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水馬龍、華燈初上,斑駁的霓虹燈將整個城市點亮,這是夜的開始,也是上班族歸程的噩夢。閉塞而安靜的車廂、擁堵的街道就像病毒,吞噬了上班族所剩無幾的精力。塞車,讓原本只有1個小時的車程無限延長。
這時,城市周圍臨近的小城鎮(zhèn),卻是另一幅畫面。
街道上的車輛已經不多了,廣場舞的音樂聲成為了主宰。廣場旁的小區(qū)內,人們已經開始享受家中的美味佳肴。
街道最熱鬧的時刻還要追溯到幾個小時前,一同準時下班的小城白領踏上了三流品牌的出租車、小型公交車。同事們在車廂內熱切地攀談,車窗外,街道暢通無阻,司機聽著此起彼伏的交談聲,“撒歡兒”地驅車前進。
道路兩旁擠滿了各式各樣的路邊小攤,它們和近在咫尺的公交車互不干擾,彼此相安無恙。
大城市白領將大把時間都浪費在了擁擠的道路上,在塞車這段時間,一分鐘或許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價值;而在小城鎮(zhèn),時間并不值錢,白領們可以大肆浪費時光,他們的歸程,沒有永無止境的等待,有的是黃昏時熱鬧的嘈雜聲、鄰里親切的問候。
偏遠城鎮(zhèn)有自己的出行系統(tǒng),雖然比不上大城市的氣派,卻依靠著人與人之間緊密的紐帶,茁壯成長。
這里雖有正規(guī)公交系統(tǒng),但更多時候,公交系統(tǒng)會被一種更原始、更便捷的出行工具取代。
四川巴中,城內的主要交通方式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的三輪車、面包車演變成為了公交車、出租車,就連轄區(qū)下的小鎮(zhèn)也有了自己的公交車。去年,巴中甚至擁有了飛機場,前往北京、成都、??诘鹊貏展さ陌椭小澳型蕖蹦苓x擇最便捷的方式回家了。
時代的發(fā)展,讓五線城市巴中也有了“正規(guī)”出行方式,以三輪車為代表的黑車在這座小城里越來越少。小城“貴婦”的出行方式也從隨叫隨到的三輪車演變成為了出租車。
但其實“野路子”出行方式并沒有消失,從一個小鎮(zhèn)前往另一個小鎮(zhèn)時,居民會選擇就他們更熟悉的方式——黑車。
在巴中還沒有“正規(guī)軍”出租車時,黑車猖獗一時。隨著市場的規(guī)范化,黑車的影子也越來越少見。但歷史的洪流并沒有沖擊掉黑車這種最“接地氣”的出行工具,在小鎮(zhèn)的“熟人社會”體系下,黑車有時比出租車更安全。
鄰里之間都清楚哪家是做黑車營生的,只需一個電話,你看著長大的小屁孩就開著前不久買的吉利車出現(xiàn)在你家樓下。小屁孩要是沒空接你這單生意,他就會在黑車司機微信群里吼一嘴,和小屁孩一起穿“叉叉褲”長大的玩伴就開著車不耐煩地按著喇叭,催促你趕快下樓。
黑車司機并非只接熟人的單,依靠黑車團隊的力量,他們儼然已經形成了小城鎮(zhèn)自己的“共享汽車”平臺。
首選,整個團隊需要一個靈魂銷售人才,他可以是隔壁的張媽,也可以是茶館的常駐牌友王大爺。他們憑借著三寸不爛之舌組建成了整個小城鎮(zhèn)版本滴滴的平臺系統(tǒng)。
利用閑暇時間,他們便會出現(xiàn)在城鎮(zhèn)的交通要道,四處尋覓需要遠行的乘客。攀談一番便拿出一個小本,這個小本是平臺的調度系統(tǒng),記錄著每個黑車司機的電話以及可利用的時間。
現(xiàn)如今,小本也變成了微信群,調度系統(tǒng)也迎來了迭代。
一個電話過去,司機便出現(xiàn)在街口,打著雙閃燈等著乘客拉著行李箱艱難地走過去。司機,是整個團隊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組成人員。而司機們往往會在最常開往的目的地設立“根據地”,“根據地”設立在賓館內,回小鎮(zhèn)的時候,司機還可依托“根據地”里交互的資源拉到乘順風車的乘客。
在重慶奉節(jié),城鎮(zhèn)版共享汽車系統(tǒng)已經依托上了當?shù)氐奈⑿派罹W。只需在生活網上發(fā)起拼車單,就有需要的乘客自動找上門。其實,不僅僅是奉節(jié)有這樣的平臺,各地生活網都開設有拼車頻道,專門處理大量本地拼車信息,方便居民出行。
點開拼車頻道,需要搭順風車的用戶可前往“我要找車”板塊,而車主則可進入“我要找人”板塊,尋找潛在客戶。為方便大宗貨物的運輸,用戶可前往“我找貨車”“貨車要找貨”板塊。
類似的還有摩的、三輪車共享系統(tǒng),它們則是城鎮(zhèn)版本的共享單車。居民們利用得天獨厚的“熟人”優(yōu)勢,詮釋著小城鎮(zhèn)的數(shù)據化。
小城雖小,但基礎設施不完善,總有公共交通系統(tǒng)無法觸及的角落。這段距離稍顯尷尬,步行太費力氣;附近也時常沒有出租車。每當這時,街口的大娘便會貼心地掏出一沓名片,挨個打電話幫你邀約摩的或者是三輪車。
大娘總是會首先撥打熟人的電話,熟人之間的溝通成本可大幅降低的商業(yè)哲學完美地演繹在一通通看似無意的電話當中。
當然,這是小城應對外來人口的一套“共享單車”系統(tǒng)。很多時候,城上人口會直接越過“王大爺”們,直接撥通隔壁摩的師傅的電話。
在小城人眼里,熟人便大于天。熟人不僅意味著方便、還代表著安全可靠。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一是吃得透司機的脾氣,彼此之間知根知底;二是司機也不會“獅子大開口”或是“敲竹杠”。就算家里來了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也安心將客人交給熟人。
小城鎮(zhèn)版本的共享出行司機團體有兼職的、也有專職的,并非所有司機都出身草莽,他們賺的也是辛苦錢。黑車司機每天跑上2~3趟往返行程就足以過活,長年奔波讓他們疲憊不堪,風吹日曬,讓左臉頰和左手臂顯得格外滄桑。
小城雖然留給了黑車行業(yè)一口喘息的機會,但也僅僅是讓該行業(yè)短暫地殘喘一番。
城市化的推動,高鐵、長途客車、私家車的普及,不斷擠壓黑車的生存空間。在工作的同時,黑車司機的人身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
再加上黑車游走在法律的另一邊,所有因素的疊加讓黑車逐漸演變成為了“夕陽”產業(yè)。想要搖身一變或是“洗白”,黑車司機們就必須加入網約車平臺?,F(xiàn)目前,不少黑車司機都加入了滴滴等網約車隊伍中,老套、新式的方法都使用,雙管齊下,多一條賺錢的路子。
但其實,黑車行業(yè)的消亡對于小城市的青年而言并不可怕。在從事黑車這一行業(yè)的同時,他們中的一部分也擁有一份正當?shù)穆殬I(yè)。而在小城中,找到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并不困難,只要對方不是惡貫滿盈,鄉(xiāng)親們還是挺樂意讓隔壁小孩幫忙打工的。
未來的小城交通也會越來越城市化,但隨著年輕人的出走,那些缺乏支柱產業(yè)的小城鎮(zhèn)也將面臨萎縮的命運,留下大批空巢老人。
或許,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公交系統(tǒng)將深入小鎮(zhèn)的每個角落。但,這些公交車、出租車甚至地鐵司機不會是土生土長的小城青年,而會是公交公司從大城市調來的異鄉(xiāng)青年。
小城交通,縱使野蠻生長,最終也將加入“正規(guī)軍”的大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