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豫劇在我國民族文化發(fā)展中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其表演唱腔酣暢、節(jié)奏抑揚有度、吐字清晰準確、韻味濃厚豐富,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廣泛性、獨特性和民族性。豫劇以鮮活而旺盛的生命力普及到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大半個中國。如何傳承和發(fā)展豫劇,使豫劇得到廣泛延續(xù)和發(fā)揚是當前社會文化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豫劇;傳承;發(fā)展;途徑
【中圖分類號】J8?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豫劇的形成與特征
豫劇,原名“河南梆子”,又名“河南謳、靠山黃、靠山吼或土邦戲”,也稱“河南高調”。因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后被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也是我國民族文化五大劇種之一。
關于豫劇的起源,學術界目前沒有明確的界定。當前學界關于豫劇的起源有三種主流說法:一說是在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與當地的民歌及小調相結合,形成了豫劇;二說是豫劇傳承自北曲弦索調;三說豫劇來源于明朝中后期流行于中原地區(qū)的時尚小令等民間藝術,吸收了“弦索”等藝術成果,最終發(fā)展成了豫劇。關于豫劇的起源,筆者認為藝術文化因其傳播性,本身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生成的,不論豫劇文化是當地本土文化生成而來的,還是其他劇種改造而成,從本質上來講,都是在學習改進的基礎上完成的。任何藝術文化的起源都是與其自身的民俗風情、地理環(huán)境、本土文化緊密相連的,都會受當地民俗風情、人文環(huán)境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發(fā)展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文化、民俗文化。此外,一種劇種只有不斷融合新的元素,與時俱進,才能不斷適應快速發(fā)展的社會與時代的變遷,才能與同時期人們的審美觀相一致,才能達到人們所期待的審美需求。
豫劇在最開始出現的時候,風格非常多變,不僅富有激情和豪氣,同時情緒高昂激進,讓人精神為之一振,藝術特征鮮明,行腔酣暢淋漓,風格非常樸實,但是一點都不拖沓,這種風格具有著獨樹一幟的特別性,與長江以南地區(qū)的柔美風格相比具有較大的不同。豫劇善用第一人稱來給觀眾講故事,與歌劇的表演性質類似。豫劇的演唱,重在唱詞和動態(tài)上,比一般歌曲中的咬字要夸張,以語言為主,邊說邊唱,說中帶唱,唱中帶說。音樂節(jié)奏一板一眼,演唱者多為緊拉慢唱,以炫技華彩開場來吸引觀眾?,F代豫劇開始加入了合唱和重唱以及對唱的形式,這是豫劇在新時期下演化的結果。目前,很多的聲樂作品都有著戲曲的元素,而現代豫劇也和聲樂元素相結合,旋律流暢,朗朗上口,易記易唱,更拉近了舞臺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二、豫劇傳承與發(fā)展的文化意義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豫劇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豫劇是經過人們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而形成的,寄托著我國人們的內心訴求和審美需要。新中國成立后,豫劇才開始慢慢形成了統一的稱謂,才真正地逐步邁進繁榮興旺時期。當地政府開始重視豫劇演員的培養(yǎng),經常組織豫劇演員進行專業(yè)的學習和培訓,使其可以對豫劇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最先進的戲劇理論,使豫劇演員的整體素質不斷提升,思想有效創(chuàng)新。豫劇演員不斷增加,演出效果更加良好,使豫劇在河南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向全國開始推廣。因此,豫劇在傳承中原文化、演繹地方文化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從目前豫劇的發(fā)展現狀來看,豫劇與我國傳統文化共同發(fā)展。豫劇的內涵與我國傳統文化內涵完全吻合,豫劇講述的故事就是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傳承,最為獨特的是其旋律優(yōu)美,讓人難忘,聽后可以激起內心的文化意識。無論用哪種方式詮釋豫劇,其演繹效果都與電視和電影所產生的效果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豫劇因其獨有的表演形式和旋律,使人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到中原地區(qū)特有的風土人情。因此可以說,豫劇的傳承與發(fā)展工作是中原區(qū)域甚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個重大歷史性任務!
三、豫劇傳承與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人們的精神文化不斷豐富,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開始驟減。在此形勢下,對河南豫劇的發(fā)展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在當今社會,如何對河南豫劇進行傳承和發(fā)展呢?筆者認為,豫劇要與其他文化傳播形式進行競爭,就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得穩(wěn)步發(fā)展,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到傳承與發(fā)展并重。
第一,應該對豫劇進行有效的總結和整理,加強宣傳力度,使豫劇的影響范圍不斷延伸,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豫劇的真正魅力。不僅要對豫劇的服裝道具進行保留,同時也必須堅持最為傳統的表演方式。戲曲藝術的靈魂,最需要傳承和保護的就是其唱念做打等部分。
第二,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出發(fā),在維持豫劇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做到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尤其要以新的精神制定好豫劇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多創(chuàng)作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劇本,讓人們不僅可以感受豫劇文化特有的旋律與格調,還可以思考現代社會的人和事。豫劇藝術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必須對豫劇的藝術價值進行固守,絕對不能丟失,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都必須進行合理的保護,只有有效保護,才能為豫劇的發(fā)展提供穩(wěn)定的前提,絕對不能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對豫劇的發(fā)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在創(chuàng)作豫劇作品時,要多關注切合實際生活的話題,積極發(fā)揮豫劇的優(yōu)勢和價值,不僅要滿足觀眾的娛樂心理,同時應該保持豫劇的良好風氣,使豫劇的審美品位始終保持高層次的標準,使豫劇的藝術價值可以不斷升華,保持良好的文化底蘊。只有如此,才能使豫劇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永遠保持其獨有的藝術特色;第三,通過媒體對豫劇文化進行廣泛宣傳,提升觀眾的興趣,將豫劇的流行度擴大。回顧我國戲曲的發(fā)展歷程,以民間性和通俗性作為戲曲發(fā)展的主要特征。從豫劇的角度研究,豫劇的傳承和發(fā)展必須堅持通俗的發(fā)展路線,需要豫劇工作者不斷加強研究和宣傳力度。目前已經處于信息化時代,微博、微信等通信手段成為戲曲傳播的主要途徑,使戲曲的傳播形式更加豐富,比以往的舞臺、電視等傳播媒介有顯著的優(yōu)勢。豫劇演員可以充分利用該媒介的優(yōu)勢,將自己的作品上傳,使更多的觀眾可以選擇觀看,增加與觀眾之間的交流機會,并在交流的過程中積極聽取觀眾的意見,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補充和完善;第四,通過不同形式的宣傳,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加入豫劇保護的隊伍中,對文化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使豫劇可以在有效的保護中持續(xù)傳承。戲在人身上,沒了繼承人,戲劇也就消失了。當然,豫劇的傳承和發(fā)展需要集結多方面的力量,不能僅僅只是依靠繼承人本身,需要繼承人結合時代發(fā)展需要和觀眾的審美喜好,對豫劇進行科學有效的創(chuàng)新,使豫劇內容更加豐富,促進豫劇的發(fā)展和完善。經濟資金匱乏是影響傳承的主要因素,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傳承的保證,很容易影響傳承人傳承工作的展開,喪失傳承熱情。因此,筆者認為,對豫劇的傳承人給予適當的補助和相關的政策保障,對豫劇的傳承和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四、結語
豫劇藝術之所以經久不衰,在于它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植根于中原大地廣袤的沃野之上。豫劇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豫劇藝術的美學原則。加強對豫劇文化的研究,是進一步繼承、改革和發(fā)展的豫劇的基礎。只有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不斷更新戲劇觀念,提高藝術質量,擴大宣傳渠道,才能使豫劇真正成為競爭中的強者。
參考文獻
[1]張厚萍.豫劇電影化——豫劇傳播的有效途徑.中國戲劇,2013(3).
[2]郭克儉.豫劇起源新探.中國音樂,2007(3).
[3]付亞楠,龔雪,盧姣姣.論豫劇的傳承與發(fā)展—音樂人類學視角下“豫劇”研究.影視戲劇,2014(12).
[4]楊衛(wèi).東淺論豫劇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藝術廣角.
[5]牛茹.豫劇的傳承與發(fā)展.戲劇文學,2008.
作者簡介:劉春香(1978—),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大專,中級職稱,研究方向:主攻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