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錢徽(755-829)是唐朝的一名官員,進士出身,先是在地方上任職,后因被上司看中,被選拔進入朝廷為官,因辦事有條有理、舉措得當,深得唐憲宗的欣賞,被唐憲宗稱為“忠厚長者”,長慶元年(821),升任禮部侍郎,專門負責科舉考試。
禮部侍郎雖然只是禮部副長官,但因負責科舉考試等諸多事宜,所以權力很大,是個肥得流油的位置,因此,許多人便拼命巴結(jié)、討好錢徽,想走他的門路謀取私利,但都被錢徽頂了回去。
楊憑是前刑部侍郎,他喜歡書畫古董,家里收藏了不少古董字畫。有一年,他的兒子楊渾之準備考進士,為了保證考試成功,楊憑便四處托人找門路說情,最終托到了宰相段文昌(773—835)那里。他將一批極珍貴的字畫送給了段文昌,段文昌也喜歡古玩字畫,所以收到楊憑送來的字畫后特別高興,便給錢徽寫信推薦楊渾之,還親自跑到錢徽家中為楊渾之說情,讓錢徽在錄取時關照楊渾之??慑X徽不為所動,不買宰相的賬,表示自己不會因為照顧私情而出賣公義。段文昌碰了一鼻子灰,對錢徽懷恨在心。
李紳(772-846,“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句的作者)時任翰林學士,他與一個叫周漢賓的考生交情很深,希望周漢賓能夠考中進士,便也想走錢徽的門路,給錢徽寫了封信,請錢徽對周漢賓給予關照,同樣被錢徽拒絕了。
因為錢徽的正直公道、不徇私情,放榜的時候,楊渾之和周漢賓都沒有中選。段文昌極為憤怒,便上奏說錢徽選取的進士都是學識淺薄的官宦子弟,以“取士以私”彈劾錢徽;李紳也趁機發(fā)難,站出來彈劾錢徽。當時,賞識錢徽的憲宗皇帝已死,在位的是平庸的唐穆宗李恒,李恒偏聽偏信,下詔將錢徽貶為江州刺史。
錢徽被貶之事傳開后,一些正直的大臣都為錢徽抱不平,紛紛聚集到錢徽家來安慰他、替他想辦法。段文昌和李紳曾寫信給錢徽請求照顧的事,大家都知道,所以,眾人便給錢徽出主意,讓他把段文昌和李紳寫給他的書信呈給皇上,皇上看后自然會明白事情的原委,這樣他就可以洗清冤屈、不會被貶出朝廷了。
然而,錢徽卻說:“不能這樣做,我只求無愧于心,得和失是一樣的。做人要修身養(yǎng)性謹慎行事,怎么可以拿私人書信去為自己作證呢?”意思是:做人應該坦坦蕩蕩,他們二人給我的請托信,屬于私人信件,私人信件是兩個人之間的秘密,將私人信件公布出去作為證據(jù),雖然能夠達到目的,但那是不道德的,我決不能那么做!說罷,錢徽便把段文昌和李紳給他的信拿出來,當眾燒掉了。眾人因此更加敬重錢徽。
錢徽寧愿自己受委屈、被貶出京城,也不肯將私人信件拿出來為自己洗脫罪名,這不是迂腐,而是在堅守一種道義。在洗脫罪名和堅守道義之間,錢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因為在他看來,人的道德操守是無價的,值得自己以蒙受冤屈的代價去維護。
(責任編輯: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