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常言道,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亂世時代,想要家族繁衍壯大、建功立業(yè),非得家族多子多女才行。在中國近代史上,親兄弟同為高門顯貴的也不少呢。
提起湖南湘鄉(xiāng)(現(xiàn)雙峰縣)曾家,在近代中國是如雷貫耳。傳說曾家是曾子的后代,但湘鄉(xiāng)曾氏祖上十幾代貧寒,到曾國藩這一代,老大發(fā)奮,陡然中進士點翰林,自此供職京師。后丁憂在湘鄉(xiāng)老家時,奉詔以禮部侍郎身份幫同湖南巡撫督辦團練,創(chuàng)建湘軍,最后升至總督,官居一品,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荃是曾國藩的胞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湘軍中人呼“九帥”。曾國荃五歲即入其父所執(zhí)教之私塾,十七歲進京在曾國藩身邊學(xué)習,從小頗受乃兄之影響,《清史稿》稱其“少負奇氣”。曾國荃把治國經(jīng)邦作為人生追求,但他的科舉之路卻很不順意,咸豐二年(1852年),僅舉優(yōu)貢(指從地方生員中選拔進國子監(jiān))。
曾國荃剛剛被選為優(yōu)貢,就碰到太平軍打進了湖南。其兄曾國藩被要求在長沙組織團練,對付太平軍。他也隨兄到長沙幫助辦理。但在湘軍大舉東征之前夕,曾國荃回鄉(xiāng)繼續(xù)讀書。
咸豐六年(1856年),石達開兵犯江西,江西戰(zhàn)局十分危急,曾國荃投筆從戎,招募三千湘勇,赴江西援助兄長,攻打吉安,其軍號曰“吉字營”。在眾多湘軍名將中,曾國荃是后起之秀,卻也是崛起最快的,“吉字營”屢建奇功,成為曾國藩的嫡系部隊。
曾國藩曾稱曾國荃是福將。在湘軍東征中,曾國荃率軍轉(zhuǎn)戰(zhàn)湘、皖、贛等省,立下不少戰(zhàn)功,曾在“半年之里,七遷其職”。他先后攻克安慶、南京等重鎮(zhèn),為最終平定太平天國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人們評說“曾國藩以湘軍領(lǐng)袖而居功首”“其弟國荃,論功僅亞國藩”。或許正因如此,兄弟倆同日封爵。
后來,曾國荃先后擔任山西巡撫、湖北巡撫、兩廣總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職。1890年卒于兩江總督任上。
曾氏兄弟倆被同時賜爵封侯伯,為清朝平定三藩后百余年來漢人未有之殊榮。彼時曾氏兄弟同朝為官,顯赫一時。
作為晚清封疆大吏之首,李鴻章位高權(quán)重,李鴻章家族對中國政壇的影響,故家舊族中鮮有能與之比擬者。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中進士的那年,正好與數(shù)年后大紅大紫的曾國藩是同一年考中,這種關(guān)系過去稱為“同年”。在那個時代,這是一種極微妙重要的人際關(guān)系,李文安很有智慧,早早便安排兩個兒子李瀚章和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
李鴻章1845年來到京城,拜在曾國藩門下學(xué)習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曾國藩對李鴻章“大愛之”,兩年后,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取進士,年紀輕輕就進了翰林院。1853年,李鴻章在家鄉(xiāng)辦團練,繼而充當曾國藩幕僚。曾國藩“打掉牙齒和血吞”的精神氣概,對李鴻章的性格影響很大。更為重要的是,李鴻章創(chuàng)建淮軍之初,曾國藩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從湘軍各部調(diào)兵借將,把八營湘軍直接撥歸李鴻章統(tǒng)領(lǐng),這也是李鴻章創(chuàng)建淮軍的班底。
之后,淮軍成了李鴻章發(fā)家的本錢,也是李鴻章在官場青云直上的根基。1862年3月,李鴻章首批淮軍抵達上海,半個月后,他被任命為署理江蘇巡撫,第二年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的四十年。
在李鴻章得勢之時,李家兄弟多多少少都沾了光。李鴻章兄妹八人,他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官至兩廣總督,是李鴻章及淮系集團的堅定后援。
李瀚章是1849年的拔貢,又因是曾國藩的弟子,1851年分配到曾國藩的老家湖南,在永定縣做縣官。太平天國起義后,曾國藩叫李瀚章當湘軍的后勤總管。李瀚章的學(xué)問和官位雖都比其弟李鴻章差,但他很有經(jīng)濟頭腦,會料理后勤,為湘軍籌集了大量軍餉,曾國藩一再表揚他的忠誠。
李瀚章活干得不錯,官運也就來了,后來一直升到廣東按察使、廣東布政使、湖南巡撫、浙江巡撫、湖廣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李鴻章之所以能在直隸總督位子上坐得穩(wěn),其大哥李瀚章在地方上的鼎力支持功不可沒。
和李瀚章兄弟相類似,晚清著名政治家張之洞也有一位低調(diào)的“狀元大哥”——張之萬。
張之萬,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狀元。丁未科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被稱為“名科”,因這一科考中了張之萬、李鴻章、郭嵩燾、沈桂芬等名流進士,而張之萬出類拔萃,高中榜首狀元。清朝267年中,既中狀元、又當宰相的只有八位,張之萬就是其中之一。張之萬享年八十七歲,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壽的狀元。
據(jù)史料記載,張之萬曾一日三本奏折。他奉旨到河南按察,詳勘河南巡撫鄭元善及部分官吏擅殺、罰銀、浮收、苛派等情形,回朝實奏,鄭元善降職為道臺,知縣任桂、副將楊飛雄被革職、降級,此舉令張之萬名聲大震。
張之萬早年曾積極協(xié)助慈安、慈禧發(fā)動針對肅順等八大臣的政變,又曾在北京八里橋抵抗英法聯(lián)軍中受傷,授正黃旗滿洲都統(tǒng)兼正藍旗護軍統(tǒng)領(lǐng),還曾與太平軍作戰(zhàn)。在清朝114位文狀元中,只有張之萬這一位狀元有“知兵之譽”。
張之萬先后任河南巡撫、江蘇巡撫、閩浙總督,光緒中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
同治十年(1871年),張之萬以母年逾八旬,乞養(yǎng),時年六十一歲,自請退休。其主動辭官的舉動,在官場士林贏得極高的聲譽,以清廉自勵的張之洞對這位堂兄更是欽仰不已。
光緒八年(1882年),張之萬退休十一年后,朝廷想念張之萬這位老年功臣,復(fù)召入京,時年已七十二歲,授兵部尚書,紫禁城騎馬。可以說是官場奇跡了。
張之洞與張之萬相比,張之洞是探花,張之萬是狀元,這一點張之洞不如張之萬;論政績和影響程度,張之萬不如張之洞。張之洞是洋務(wù)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xué)為體,西學(xué)為用”,是對洋務(wù)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lǐng)的一個總結(jié)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yè),重工業(yè)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在中國歷史上,兄弟二人同為宰相的只有張之萬和張之洞。張之洞出任封疆大吏、治鄂十八年,推行洋務(wù)運動,張之萬給予了各方面的支持。
史稱“先有張之萬,后有張之洞”。
(摘自《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