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a。
轉蓬行地遠b,攀桂仰天高c。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d,直欲數秋毫e。
(《全唐詩》卷二三〇)
a 大刀:指大刀頭。古代大刀頭掛有鐵環(huán),環(huán)與“還”同音,古詩詞中常借大刀比喻歸心。
b 轉蓬:隨風旋轉的蓬草,此處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c 桂:桂樹,據神話傳說,月亮中有桂樹。
d 白兔:據神話傳說,月亮中有玉兔在搗藥。
e 秋毫:鳥獸在秋天長的細毛。
這首詩是作者避亂蜀中(一般認為是在夔州)之作,共兩首,此為其一。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詩人以詩的形式記錄了中秋圓月及月下的秋景,抒發(fā)了漂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
詩人望月興嘆,首聯(lián)化用《古樂府》:“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北磉_了歸家的心愿。其中的“明鏡”喻指“滿月”,緊扣詩題。團團圓月與摧折心肝的歸心形成強烈對比,展示出詩人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與悲怨。頷聯(lián)中的“轉蓬”借喻漂泊無依,詩人因“安史之亂”輾轉到四川,身處偏遠的夔州?!芭使稹苯栌魇送厩俺?,詩人壯志難酬、不被重用,心向長安如天之高遠。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借月亮寫詩人的身世遭遇,睹月興感。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聚焦月亮,運用比喻、夸張、借代等修辭手法描寫月色,極言月光的清澈明亮,與首句“明鏡”相照應。詩人將神話傳說、歷史典故融入詩中,借物抒情,將月圓之夜的愁緒和盤托出。
中秋節(jié)的起源與習俗
慧 楠
2019年9月13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它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jié)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寄托著中國人盼望團圓的愿望,承載著人們厚重的思鄉(xiāng)思親的真情。
中秋節(jié)的別稱眾多。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的二分之一,所以俗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八月會。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有月節(jié)、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之稱。又相傳唐明皇在這一天夜游月宮,于是便稱中秋為月夕。由于當天夜晚月亮圓滿,象征著團圓、吉慶,故又稱團圓節(jié)。
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說法。
其一是祭拜月神活動的孑遺。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應勛說:“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找猿?,夕月以夕?!边@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這既反映了上古時期人類對天象崇拜的遺風,又是帝王代“天”行使權力統(tǒng)治百姓的一種手段。中秋祭月,最初是帝王的“專利”,后來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貴族和文人學士以及平民百姓也紛紛仿效,在中秋時節(jié),對著天上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最終形成了一個傳統(tǒng)的活動。
其二是秋報遺俗說。
中國自古以農為本,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自然與農事密切相關。古人播種時,要祭祀土地神以求豐收。待收獲后,則需再次祭祀以謝佑護,這就是所謂的“春祈”與“秋報”。農歷八月十五,正值作物成熟的季節(jié),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jié)”,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jié)飲酒歌舞,高高興興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比如《詩經·周頌·良相》描寫收割莊稼時的鐮刀聲此起彼伏,如同音樂一樣有節(jié)奏,各種谷物很快就堆積成山,從高處看像高高的城墻,從兩邊看像密密的梳齒,于是上百座糧倉一字排開收糧入庫。每座糧倉都裝滿了糧食,婦女孩子喜氣洋洋。然后,宰殺一頭長著彎彎雙角的大黃牛,用來祭祀土地神和谷神。
其三是與南京有關。
東晉時南京“牛渚玩月”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后來此舉漸漸演化為中秋佳節(jié)。東晉建都南京,當時鎮(zhèn)守牛渚(今安徽采石鎮(zhèn))的謝尚在月夜泛舟于牛渚江上,他聽到有人在船上吟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于是邀請此人來到自己的船上,這個人就是袁宏。二人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到天明。當時謝尚是鎮(zhèn)西將軍,地位高貴,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yè)的窮書生,但由于對才學的尊重,他們之間打破了身份、地位的壁障。袁宏也因受到謝尚的贊譽而名聲大振。從此以后,文人雅士紛紛仿效,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代詩人李白游抵金陵(即南京)聽說這件事,還作詩說:“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p>
回到史籍中,“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春官》中,書中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另據《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養(yǎng)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每到中秋之時,官府就要慰問老人,送去幾案和手杖,同時還要送一些食品??梢?,在中秋還有敬老的習俗。
據民俗專家考證,中秋節(jié)作為民俗節(jié)日大約是在唐宋之時。唐代,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來,充滿浪漫色彩,中秋賞月的習俗也逐漸盛行起來,文學作品中多有這方面的詠唱和載述。
到了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并出現(xiàn)“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的節(jié)令食品。
明清時,中秋已與元旦(即今之春節(jié))齊名,成為我國主要節(jié)日之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清代,中秋節(jié)還被正式確定為放假日。
說到中秋節(jié)的習俗,我們比較熟悉的有賞月、吃月餅、玩兔爺兒、飲桂花酒、觀潮等等。
中秋節(jié)吃月餅這一習俗,相傳與反抗元朝統(tǒng)治有關。元朝末年,吏治腐敗,加上連年災荒,激起了百姓的反抗。當時,元朝統(tǒng)治者規(guī)定每十戶人家設一個管家公來監(jiān)管百姓,管家公對百姓肆意打罵,民怨很大。此時,朱元璋的起義軍攻下一地,當地百姓紛紛請求朱元璋派兵除掉管家公。軍師劉伯溫獻策,要一些人在街頭里巷散布傳言,說有仙人托夢,中秋子時向月吃月餅可以免災。中秋夜,百姓爭相取月餅食用,掰開后發(fā)現(xiàn)餅中有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子夜時,齊殺管家公。眾人見字,以為是神意,最終成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開來。
今天來看,中秋節(jié)的眾多習俗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