歌里。例如《飲酒 ·其五》這首詩描寫描了幽靜恬淡的南山暮秋的黃昏美景,讓學生在能夠這樣的意境中感受“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隱居情懷。
(2)把握詩歌情感方向,引導學生走進詩歌內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要試圖感動一個人的內心,那么要求我們一定用“情”。古詩教學中“情”是解開詩歌的關鍵鑰匙,只有找到了這把鑰匙才有可能讓學生“走心”,使其感動,才能談學生自身的情感升華。如我國詩人所寫的詩篇中不乏有在國家民族經歷生死存的時刻,奮起而發(fā)的一種激情,讀來令人雙眼濕,催人奮進,這種熱愛祖國的情意是激發(fā)學前進向上的動力。宋朝詩人陸游寫下《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弊掷镄虚g流露出詩人迫切想收復山河的決心。這種情懷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進行遷移至學習主體學生身上,實現(xiàn)詩可以“興”。
2.2“觀”:以詩為“觀”,管窺世界
“觀”指可以使人通過詩歌了解風俗生活、社會變更的興盛存亡。詩歌中隱藏了豐富的人文精神以及情商內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在古代詩歌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傳遞古人豐厚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情商內涵,不斷地豐富學生的精神閱歷,其實現(xiàn)途徑有:
(1)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情商內涵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詩書重在培養(yǎng)一個人的靈秀氣質,使人更加文明和高雅。因此,讀詩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法之一。“以詩而觀世”,古代詩歌像照亮社會的一面鏡子,在詩歌的大分類中有描寫現(xiàn)實的詠史詩,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主義,展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人文風貌。通過鑒賞古代詩歌,我們可以管窺不同的歷史階段時期社會生活的風貌,了解對應歷史時期的傳統(tǒng)文化。在鑒賞不同時期的詩歌時,透過詩歌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閱歷.在古詩教學中,教學內容應該多樣化,刻意的補充教材之外的內容,并且滲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中如孝道、禮儀等,不斷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自我內涵修養(yǎng)。(2)內化詩歌隱含的審美精神,豐富學生的精神閱歷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形成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我國古典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精神,能夠在精神上激勵個體奮進。例如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等等。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實質上是在經歷各種不同的審美精神境界的過程,會產生相對穩(wěn)定的審美情趣,例如:明辨是非,對美德的尊崇以及對羞恥的不屑。教學中的教師應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引導學生享受詩歌內在的審美精神。盡可能的將學習詩歌與塑造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結合,實現(xiàn)對詩歌內在審美精神的內化過程,真正實現(xiàn)詩可以“觀”。
2.3“群”:以詩而“群”,引領思潮
“群”指詩歌通過自身隱含的價值觀可以引起社會具有相同思想觀念的人進行思想交流,相互學習,從而達到維系社會穩(wěn)定和諧。在教學中,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對詩歌思想感情的解讀,并有效傳遞思想感情與學生形成交流。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形成思想碰撞,產生正確的道德審美觀念,思想觀念相一致會引領共同的社會群體!其實現(xiàn)途徑有:
(1)深度挖掘詩歌隱含的思想感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中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具有不穩(wěn)定、易受環(huán)境影響的特點。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網(wǎng)絡信息化的速度加快,作為教師需要對中學生價值觀念進行適當?shù)娜宋母深A,培養(yǎng)一批具有積極向上的社會青年群體。詩歌是歷史留下來的瑰寶,內涵深厚的人文內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真情流露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傳遞給學生,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創(chuàng)新“群體性”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語文學習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性的獨立見解,也有學生群體性的討論切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往往以教師為主導,忽略學生本身的主體性。古典詩歌教學往往呈現(xiàn)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一方面學生不能很好地吸收古典詩歌中精要所在,另一方面教師無法擺脫僵硬的教學模式。教師應當適時的學會“放手”,在古典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施行分組制或團體學習模式,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實現(xiàn)真正的教學相長。群體性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這些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時,不僅使個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而且使學生群體在潛移默化得到教育,產生群體性的積極效應,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2.4“怨”:以詩達“怨”,塑造人格
“怨”指文學作品有干預現(xiàn)實、批評社會的作用。詩歌作為一種手段可以對社政治進行批判,表達自己的觀點。詩歌教學的意義不是單純的告訴學生一首詩歌是如何表達作者針砭時政的抱負,而是在于培養(yǎng)學生關心社會民生的意識,完善人格培養(yǎng)。
(1)重視學生個體性,培養(yǎng)敢于發(fā)聲的膽量
在考試的指揮棒下,詩歌教學出現(xiàn)了功利化傾向,教師授課也越來越注重如何得高分,造成忽略學生個體發(fā)展。每一個學生都是以一個個體而存在,具有自我的思想情感。教學中必須承認并挖掘這種個體的獨特性。教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發(fā)掘詩歌中隱含的人格因素,在傳授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體驗到詩歌中的審美意趣,進一步凈化心靈。例如杜甫曾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驪山宮中的裝飾如同夢幻的仙境一般,但是宮門之外卻又有餓死之骨。榮枯差別如此,宮殿奢靡與貧寒眾人形成鮮明的對比來表達自己內心對國家政治與人民疾苦的感嘆。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有意識的去讓學生主動發(fā)表見解,重視每個學生的個體獨特性,注重去培養(yǎng)學生敢于堅持自我,用于發(fā)聲的膽量。
(2)傳遞古典詩歌真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古典詩歌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在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詩歌作品中往往隱含著豐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精要含義,值得人們去開拓思維,領悟其中內涵。因此教師在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時,因正確引導學生體悟詩歌中的隱含的真意,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對價值取向的正確選擇。在進行高中古典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把握古典詩歌中的“怨之所指”。通過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積極思想和家國情懷等“怨”,加以正確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高尚完善的人格,提高學生素質。
3結束語
詩歌創(chuàng)作離不開詩論作為理論指導,那么在進行中學詩歌教學的時候我們應當從詩論的角度去評析詩歌教學。綜上所述,當代古典詩歌教學隱含著豐富的時代意義,對我國中學素質教育,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芭d觀群怨”是孔子對詩歌功用的高度概括,當代教師應努力去體悟孔子詩教觀“興觀群怨”說中所內含的意義,充分恰當?shù)倪\用到當代古典詩歌教學當中去,努力扭轉當代古典詩歌教學令人擔憂的局面,從而承擔起傳承古典詩歌文化,培育高素質學生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阮元??? 十三經注疏(下冊)[M]. 中華書局, 1980,24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3]陳斌.論中國古典詩歌的感發(fā)理論及其教育實踐[D].湖北:湖北師范學院,2004 ,1-8.
[4]耿紅衛(wèi).語文教育新論[M].武漢:長江出版社,2007,149.
[5]錢夢龍.語文教學呼喚“詩教”回歸[J].語文學習,2002(3):4-8.
[6]盧倩.孔子“興觀群怨”詩教觀的現(xiàn)代教育意義研究[D].湖北:湖北大學,2014,18-20.
[7]張毅. 儒學和儒家文藝美學的嬗變[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2):39-47.
[8]魏萬靜.淺談興觀群怨的現(xiàn)代教育意義[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 2012, 30(18):26-27.
[9]陳友芳.論孔子詩教[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0,41-45.
[10]傅道彬.“興”的藝術源起與“詩可以興”的思想路徑[J].學習與探索, 2006,(5):1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