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玲
關鍵詞:綜合與分類 ?新個稅 ?改革認識
最高邊際稅率和“起征點”(即“免征額”)的確定可以說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地方,但實際上,個人免征額的提高是沒有限度的,不論怎么提高都會有人有不同意見,若將“起征點”定的過高,個人所得稅的繳納便會成為一種“小眾稅”,實際上早已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若定得過低,則又有它的不合理之處。個人所得稅的政策目標是為了讓收入低者少承擔稅負而不是不用承擔,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既需要考慮到低收入者的納稅負擔,同時也不得不兼顧國家財政收入的需要。
在本次改革中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確定是遵循分類綜合相結合的改革思路,因為只對免征額高低給予關注而只忽略其他方面的話,便會同過去的分類征收模式?jīng)]有太大差別。此次改革所涉及的大病醫(yī)療、贍養(yǎng)老人、子女教育、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子女教育及繼續(xù)教育等五項專項扣除直擊百姓痛點,可以說“含金量”相當高,但即便這樣,針對這些百姓痛點所確定的最高扣除限額仍然不能滿足一些百姓的需求,即使個稅改革是按照分類與綜合的原則陸續(xù)推進,也并不能完全涉及到納稅人生活的所有方面。
在未來,個人所得稅制度是可以對最高綜合扣除標準做出規(guī)定的,但須遵循新版?zhèn)€人所得稅方案的前提,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下,個人所得稅扣除方案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在當前每月5000元的扣除標準上適當上浮;二是在扣除了每月500元的基礎之上允許納稅人自由選擇少于10000元的附加專項扣除。第一種方案成本較低,簡單易行;第二種方案則可以給納稅人以更多的個性化選擇,兩種方案均有其弊端。在具體的個稅附加專項扣除過程中需要從低水平起步,而后按照“宜低不宜高”的原則逐步完善,否則極有可能導致真正受益的成為高收入人群。雖然我國當前的社會差距比較大,但最高稅率的保持體現(xiàn)了國家縮小收入差距的決心,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定會得到很好的完善和落實。
我國個稅的綜合征在2018年個稅法案修訂的基礎上應該算是首次嘗試,所以在費用扣除上的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等方面有可能會讓稅基遭到侵蝕。美國早在1969年就在個人所得稅和企業(yè)所得稅中引入了“最低稅收制度”,在后來的稅制改革中廢除了企業(yè)所得稅中的最低稅收制度以向資本示好,但個人所得稅的最低稅收制度還是被最終保留了下來,這種制度對于防止個人所得稅稅基受到侵蝕和納稅人通過股票交易等經(jīng)營損失來逃避納稅義務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防止個稅稅基受到侵蝕,我國或可借鑒美國經(jīng)驗,通過“引入最低稅收制度”來加強對高收入者的避稅管理。
2018年新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規(guī)定工資薪金、稿酬所得、勞務報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用這四個稅目需要實行綜合化的按年征收,但在這樣的規(guī)定之下,就需要對納稅征管由哪一級的地方稅務部門具體操作進行確定,因為納稅人的收入可能來自全國各地,在實行綜合化征收之后,就需要將納稅的所有相關收入進行匯總之后再確定適用稅率,此時,按照戶籍地還是來源地征稅、稅收征管由哪一級稅務部門具體負責、對于納稅人所取得收入的扣繳辦法等都需要得到進一步明確。而從中央和地方的角度來看,需要按照個人所得稅6:4的比例進行分配,怎樣來保證只有一個稅務部門且具體負責對納稅人進行征管才是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劉愛華.綜合與分類個人所得稅制對工薪階層稅負的影響[J].納稅,2018,12(27):7-8.
[2]錢穩(wěn)穩(wěn),李啟平.新時代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價值取向及實現(xiàn)路徑研究[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6):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