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蛟,賈在申,杜中濤,孫志全
代謝性酸中毒是指細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丟失而引起的以原發(fā)性HCO3-降低(<21 mmol/L)和pH值降低(<7.35)為特征的一種酸堿平衡紊亂,需補充堿性物質[1-2]。在心肺轉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手術中,阻斷主動脈后,機體缺血缺氧,常需補堿。既往補堿公式不少,但都未考慮人工心肺機預充液的量,導致補堿量少。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計算補堿量時加上預充液的量,能使血pH和堿剩余(BE)值盡快恢復到適當?shù)乃?,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促使組織細胞恢復正常功能。據(jù)此,筆者導出了一個CPB術中糾正酸血癥補堿的新公式。
1.1公式的導出 《Cardiopulmonary Bypass》[3]書中介紹代謝性酸中毒時補堿公式為:所需補堿量(mmol/L)= BE×體重×0.3,0.3 即 20%的細胞外液加上10%的細胞內(nèi)液,因部分Na+要進入細胞內(nèi)??紤]到CPB時人工心肺機的容量,設計新公式為:所需補堿量(mmol/L)= BE×[體重×0.3+預充液量(L)]。 所需 5%NaHCO3(ml)= 所需補堿量×1.66。
1.2研究對象 納入2017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安貞醫(yī)院接受雙瓣手術成人患者40例,心肌保護均采取單次灌注30~50 ml/kg的HTK液(最多2 000 ml),根據(jù)計算補堿量的方法分為傳統(tǒng)公式組和新公式組,每組20例。所有患者均為代謝性酸中毒患者。傳統(tǒng)組主動脈阻斷后,先半量補充傳統(tǒng)公式計算的5%NaHCO3,新公式組半量補充新公式計算的量。本研究通過了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查(2016005X)。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3終點事件 從病案系統(tǒng)獲取患者的基線資料和手術資料。主要終點事件為補堿10 min后BE及pH恢復至正常水平。pH和BE的正常范圍分別為7.35~7.45 及-3~3 mmol/L。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運用 Stata SE 12.0和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或頻數(shù)(比例)表示。連續(xù)變量用t檢驗進行比較,分類變量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P<0.05被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存活出院。兩組患者術后ICU滯留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無顯著差異。患者的基本資料和手術資料如表1所示,兩組間基本特征無明顯差異。兩組患者平均年齡、預充液量無明顯差異。主動脈阻斷后兩組pH、HCO3-、BE、Na+及乳酸(Lac)均無明顯差異,但兩組Na+均略低于正常水平。新公式組所需NaHCO3量及首次補NaHCO3量均比傳統(tǒng)公式組多(P<0.05)。兩組補堿 10 min后HCO3
-、BE及Lac均無顯著差異。然而,新公式組補堿10 min后pH比傳統(tǒng)公式稍高(P=0.01)。另外,新公式組首次補堿后pH及BE恢復正常的患者數(shù)也比傳統(tǒng)公式組高,但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患者基線資料及生理指標(n=20)
CPB手術時,人工心肺機通過管道與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相連,那么理論上管道的預充液屬于細胞外液,因此筆者導出的新公式考慮了預充液的量。本研究表明按新公式補堿,更多的患者能較快的糾正酸中毒,恢復正常的pH與BE值;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有關。臨床上代謝性酸中毒時,機體存在自身調節(jié)緩沖機制,為避免糾正酸中度過度,首劑量半量補堿,一般給100~250 ml。在本研究中,兩組首劑量均在上述范圍,事實上新公式組的平均所需NaHCO3量比傳統(tǒng)公式組只多不到30 ml。因此不管新公式還是老公式都不影響CPB術中補堿。首次補堿后復查血氣,如pH、BE等指標仍未恢復正常,則繼續(xù)補堿。重度代謝性酸中毒可導致嚴重的代謝障礙和多器官功能損害[4-5]。CPB術中主動脈阻斷后,機體缺血缺氧,酸血癥可能進行性加重。另外,大量HTK液進入循環(huán)亦可引起的稀釋性代謝性酸中毒,并造成低鈉血癥。因此應積極處理代謝性酸中毒,但如何掌握好補堿的時機、數(shù)量則非常重要。筆者設計的新公式似乎能更準確的計算出所需堿量,使患者更快地恢復正常的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