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在使用土和木來構建房屋,對磚石,尤其是石是排斥的。這是由中國人的傳統(tǒng)生命觀所決定的。木材在古人眼中是一個生命體,它的年輪、柔性和溫潤的手感都表明它的生命處于持續(xù)中。而木構建筑對于中國人來說象征著生命的延續(xù)。
磚石窯洞因為高大堅固、冬暖夏涼成為平定縣及其周邊地區(qū)的主流民居,但它缺乏生命的符號。于是,在窯洞的磚石上雕刻木構件造型的裝飾構件,展現(xiàn)木材的生命之美,成為晚明這一地區(qū)工匠的努力方向。模仿斗拱、垂花柱、梁枋飛椽等木構件的磚雕技藝在明代突飛猛進。
井陘縣大梁江村窯洞民居
在平定縣古長城遺址附近的固關村內(nèi),有四五戶人家的先祖是守關人。他們現(xiàn)在仍然住在祖上留下來的窯洞中。而這幾座明代古窯洞門前就裝飾著用磚仿造的斗拱垂花柱。雖然歲月的痕跡遍布其上,但這些磚構件延續(xù)了木構件的生命,與其是一脈相承的。
平定縣桃葉坡村有一座建于明代晚期的古窯洞。主人王氏家族已經(jīng)在這里繁衍了21代子孫。王家古窯至今保留完好,石塊砌成的墻體厚重堅實,窯洞前臉局部用青磚砌筑,門兩側有巨大的“將軍石”佇立,石上雕刻著精美圖案,門窗和屋檐進行了整體裝飾,上面的仿木磚雕十分逼真,室內(nèi)的起拱曲線科學合理。這座窯洞歷經(jīng)數(shù)次大地震仍十分堅固,是晚明窯洞的標準代表作。
窯洞建筑生命觀的展示在晚明出現(xiàn)的軒廊建筑小品上達到了高潮。軒廊即在窯門口用實木的梁柱、斗拱搭建的探出窯洞墻面的挑檐式的建筑小品,遠看像是在窯洞門前的墻上鑲嵌了半座亭子。粗大的木柱、敦實的柱礎、漂亮的斗拱、展翅的飛檐,陡然改變了宅院的氣場。木質的軒廊和石質的窯墻映襯對比,冷暖兼顧,軟硬有別,成為窯洞裝飾中的極品,極大提高了磚石窯洞的文化內(nèi)涵和建筑品位。
平定縣固關村內(nèi)帶軒廊的明代古窯洞
在窯洞的磚石上雕刻木構件造型的裝飾構件,展現(xiàn)木材的生命之美,成為晚明平定縣及其周邊地區(qū)工匠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