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耄耋之年,弦索春秋。心系評彈,初心不改。近日,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吳迪君、趙麗芳將在上海長江劇場連續(xù)說上4個周末的長篇彈詞《一代梟雄》。消息一出,書壇震動,新老聽客歡欣雀躍,不多久,前兩場的演出票就告售罄。今年吳迪君82歲,趙麗芳76歲,可以說這是評彈歷史上演員年齡最高的長篇彈詞演出了。
吳迪君、趙麗芳是當代評彈國寶級老藝術家。
在江南書壇,吳迪君、趙麗芳是深受觀眾喜愛的一對評彈賢伉儷。吳迪君的說表剛勁清晰,條理分明,表演動作“大開門”,起角色形象鮮明。唱腔以“書調”為基礎,揉進京劇麒派唱腔,自成一格,有“評彈麒麟童”的美稱。趙麗芳說表清晰,唱腔在“麗調”的基礎上加入了滬劇和京韻大鼓的音樂元素,起角色動作性強,有人物感。數(shù)十年來,兩人編創(chuàng)表演的長篇彈詞《西太后》、《北漢春秋》等,在海內外影響深遠。
在吳、趙兩位老藝術家看來,作為江南文化代表的評彈藝術,具有“咳金唾玉, 皎繡嚼錦”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 應該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 從演出內容和表演手法等方面,都要與時俱進,才能更好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化, 以及當代人的審美要求。評彈演員一定要有傳統(tǒng)感、時代感、立體感, 既會演傳統(tǒng)書, 又能演現(xiàn)代書,甚至對于各種人物的形體、語匯、眼神、唱腔刻畫等,都應是各具個性、特色的“千面人”,不能千篇一律。
關于創(chuàng)排《一代梟雄》,吳迪君回憶:“這部長篇彈詞展現(xiàn)了舊上海形形色色、曲折離奇的社會形態(tài), 故事情節(jié)十分豐滿,尤其通過敘述露蘭春、孟小冬、呂美玉、姚玉蘭等名伶的人生遭遇,揭露舊社會的黑暗與殘忍。其中露蘭春登臺發(fā)生的糾葛,杜月笙智救黃金榮,孟小冬與杜月笙的故事, 杜家祠堂落成典禮的盛況等等, 都極有吸引聽眾之趣?!笨梢哉f,這也是一部以獨特的江南文化神韻來體現(xiàn)海派文化魅力的佳作。
評彈藝術中長篇表演是一切的核心,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成果都由長篇演出體現(xiàn)。吳迪君、趙麗芳創(chuàng)作的長篇達到了16 部之多。評彈表演藝術家姚蔭梅在1994年吳趙從藝40周年藝術研討會上激動地說:“上海的評彈書場在一家一家的關門,評彈藝術不是在走下坡,而是滑坡?,F(xiàn)在的不少演員說了幾十年的書,始終只有十四回書,多半回都沒有,多一句也沒有。評話更是連學的人都沒有。究竟是為什么?歸根結底還是缺少創(chuàng)作!老首長、評彈的老聽客陳云同志提出——出人出書走正路,這句話完全應在了吳趙的身上,他們出書(長篇),出人(吳趙),走正路(有廣大的觀眾群)。”
評彈界有句話就是說換一部長篇要換一副骨頭,可見要說一部新書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每部書都有特定的書情和人物,要說好是要下多少功夫來鉆研。而且吳趙是自己動手編寫,趙麗芳老師說當時演《同治皇帝》時,每天臺上下來,他們就看書寫書,然后弄唱腔再排演,第二天上臺就出一回新書。每天如此,在天蟾書苑演了半年,書場天天客滿還要加座,周末連加座都供不應求。
此次獻演長江劇場,兩位老師加起來已經158歲,234個座位、整整四場演出對于他們來說可謂壓力頗大,因此這次演出力求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借此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能走進劇場,欣賞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獨特魅力。
熱愛舞臺、孜孜以求,吳迪君、趙麗芳這樣德藝雙馨的前輩,他們的人格魅力和藝術造詣令人可敬可佩。兩位老師表示:“希望能給評彈再開辟一個演出的場地,為評彈藝術的傳承再貢獻一點能量。”
近日,“筆歌墨舞,藝聚海上——藝壇名家書畫展”在南京東路朵云軒舉辦。該展匯集了俞振飛、陳從周、王文娟、白先勇、尚長榮、蔡正仁、岳美緹、王汝剛、沈嘉祿、李軍、郭德綱、李旭丹等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的書畫藝術作品,以及作為藝壇老友身份參展的著名書畫藝術家謝稚柳、唐云、程十發(fā)、陳佩秋、韓敏、戴敦邦、樂震文、丁申陽等大家的藝術精品,筆歌墨舞,匯聚一堂,書法繪畫,各盡其美,展現(xiàn)藝聚海上,文人相親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