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迎 莊眾顯
摘 要:元代書畫家趙孟頫,不僅以書法上的獨具一格傳世,繪畫上也堪稱圣手,于人物、鞍馬、山水、花鳥無不精通。他的山水畫既非一般山水畫的氣勢恢宏,也不是奇突險崛,而是以清秀高雅、委婉蘊藉、平凡清淡為主要特性,行筆之間顯得特別瀟灑。文章主要從筆法、墨色、造型、構圖四個方面探討趙孟頫繪畫中“書卷氣”的藝術表現(xiàn),探究趙孟頫清高淡然的文人情懷和蘊藉典雅的藝術追求。
關鍵詞:趙孟頫;繪畫;書卷氣
一、簡介
趙孟頫,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趙孟頫學識廣博,能詩善文,通經(jīng)濟,精書法,工繪藝,擅金石,識律呂,解鑒賞,尤其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繪畫上,趙孟頫是有元一代的巨擘,人物、鞍馬、山水、花木、竹石、禽鳥,各種題材,下筆皆成精妙之作。他的山水畫也是在復古精神的影響下集思廣益,而后自成一格,展現(xiàn)出濃郁的“書卷氣”。
二、趙孟頫繪畫中的“書卷氣”
“書卷氣”,指的是高尚風雅的氣質(zhì)和風韻,體現(xiàn)在人文素質(zhì)方面。判斷書畫是否有“書卷氣”不外乎兩條標準,一是要具備文人的清高情懷,二是要以書法運筆入畫(對書法的要求來說,點畫運筆必須蘊藉典雅)。“書卷氣”這個說法來自書卷,收獲于勤勤懇懇地讀書,因為讀的書多,所以“書卷氣”就能體現(xiàn)得面面俱到。一般情況下,運筆閑散舒適靈活而不可捉摸,主要抒發(fā)畫家的胸懷的作品是比較具有濃郁“書卷氣”的。與“書卷氣”相反的是匠氣、作家氣、江湖氣、市井氣等等。清人沈宗騫提出,書畫家應該多讀書,積累學養(yǎng)以明理境,“若無書卷以佐之,既粗且淺,失雋士之幽清;復腐而庸,鮮高人之逸韻”。那么這樣看來,只要是粗魯野蠻、膚淺鄙薄、軟熟媚俗等意境平淡庸俗、格調(diào)平凡簡陋的作品都是不符合具有“書卷氣”的文人畫這一高標準的。趙孟頫繪畫中的“書卷氣”最突出的就是一個“韻”字。
(一)筆法含蓄古雅,蘊藉淡然
趙孟頫能在運筆的氣勢中追求運筆的極致,在皴法上每一筆都恰到好處,下筆的力度輕重緩急和疏密,落墨的顏色深淺、干濕筆的程度和濃淡,都盡力謀求天然,賦予畫作生命,使其生機盎然。尤其是他的山水畫,含蓄古雅,蘊藉淡然。
《水村圖》是趙孟頫山水畫的代表作,作于其元大德六年(1302年),風格接近五代的董源,特別具有“文人畫”秀美飄逸的筆韻。其中的山崗沙洲主要用披麻皴,用少量的濃墨畫苔點,畫面中的樹木、蘆葦高低錯落,參差不齊,繁簡有致。用筆逍遙灑脫,超脫飄逸,意境清靜空闊。畫中的山石、坡岸直接用線勾畫,無皴也無點,只是在石頭的縫隙之間和樹木的根部用雜草裝飾畫面,樹節(jié)和其他地方都沒有特別刻畫,這種畫法不失唐代山水的面貌。景物以“平遠”的形式展開。該作渴筆較多,渴筆拖出坡岸的澀滯質(zhì)地,凸顯趙孟頫強調(diào)用筆與書畫同源的思想,“寫”意較濃,含蓄古雅,表現(xiàn)出畫家“以書入畫”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審美趣味,也表達出一種安靜肅穆的心態(tài)和對“平淡天真”意境的追求。
趙孟頫還模仿錢選的筆法,并且?guī)煆内w令穰,學習了他的清潤,研究趙伯駒,學習了他的士氣,推敲董源,獲得淳樸敦厚的意蘊,且趙孟頫打破原有的技巧全部借以己用,從而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古雅”之風,也體現(xiàn)出他的“書卷氣”。
(二)墨色溫潤蒼秀,平淡韻生
色彩在繪畫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管是在中國繪畫中還是西方繪畫中都不可或缺。然而中國人的色彩觀和西方人截然不同,可以說有天壤之別。對中國人來說,色彩是具有明確的民族特性的,一般而言,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和繪畫作品鑒賞不追求畫面中的色彩和自然物象的實際顏色的絕對一致,更多是追求畫中顏色的意蘊神氣和用筆用墨的情趣,正所謂詩之道寓于神而不寓于形,在乎心而不在乎體。與此同時,中國畫還強調(diào)了色彩不能掩蓋墨的變化,用墨不能阻礙顏色的體現(xiàn),在中國畫中墨和色享有著不同的待遇,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以墨為主,色彩作為墨的輔助工具只占畫的一小部分,設色的目地是為了凸顯墨,讓墨色更加明朗。從現(xiàn)存的趙孟頫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山水畫、鞍馬畫和人物畫都涉及到色彩的運用并強調(diào)了筆墨在畫中的重要性。
趙孟頫作品《鵲華秋色圖》畫成于1295年。趙孟頫不但向周密描述濟南的美麗風光,還創(chuàng)作此圖贈予周氏。廣闊宏壯的江水沼澤地上,用盡眼力瞭望遠方,有兩座山峰屹立在地平線上,右邊的兩座山峰高高突起,尖而陡的是“華不注山”,而左邊方圓平頂?shù)木褪恰谤o山”了。這幅畫完全符合文人畫在畫史上青綠設色山水的設定。畫家用花青混雜石青填色兩座主峰,使其主要呈現(xiàn)深藍色。洲渚的淺淡和樹葉的各種深淺不一的青色雖然是同樣的色調(diào),但它們還是不盡相同。畫中的斜坡、靠近水的地方皆設以赭色,樹葉、樹干和屋頂又用紅色、黃色和赭石這些暖色系的顏色,與花青形成鮮明對比,完美呈現(xiàn)出色彩學上的補色作用法,運用得恰到好處。
(三)造型結(jié)構端正雅穆,天真自然
趙孟頫的人物畫當屬《紅衣羅漢圖》為精品,此畫描摹了一位西域僧人端坐的樣子,圖中的僧人眼睛深邃,鼻子高挺,有濃密的胡須肥碩的耳朵,一只手伸出去像正在和人交談的樣子,靜謐而融洽,同時又不失端莊慈愛之態(tài)。僧人的紅墊和紅履描繪得都很精巧細致,特別是他的臉部,設色精致,用筆縝密,質(zhì)感強烈,形象而又生動,反而描畫紅衣的筆觸不多,以意為之,畫個大概。僧人身旁的岸石均用綠色暈染,更能襯托出這位紅衣僧人是外來客的形象特征。僧人面前的牡丹花盛情開放,其身后的菩提大樹挺直矗立,給全圖增加了佛家的吉利祥瑞、莊嚴肅穆之情。傳言趙孟頫在大都見過紅衣僧人本人,也曾見過唐代閻立本作畫的吐蕃僧人像,因此該作品既學習了唐人樸素之態(tài),又體現(xiàn)出元人現(xiàn)實之意,借古開今,形神兼?zhèn)洹?/p>
趙孟頫的《幽篁戴勝圖》畫的是一只戴勝鳥棲息在幽篁之上,用筆精巧整潔且詳細精致,多處用線勾勒,畫風周密細膩,頗有南宋時期院體花鳥畫法的意蘊。戴勝鳥用工筆畫的方法繪制,勾勒暈染相結(jié)合,局部運用絲毛法。鳥的顏色主要施以淡墨,背景用淡赭黃罩染,少量重色的翎毛用花青填色。整只鳥羽毛豐滿,精神抖擻。戴勝鳥身后的竹葉和竹枝都用雙鉤法畫成。用筆繁復但不錯亂,兼工帶寫;筆法精致而富有變化,足以見得畫家的功力很深厚。竹子枝干挺拔秀麗,每一筆都含有力量,富有彈性。
《調(diào)良圖》是趙孟頫的白描作品,勾畫了一人一馬,刻畫了在狂風中人物衣袖和須發(fā)隨風擺動飛揚的場景。畫家用細勁的中鋒用筆描繪畫卷中的人馬,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人和馬的神情態(tài)度,呈現(xiàn)豪放不羈但是深沉不露的意識形態(tài),雖然用筆精簡干練,但是神態(tài)形象應有具有。畫面中充斥著一種蕭條疏落、清明高遠的氣韻,與漢代馬匹的兇狠蠻橫、唐代馬匹的高貴華麗有很大的不同。
(四)構圖簡潔明凈,意味悠長
趙孟頫的的每一幅畫都具有獨特的靈巧的心思,規(guī)劃用心,畫面構圖簡練干脆且明朗潔凈,意味悠長。單就構圖來說,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的《洞庭東山圖》就能很好地詮釋畫家構圖上的“書卷氣”,畫面的中心是東山的主峰,中間偏左處矗立起一座小島嶼,小島嶼阻斷了湖水的流動,從而改變了湖水的流動方向,湖水流向山后,給觀者一種湖水環(huán)山流動的感受,同時增加了畫面的范圍和空間感。這幅畫中的樹木被安排在稍微低矮的地勢上,勾勒出的樹木也很矮小,這樣安排使得湖面更加遼闊寬廣,洞庭湖的風景秀麗表露得更加充盈飽和。從整體的形狀和氣勢上觀望這幅畫作,趙孟頫是當之無愧的“夠凌云合手”,他是以三遠法中的高遠手法取景的,所以畫面前面部分呈現(xiàn)出俯瞰的感覺。這樣一來,中部的主體山石就會顯得尤為突出,然而它并不比近景,離人們更遠,這樣的構圖方法非常精巧,造勢手法也很高超絕妙。
趙孟頫的《秋郊飲馬圖》是他晚年時所畫的鞍馬畫代表作,圖中刻畫了清秋時節(jié)牧馬人在郊外放牧的景象,野外的流水和長長的堤壩,一位牧馬人騎在馬上手里拿著韁繩,驅(qū)趕十幾匹馬,有的馬追趕爭逐,有的馬緩慢行走在草地上河堤旁,有的馬低頭喝水,畫面生動形象,趣意盎然,樂趣十足。在架構上畫家采用開闊式構圖,畫面中沒有露出地面但是完整地呈現(xiàn)了天空,并且有機結(jié)合了三種造景方法,即仰視、平視和俯視面面俱到。藏與露的關系安排得恰到好處,頗具匠心,畫家把畫面的重心放在右半部分,人和群馬向左走去,來處藏在了外面之外。趙孟頫通過刻畫兩匹馬的追逐,讓人們感受到畫外的無限風光,從而給觀者無窮無盡的遐想空間,用筆蒼逸且清新柔和,古樸且清雅秀麗。他成功融合了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唐人鞍馬和宋人鞍馬,同時也把行家畫的訣竅技藝和文人畫筆情墨趣、精神意蘊融合在了一起。
三、結(jié)語
綜觀趙孟頫的繪畫藝術,可知其具有豐富的美學內(nèi)涵,他既面對正規(guī)畫的拘于形似,又揭示文人畫的士氣精深;既面對文人墨士的筆墨游戲,又著重表現(xiàn)繪畫講究功力的本質(zhì)精神;既面對嚴肅整齊的技術準則,又讓人感受到簡潔瀟灑的蘊藏;他呼喚繪畫傳統(tǒng)價值的同時,又力求表現(xiàn)多元的藝術完美性。趙孟頫作畫主張“貴存古意”,提倡人物畫要繼承唐人技法。他提出了“書畫同源”的理性認知,著重提出把書法的筆觸含蘊和功夫力量與繪畫的筆墨技巧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他將繪畫、題詩、書法三者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幅畫面上,體現(xiàn)了濃濃的“書卷氣”。
參考文獻:
[1]付長華.從《鵲華秋色圖》看趙孟頫的繪畫風格[D].河南師范大學,2015.
[2]阮立.試論趙孟頫的畫風流變[J].美術大觀,2007(12).
[3]彭澎.趙孟頫和他的《天馬圖》[J].潮商,2014(1).
[4]吳成晨.江南傳統(tǒng)民居文化內(nèi)涵分析[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8(12).
[5]李鑄晉.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6]莊眾顯,潘承亞.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休閑思想及現(xiàn)代意義[J].漢字文化,2018(11).
[7]劉蘭芝.趙孟頫的藝術成就及影響[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4).
[8]王琛.文化“上墻”推動休閑農(nóng)業(yè)發(fā)展探討——以羅浮山瀾石村為個案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11).
[9]周碧琬,王全權.論宗炳“澄懷味象”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J].廣西社會科學,2018(3).
作者簡介:
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