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杰
(上海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444)
太原地區(qū)由于其特殊的山川地理形勢,構成了一個相對閉合的環(huán)境。攻守兼?zhèn)洌鋈虢钥??!捌鋿|則太行為之屏障,其西則大河為之襟帶,于北則大漠、陰山為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險,于南則首陽、底柱、析城、王屋諸山濱河而錯峙,又南則孟津、潼關皆吾門戶也。”[1]此種山川環(huán)抱之勢,使得整片區(qū)域形成了一種極為有利的內線作戰(zhàn)的地位。既可三面出擊,也能憑險而守。太原本身就為李淵構織了一張強大的保護網,這是李淵進發(fā)的根本。
大業(yè)十三年(617)李淵起兵之時,隋末動亂正如火如荼,“盜賊蜉結,大連州縣,小阻山澤,以萬數”[2]3734,“舉天下之人十分,九為盜賊,皆盜武馬,始作長槍,攻陷城邑”[3]688。其年單是有確切記載的起義便有9起,如表1所示。
除表1所列,王仲犖曾述及自大業(yè)七年(611)反隋武裝漸次興起,至大業(yè)十三年(617)全國風起云涌之時,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軍共有134支,參加反隋起義的總人數在四五百萬人以上,約占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但是“有一個地方遠離漩渦的中心,始終不動聲色,這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省會太原(并州)一帶”[4]。在隋末唐初這段亂世中,太原地區(qū)也并非完全太平,史載有歷山飛及李世洛的起義。歷山飛為李淵所破,而李世洛最終如何并無記載。除了上述起義外,太原整體上處于一個表面和平的狀態(tài)。
表1 大業(yè)十三年主要反隋武裝
適值天下群雄紛爭并起,太原周邊局勢很不平靜。其北馬邑有劉武周據守,大業(yè)十三年(617)二月,劉武周與馬邑太守王仁恭的侍女私通,事后怕走漏風聲而以貪污為借口加害王仁恭,自稱天子,國號定楊。同年三月,劉武周破樓煩郡,占據汾源宮。之后劉武周依附突厥,兩者關系愈加親密。此時的突厥比較強大,“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都師、李軌、高開道之徒……俱北面稱臣。東自契丹,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萬”[5]5390。杜佑謂之“戎狄之盛,近代未之有也”[5]5390。劉武周據有的馬邑離太原相隔不遠,李淵自會心生忌憚,故遣劉文靜北上突厥,明面上利益相邀,引突厥為進軍關中的支援,實則是為穩(wěn)住突厥,使其在太原起兵中不會對大后方有所攪擾。太原之西則為朔方的梁師都,但由于山川相隔且相去甚遠,較之于關中,其戰(zhàn)略價值不足,因此自李淵起兵直至進駐關中,雙方并沒太多接觸。
太原以東主要是活動在樂壽(今河北獻縣)一帶的竇建德。竇建德早年務農,后為里長。大業(yè)七年(611),煬帝征兵進攻高句麗,建德為二百人長從征之。后來他目睹百姓困苦,民不聊生,于心不忍,遂起而反隋。其后建德南征北戰(zhàn),待到大業(yè)十三年(617)李淵舉事時,竇建德已在樂壽自稱長樂王。同年七月,隋遣右翊衛(wèi)將軍薛世雄率兵三萬討伐竇建德,“至河間城南,營于七里井。建德聞世雄至,選精兵數千人伏河間南界澤中”[6]2237,在此種情形下,竇建德無暇顧及起兵太原的李淵。竇建德破薛世雄后,便轉身“進攻河間,頻戰(zhàn)不下”[6]2237??梢?,當李淵從太原出發(fā)時,竇建德的精力著重在反隋軍與攻略河北諸郡上。
除太原之外,在大業(yè)末的反隋浪潮中,由于煬帝三伐高麗,兵士多征于今河南一帶,因此這些地方起而反抗者的數量超過了反隋武裝的一半。在這些區(qū)域中,地處太原之南的洛陽戰(zhàn)況最為激烈。瓦崗軍與隋軍主力即相持于此。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是隋末反隋武裝中最彪悍的一支。故李密也自恃力強,欲為天下反隋之共主。他“致書呼高祖為兄,請合從以滅隋”[6]2220。李淵認為李密此時心驕氣傲,只需假意推奉他,令其不會牽連自身即可。再者李密決意進攻洛陽,剛好可以牽制隋軍,以形成更好的起兵形勢。大業(yè)十三年(617)二月,瓦崗軍李密“以千人出陽城北,逾方山,自羅口拔興洛倉,據之”[2]3680。其后“隋越王侗遣將劉長恭、房崱討密,又令裴仁基統(tǒng)兵出成皋西”[2]3680。李密精心策劃,隋軍大敗。同年四月,“與讓率兵二萬襲回洛倉,守之。入都城掠居人,火天津橋。隋出軍乘之,仁基等敗,還保鞏。司馬楊德方戰(zhàn)死。密自督眾三萬,破隋軍于故城”[2]3680。隋軍戰(zhàn)情不利,一方面煬帝于五月調關中禁軍馳援洛陽,這就導致關內守備空虛,給李淵進軍關中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另一方面,煬帝于七月令王世充率軍數萬救援洛陽??梢姡邖徿娔耸钱敃r隋軍的主要消滅目標,隋軍大量精銳投放于洛陽戰(zhàn)場,無形中減小了李淵起兵的壓力。
綜上所述,相對平靜的太原地區(qū)為李淵營造了較為穩(wěn)定的內部環(huán)境。而太原周邊的局勢,恰好使得各路義軍無暇顧及李淵,減輕了太原起兵的外部壓力。內部和外部的共同作用,成為李淵起兵的雙重利好。
氣候變動既是影響作物生長的最根本原因,也是關系到文明形成演變的重要因素。據竺可楨研究,“第六世紀末至第十世紀初,是隋唐統(tǒng)一時代,中國氣候在第七世紀的中期變得暖和”[7]15-38。甚至“在唐代的三百年中,大雪奇寒和夏霜夏雪的年數都比較少,而冬無雪的年數竟達十九次之多,居中國歷史上各朝代之冠”[8]。逐漸變暖的氣候無疑對當時的農業(yè)影響很大?!皽嘏瘽駶櫄夂蛟斐赊r牧分界線北移,農耕區(qū)擴大。唐代隨著氣候變溫暖和一些人為的因素,農牧業(yè)地區(qū)的界限在向北推移?!保?]48這條分界線西漢初時,在山西大致為“晉西北山陜峽谷流域南緣龍門山,又東北沿呂梁山、恒山”[7]48一帶,后來漢武帝討伐匈奴取得“河南地”時,該線又有所北移。但自東漢以來,北方游牧民族逐漸南下,“使農牧區(qū)界限打亂,形成了一個農牧業(yè)雜處的交錯過渡帶”[9]。到了隋唐時,農牧分界線進一步北移。隋唐時期的太原甚至整個山西,整體處于一個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環(huán)境中。在這種情況下,農業(yè)區(qū)出現了一些比較發(fā)達富庶的區(qū)域,太原平原便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隋唐時期逐漸變暖的氣候還使農作物單產量提高?!把芯勘砻?,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在溫暖氣候狀態(tài)下,自然災害的頻率減小,而溫暖氣候本身也有利于大多數大田糧食農作物的生長?!保?]51更有學者認為 “中國古代在元代以前糧食畝產量以唐代最高,達334斤”[10]。太原盆地及其附近的水資源亦很豐富。汾水、晉水、洞過水、文水、文谷水等河流穿插相連,為太原盆地輸送了充足的水源,對農業(yè)生產十分有利。同時,隋初大興屯田,增修水利設施,僅晉祠附近,開皇四年(584)征發(fā)民力開晉水南瀆,灌溉晉祠東西之田畝。此外,開皇六年(586)“引晉水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11]。凡此種種,都對太原的農業(yè)發(fā)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太原平原的汾河中下游地區(qū)在隋朝就已是重要產糧區(qū)。開皇三年(583)“朝廷以京師倉癛尚虛,議為水旱之備”[3]683,于是下詔“漕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師”[3]683??梢姰敃r汾河地區(qū)的糧食比較充裕。
李淵起兵之時,太原就已“宮監(jiān)蓄積巨萬”[12]5840,晉陽宮監(jiān)裴寂曾“進宮女五百人,并上米九萬斛,雜彩五萬段,甲四十萬領以供軍用”[6]2286??梢娞瓋ξ镏S。在后續(xù)進軍途中,霍邑是第一個進攻目標。李淵率領三萬兵士自晉陽出發(fā),欲攻霍邑,“西京留守代王遣驍將獸牙郎將宋老生,率精兵二萬拒守。又遣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將遼東兵及驍果等數萬余人拒河東,與老生相影響”[13]22。“于時秋霖未止,道路泥濘?!保?4]23軍糧卻在不斷損耗。李淵“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為等間遣羸兵往太原,更運一月糧,以待開霽”[14]23??梢?,太原為李淵行軍提供了大量糧草,至少是其起兵初期的物資供應基地。
歷史上的太原有多個名字,“按晉、太原、大鹵、大夏、夏墟、平陽、晉陽六名,其實一也”[12]359。自秦一統(tǒng)天下,初置太原郡,漢武帝時,全國置十三州,太原郡為并州。其后“魏改為太原國,并州仍舊。晉因之。后魏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齊、后周皆因之”[5]1465。開皇元年(581),并州存太原與樂平兩郡。其后文帝廢郡,“置并州,又改為太原郡。大唐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義兵”[5]1465。可見,太原和并州兩者時有并置,雖層級不盡相同,但總是間或存在。據梁芳仲統(tǒng)計,大業(yè)五年(609)太原郡各轄縣的平均戶數已超過一萬戶。此時“太原郡統(tǒng)縣十五,戶十七萬五千三”[3]854。大業(yè)五年(609)天下共有郡一百九十,而太原郡位居第六。由此觀之,太原地區(qū)的人口放眼全國可謂名列前茅。除太原外,蒲州和汾州亦處于汾河流域。這些地方皆為人口較密集之地。這無疑為李淵起兵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起兵之前李淵在太原就已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當時劉武周據有樓煩郡,太原副留守虎賁郎將王威謂李淵曰:“今日太原士庶之命,懸在明公,公以為辭,孰能預此?”[14]6李淵深知此時民心歸己,便就此將諸事決策收于手中。當時“兵馬鎧仗、戰(zhàn)守事機、招募勸賞、軍民徵發(fā),皆須決于李淵”[14]6。除此之外,民心所向也為李淵累積了相當的聲望?!疤蠼劦郏ɡ顪Y)部分募兵備邊,所在影赴,旬日之頃,少長得數千人。”[14]6李淵善于收攏人心。為太原留守前,李淵就已“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納豪杰,眾多款附”[6]2。待到坐鎮(zhèn)太原,他“命皇太子于河東潛結英俊,秦王于晉陽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稟圣略,傾財賑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繒博徒,監(jiān)門廝養(yǎng),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云倦”[14]4。不計較出身是李淵籠絡人心的一大方法。如“樊興,安州人。以罪為奴。從唐公平長安”[2]3744,又有“錢九隴,……入隋,以罪沒為奴,故九隴事唐公。善騎射,常備左右”[2]3744。李淵不拘一格招攬人才,在其身邊云集了眾多英雄豪杰。隨李淵起兵太原的主要人物可考如表2所示。
表2 李淵太原起兵主要追隨人物表
李淵在太原起兵時,當時的眾多人才都被他收至麾下。其中大部分人都跟隨李淵下西河、拔霍邑、越黃河、進長安。他們?yōu)槔顪Y起兵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同時,還有一部分人在應對反叛勢力方面有所建樹。
對于反叛勢力,李淵也盡可能地招撫。及破歷山飛與從眾二萬余人,“余賊黨老幼男女數萬人并來降附。于是郡境無虞,年谷豐稔”[14]3。此外“高陽郡靈壽賊帥郗士陵,以其黨數千人款附,即授鎮(zhèn)東將軍,封燕郡公”[14]14。此外,李淵還設計影響民意。起兵之前,隋煬帝派李淵鎮(zhèn)守太原。一方面煬帝欲借李淵防范突厥,另一方面又想防止李淵走上楊玄感起兵之路。大業(yè)十二年(616),突厥多次叩關入邊,煬帝令李淵等人奮力抗擊。不想戰(zhàn)事不利,煬帝便遣使者欲送李淵等至江都治罪。李淵為了緩解煬帝對其戰(zhàn)敗的猜忌,便故意縱情聲色,不赴江都。大業(yè)十三年(617),煬帝對其態(tài)度有所緩和,李淵便令劉文靜偽造詔書:“發(fā)太原、西河、雁門、馬邑人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為兵,期以歲暮集涿郡,將伐遼東”[6]2291。由此“人情大亂,思亂者益眾”[6]2291。李淵趁機將所征之兵集結到自己門下。
太原地區(qū)的眾多人口為李淵起兵提供了充沛兵員。太原之地居民不僅尚武,而且名將輩出,如唐初開國功臣尉遲恭,驍勇善戰(zhàn),屢立奇功。當地出現尚武之風,和戰(zhàn)爭頻發(fā)有很大關系。隋唐時期的太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除漢族外,突厥、鐵勒、契丹等因戰(zhàn)爭原因亦遷移至此。由于當地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長期雜居,逐漸受其影響,形成尚武風尚。此外,其地為中原王朝的北疆和北方少數民族王朝的南疆,游牧民族時常南下襲擾,中原王朝不斷北上征伐,政權更易頻繁,百姓不堪其負起而反抗,唯有尚武強悍才能保護自身、守衛(wèi)家園。在這種民風下,李淵帶領的“三萬甲士”定會擁有較強的戰(zhàn)斗力。
在隋末斗爭中,太原及其周邊局勢處于一個非常微妙的境地。太原內部的相對穩(wěn)定與外圍的反隋浪潮共同作用,為李淵構建了極好的起兵機會。被這一大勢裹挾的李淵,充分利用太原自身的有利條件,籌措糧草、暗結英才、聚集人心、招兵買馬,最終舉大旗于太原,圖經略于天下。李淵對太原豐腴資源的合理利用,是為其定鼎九州的流變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