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沫
海南省??谑形逶春訉W校教師,海南省省級骨干教師,全國“三新”作文教學研究會理事。
《國家寶藏》第2季嘉賓張朋川老人在展示中國彩陶藝術時用了三個關鍵詞,其中有一個關鍵詞是“游目法”。張朋川老人說:“游目就是游動的目光,流動的視點是中國傳統(tǒng)看東西的一個方法?!睆埮蟠ɡ先苏故玖藘蓚€游目視角:一個是將立體的陶身圖案展開成二方連續(xù)的圖案,于是這些圖案呈現出連續(xù)、流動的美。另一個視角是他根據原始先民生活水平,推測彩陶是放置在地上,因此人們欣賞彩陶應該是從上往下的,這樣呈現出的圖案不知其發(fā)端,也不知其終極,用張老先生的話說就是“不知道該從什么地方開始畫頭一筆”。由此我們發(fā)現,目光是流動的、美的,所見之景物也是流動的、美的,“充滿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說:“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庇文?,無論是仰觀或是俯察,騁懷(開闊胸懷)才可樂也。
古人游目,常常是為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尋找天人合一的精神寄托。曹植《游觀賦》中“游目”是為了自尋樂趣:“靜閑居而無事,將游目以自娛?!鼻冻o·離騷》中“游目”是為了寄托對家國的眷戀:“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庇文窟€是文人們尋訪精神知音的投帖,“是中真趣,問騁懷、游目誰知?!保ㄋ巍ば翖壖病缎潞扇~》)莊子在“逍遙游”中說萬物是“有所待”的,對于游目而言,“目”是“游”倚待的方法。游目彌補了人行動上的不足,給人一種“身未動,心已遠”的自由。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先看王羲之“游目”之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寫景字數并不多,作者的目光如同一根綿長的絲線,引我們緩緩打開一幅畫卷:遠處群山連綿,慢慢游向近處竹林,溪水潺潺,蜿蜒而下,最后匯集在群賢畢至的流觴曲水之前。整個畫面一氣呵成,沒有中斷,由大視野而小情趣,使人獲得一種宏大的畫面感。個人也在這種大開大闔的自我觀照中激發(fā)起對生死悲歡、天地宇宙的思考,激發(fā)起“暢敘幽情”的興致。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里也有這樣的景物描寫:“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弊髡吣抗庥蝿又?,景物也隨之變化,目光不斷,景色漸進,直至將我們引至“眾賓歡也”的醉翁亭。
這兩段寫景的相同之處在于,他們都是由遠山寫到近水,這樣就有了宏大的空間感;其次他們都注意視線的連續(xù)性,用一組動詞來行山轉水,使畫面充滿了生命力;最后,他們的寫景都是為后面的抒情張本,以自然生趣來生發(fā)生命情趣,產生一種我與自然相生相協(xié)之美。
對于初中生而言,我們寫景往往是所見即所得,抑或是為了寫景而寫景,常常忽略對自然的觀照最能引發(fā)對生命的思考。游目騁懷,是開闊視野、激發(fā)思考的良好開端,值得我們去嘗試。我們不妨通過一位同學文章開頭的修改來了解一下:
每天,在學校的走廊盡頭,看著走廊上晚霞燦爛。這個時刻,便是我一天學校生活中,最期待的時光。此時,已經是放學時間,走廊、教室里也沒有太多同學,所以也沒有人會注意我。位于洗手間旁的地方就是學校里最好的“觀景臺”,也是欣賞晚霞的最佳位置。往遠處可以看見對面的高樓和附近的街道與建筑,余霞成綺,車輛不多,還能看見正在離校的學生。橘黃色的路燈在為他們照亮回家的路。
抬頭看,一縷一縷的晚霞都是不同的,各自交相輝映,又不突兀。在晚霞的映襯下,絢麗的云彩又是那般爛漫,那樣姹紫嫣紅。每當看過后,我心里都會有一種巨大的震撼和驚嘆。
小作者的環(huán)境描寫意識很強,調動感官、發(fā)揮想象,還有空間感、色彩詞,但是不是有了這些指標就叫好了呢?顯然,這里的環(huán)境描寫有拼湊之感,寫景和抒情之間轉換突然,沒有什么必然聯系。我們來看這位同學修改后的文章開頭:
走在學校的走廊盡頭,看著走廊上晚霞燦爛,每天的這個時刻,便是我一天學校生活中最期待的時光。遠處的高樓和近處街道,不多的車輛和正在離校的學生,橘黃色的路燈在為他們照亮回家的路。于是,我就會想起,遇見也是一種緣分啊。
作文題目叫《遇見》,小作者想要由環(huán)境引發(fā)相遇有緣的感慨,進而引出下文對初中生活的回憶。修改之后已經有點意思了,但對“遇見”的點題仍然很勉強。我們嘗試用游目法再作一點升格試試看:
余霞成綺,從高大的天宇里傾瀉下來,映射得學校走廊霞光燦爛,霞光的盡頭,橘黃的街燈已經亮起,為陸續(xù)離校的同學照亮回家的路。它們的影子,溫柔地重疊在一起,最后又分散成街巷里的星星。時光晝夜分明,我們相聚又分別,遇見原來也是一種緣分啊。
前兩句寫游目所見,有空間的變化——由遠到近,由高到低;有視點的牽引和變化——余霞映著走廊,走廊連著街燈,街燈照亮人影和街巷;第三句是騁懷,天地自然,日夜輪回,緣聚緣散,由此景抒發(fā)此情——遇見是緣。
從這個寫作實踐中我們發(fā)現,游目法寫景意境高遠,由天上到人間;抒情流暢自然,由自然到生命。我們也可以從中小結一點游目法寫景的要點:
首先,寫景要開闊,空間有開闔。這種開闊往往是由大到小,呈現天地宇宙的遠近、高低、俯仰、大小空間變化來營造出一種氣勢。其次,視點要連續(xù),畫面要聚焦。目光的連續(xù)游動,不能中斷,可以通過視線的牽引、動詞的使用來推進畫面的變化,使之集中在抒情焦點;最后,思維要馳騁,胸懷要開放。無論是寫景的由大到小,還是抒情的我之于萬物自然,要體現出滄海一粟、天地蜉游、自然生命的相息相通。
◎微話題:
試著用游目法修改你的某段環(huán)境描寫或寫一段環(huán)境描寫,看一看能否激發(fā)起你對自然哲理、人生意義的一點思考呢。
◎微盤點:
(原文)城市的喧鬧終因黑色幕布落下而結束。又一霎,一道霞光從云中脫離了出來,蹦了一下,頃刻,那抹熟悉的紅滾進山岰,地平線轉了180°,天地由至白變成了自然的濃黑。
“哎呀,下雨了!”滴答一聲聲,澆滅了蟬的聒噪,廚房里升騰的霧氣,從千家萬戶飄出,如一雙柔嫩的手拾起街道,加快了我歸家的腳步,也加快了人們歸家的腳步。
(修改)烏云如墨從無邊的天空中傾蓋下來,只有幾道霞光掙脫出來,在空中砸下細碎的影子,緊緊跟上了歸家人匆忙的腳步。頃刻之后,地平線仿佛轉了180°,天地由至白變成了濃黑,“哎呀,下雨了!”突如其來的雨幕被歸家人的傘劃破。雨水澆滅了蟬的聒噪,也催促著我回家的腳步。此時我無比想念的是家里的飯桌,讓升騰的霧氣后的笑臉和噴香的飯菜在平淡中給疲憊一天的我充電。
(尹圣蘭)
◎點評:
小作者描寫的是熱帶季風氣候城市里常有的驟雨之景。在寫景中作者通過“傾蓋、掙脫、砸下、跟上”幾個動詞將視線串連成線,由高向低地描寫出暴雨前夕的景色,使畫面呈現出運動感。從原文看,環(huán)境描寫只是為了寫出暴雨中人們的匆忙,但修改后,暴雨成了人們對家依戀的背景,這樣寫景的意蘊也就大不一樣了。
落日的余暉將整個操場籠罩成金黃色,蜻蜓振著金色的翅膀忽高忽低追趕著一群奔跑的少年,他們的雙腳在紅色的跑道上努力地奔跑,沿著青春的方向,跑向他們所期待的遠方與未來。
◎點評:
這處寫景通過蜻蜓的翻飛連接起天與地,又通過少年奔跑的雙腳連接起現在和未來。畫面有空間感,有連續(xù)性,還有生命力,簡單而有意境。
生活在信息、交通如此發(fā)達的現代社會,我們能瞬間穿越、日行千里,但我們最要倚仗的不是這些科學技術,還是我們自身。以行走豐富生活,以游目抒發(fā)情懷。這樣的我,才是生活的我,更是世界的我。
◎微口訣:
最后還是讓我們在學習口訣中結束今天的學習吧:
漫行天地大自然,游目騁懷小技巧。
空間開闔聚焦點,由大到小我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