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回答:“戴圣所編選的《禮記》在漢朝晚期才開始傳揚,后世有很多人為之作注作解,由于年代久遠,書中前后沖突存疑之處很多。魏征憂其繁冗駁雜,故重新校勘考訂,去蕪存菁。怎料那些泥古不化的保守派竟會反對此書?”
客人對主人說:“當局稱迷,傍觀見審。”意思是,這種情況猶如對弈,下棋的人看不清形勢,看棋的人卻看得清清楚楚。這無疑是在肯定元澹的觀點。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學(xué)到一點:做事情時,一定不要固執(zhí)己見,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才不會“當局者迷”。
春秋末期,楚國是公認的強國。公元前585年,楚國派軍攻打鄭國,由于雙方國力相差太多,鄭國很快就抵擋不住楚國的進攻了。鄭國急忙向自己的盟友、當時強國之一的晉國求救。晉景公便任命欒書為主帥,統(tǒng)領(lǐng)援軍趕往鄭國。晉軍到達鄭國境內(nèi)后,與楚軍狹路相逢。楚軍認為晉軍士氣正旺,沒有與之抗衡的把握,就主動撤軍回國。
奕書心有不甘,不想無功而返,就去攻打親附于楚國的蔡國。蔡國和鄭國一樣,也是一個弱國,如今無端遭遇兵禍,只好向楚國求救。楚國聞訊后大為惱火,立即派公子申、公子成率領(lǐng)申、息兩縣的軍隊前去解圍。
得到楚國軍隊到來的消息后,晉軍將領(lǐng)趙同和趙括主動請求率軍出戰(zhàn),欒書聽了就要向楚軍下戰(zhàn)書。
但是軍中將領(lǐng)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一起勸阻他:“楚軍退而復(fù)來,一定是一心求勝,我們不能輕易迎戰(zhàn)。況且他們只有兩縣的兵力,我們?nèi)绻c之對敵,就算贏了也不光彩;若是輸了,卻是莫大的恥辱。”
欒書認為他們的話很有道理,于是傳令軍隊做好撤退的準備。這時有人提出異議:“六軍中共有十一位卿佐,反對出戰(zhàn)的不過這三人而已,這說明大多數(shù)將士更愿意與楚軍作戰(zhàn),您為什么不考慮多數(shù)人的意愿?”
欒書說:“正確合理的意見才能符合多數(shù)人的想法。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都是我國的賢士,他們考慮得非常周全,他們反映的才是大多人的想法。于情于理,我都應(yīng)該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然后,他便命令軍隊回國,沒有再和楚軍針鋒相對。
兩年之后,欒書見楚國忙于他事,立刻率軍直撲蔡國、沈國,輕輕松松地就取得了勝利。人們因此稱贊欒書:“欒書從善如流,做事非常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