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倩文
摘 要:范曾先生出生于綿延450年的擁有十三代詩人的著名世家,他在很多領域都有很多貢獻,他提倡“回歸古典,回歸自然”,身體力行“以詩為魂,以書為古”的美學原則,開創(chuàng)了新古典主義的先河。在范曾的繪畫中能看到八大山人的影子,文章從八大山人談起,通過分開論述兩人的生平來探究范曾的繪畫藝術,而且中國畫在不斷地發(fā)展,應該思考新一代如何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國畫,怎樣把古與今相聯(lián)系,走出創(chuàng)新之路。
關鍵詞:八大山人;中國畫;范曾
一、八大之繪畫,簡約與清純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朱耷。他善于畫花鳥,畫中的形象夸張奇特,筆墨凝煉。他學習的是董其昌的上水畫法,筆致簡潔,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八大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選擇轉身,與世隔絕,在創(chuàng)作中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康熙十一年(1672)裘璉贈八大山人詩中有“個也逃禪者”,雖然有關八大“逃禪”的說法在學術界爭論不休,但是八大之“逃禪”也可以說是他看清了問題本質之后的最好選擇。在明朝滅亡之際,由于八大特殊的皇族血統(tǒng),他的身上流淌著朱元璋的血液,身為為少年的他,社會經(jīng)驗不足,種種經(jīng)歷讓他的心情十分壓抑,這種“逃”是心靈上的“逃”。
晚年時期,八大山人的心境趨于平靜,他遠離了之前經(jīng)歷的所有事情,擁有一顆真正的平常心。當一個人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 他看到的東西與心肯定是渾然一體。而且他把佛家的“空” 和道家的“無為”融為一體。當初去修禪也沒有任何目的,反而無心插柳柳成蔭。禪宗認為,當人處于迷障之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當心靈處于歷練過程之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在頓悟之后,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可以超越自我再回歸本真,所以修禪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重新回歸于自然本身。
八大繪畫作品都是通過符號化的語言來描繪生活中觀賞到的一些景物,這些東西超越事物本身且高于事物本身。
二、范曾與八大,傳承與繼承
當說到范曾之時,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的篇幅去介紹八大呢?因為八大與范曾的經(jīng)歷有許多相似之處且范曾承襲了八大的繪畫風格。
第一,就個人而言,范曾生于南通的文化世家,自宋代范仲淹開始,至范曾已有二十九代,與八大一樣,他們倆都出身顯貴,而且范先生在本科期間除了學習本專業(yè)之外還學習了別的科目。他的《莊子顯靈記》使季羨林認為他是一個很有造詣的思想家。他自己有二十四字的自評:癡于繪畫,能書本;偶為辭章,頗抒己懷;好讀書史,略通古今之變。繪畫是他最熱愛的事業(yè),所以他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繪畫,他以專業(yè)的學科背景作為支撐,從歷史中選取一些優(yōu)秀的學者作為學習對象,在眾多的學習對象中,尤其對八大做了廣泛的研究。
第二,就藝術風格而言,范曾的繪畫風格偏向寫意,喜歡簡逸的筆法,把草書的章法和繪畫的形式相結合,描繪了逸筆草草的潑墨人物,他的風格與八大的風格有些相似;喜歡選取一些具有深度的歷史題材,如出關的老子、夢蝶的莊周還有一些兒童?!独献映鲫P圖》選取道家題材,畫中的老子意氣風發(fā),坐在牛背上,眉宇間能感受到一個老者的智慧,衣服隨風飛起,使畫面綿延千里;畫面上方運用了傳統(tǒng)的構圖留白,有一種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氣勢;老子身后跟著一個活潑可愛、天真無邪的童子。有人覺得他是范曾本人的化身,想回到千年之前,認真的跟隨老子學習道家思想,在智者面前甘愿做一個書童,這也顯示了范曾在面對一些智者時謙遜的態(tài)度;也有人說跟在他旁邊的小孩,名為呂子,筆者認為,這應該既是范曾對老子的崇敬,也是道家思想在他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
第三,就他的學習經(jīng)歷而言,范曾老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做了長期的研究,對八大和黃賓虹有著深刻認識和獨到的見解,但他醉心于八大,他認為八大“外包光華,內(nèi)含堅質”的筆墨為中國文人畫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世紀。范曾為八大而作的簡筆造像吸收了八大的筆墨語言。范曾曾經(jīng)提出“九品”的繪畫品評標準,把八大山人與西方的米開朗基羅列為最高位置, 他認為八大是高于五品而近于六品的。他將八大視為異代知己,經(jīng)常會坐在其畫前,努力感受其創(chuàng)作心境,在畫中與八大談心,感受他所感受的東西,感受當國破家亡、時代更替時,他是如何轉變心境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他還把八大達到的藝術高度作為要求自己的標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后來者居上,努力學習。八大在他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從八大的畫中范曾受益匪淺,他精心臨摹大師的作品,認真汲取畫中營養(yǎng),不僅是臨摹學習技法,更重要的是學習心境。范曾曾經(jīng)說:“藝術之偉大不僅僅在表現(xiàn)內(nèi)心的痛苦,而更在化解這痛苦。”與其他畫家命運相比,這也是范增的優(yōu)秀之處,藝術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也會讓你的作品更有可讀性。
綜上所述,范曾一直在學習,從未停止。范曾的書畫藝術是從傳統(tǒng)中來到傳統(tǒng)中去,他的作品就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延續(xù)。他的成功說明中國畫更注重文化的傳承,不可能是單重技法,它是一脈相承的,在歷史的基礎上建造出更優(yōu)秀的房屋。
三、工筆與寫意,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中國畫分為工筆和寫意,特別是寫意畫需要書寫作者的胸中逸氣。范曾的風格從工筆到寫意,繪畫語言在變化和發(fā)展,后來的寫意風格更是他情感的一種宣泄,寫意畫可以揮灑淋漓地表達作者的心境,但是繪畫不僅要表達作者看到的景物,更要書寫作者的情感,不僅要有思想高度更要有哲學高度。繪畫不只是洋洋灑灑的筆墨,更要有深厚的美學深度,這才是藝術美學,不然繪畫與手繪地圖沒有區(qū)別。
創(chuàng)作者要想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不僅要有高超的技法,更要有豐厚的文學修養(yǎng),像范曾一樣把歷史知識作為創(chuàng)作背景。只有積累和學習的文化知識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耐人尋味的作品,才能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畫面,不是看到什么畫什么,也不是只畫主體物。在繪畫過程中要有減有加,為什么有減法呢,就像在觀賞八大《瓜鳥圖》時,會發(fā)現(xiàn)他在做藝術語言的減法,他簡化鳥的語言形式,通過簡化身體語言突出眼神的描繪,正如“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通過眼神的描繪來傳達作者看世界的一種態(tài)度,以簡代繁,畫面中有主有次,層次分明。 八大的繪畫語言不只是一味地描繪事物本身,更要在畫面中有意境的表達,超越事物本身但又更貼近自然。為什么要有加法呢?就是要不斷地學習歷史知識,不管是創(chuàng)作還是欣賞一幅作品,自己都應該用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學科背景。因為在品讀一些歷代名人作品時會有一種強大的視覺沖擊力,這不僅有賴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更有賴于人們把四書五經(jīng)作為基礎學科,儒道思想深入精髓。當深受老莊思想影響時,作者能很好地理解儒道思想并通過繪畫語言展現(xiàn)出來,就像有些人讀八大作品,不了解他的經(jīng)歷就會覺得他的繪畫很單調,只有單個物體,但有了充足的知識背景后,會發(fā)現(xiàn)八大在經(jīng)歷了很多以后,回歸平靜恬淡,因此,八大的筆墨趨于簡淡,不斷地凝練自己的繪畫語言,通過簡單的語言描繪一個閑適的生活環(huán)境。同樣,范曾先生老年的作品,繪畫語言也是越來越簡潔,越來越趨向于“道”,意境已大于語言本身。范曾認為,繪畫就是要擺脫外表,深入內(nèi)心去發(fā)掘一些本質的內(nèi)容。范曾看八大的作品,會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所以說八大的作品不像表面那么簡單,而是單純的豐富,一個看似簡單的構圖、 一些簡單的內(nèi)容卻能直通自然本身。 范曾臨摹八大的作品已經(jīng)有相當長的時間,他的臨摹不是機械的重復, 而是有自己獨特的觀賞角度。所以要想讀懂八大的繪畫,需要在畫外多下功夫,從畫家的經(jīng)歷入手,感受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境。從八大到范曾不由得引發(fā)人們的思考,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應該怎么做?
中國畫的發(fā)展是值得所有創(chuàng)作者和學習者共同關注與研究的課題,通過研究范曾和八大,筆者認為應該從幾方面入手。第一,筆墨。不管怎么變化,筆墨仍是繪畫作品的基礎。中國畫的底線一直都在, 墨分五色,在基礎上結合新的繪畫語言,如一些巖彩畫和重彩畫,豐富自己的表達方式,增加更多的創(chuàng)新性。第二,詩畫印的有機結合。不僅要學習如何繪畫,也要學習如何題詩,這就要談到詩書韻律,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地研讀四書五經(jīng),學習《詩經(jīng)》,經(jīng)常讀詩,練習自己的語感,在后期自己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繪畫難以書寫自己的心情時,可以題詩作為輔助,增添自己的畫面效果。練習書法,學習不同的書體,不同的繪畫語言結合不同的書體。每位創(chuàng)作者都有自己的幾方印章,閑章名章,大章小章,不同的畫面蓋不同的印章,使畫面展現(xiàn)一種渾然一體的效果。第三,創(chuàng)作者要有豐厚的學識和文化底蘊,也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自己獨特的喜好,不可以人云亦云,要從同一個文化中找出不同的觀點。畫家要以新的觀點和思想感情來處理他所選擇的題材內(nèi)容,運用新的形式去表達一些傳統(tǒng)題材。范曾在繪畫中會選擇一些傳統(tǒng)題材,如老子出關圖等,他會運用特別的水墨手法去表達心中對道教、對老子的敬畏之心,通過畫中人物帶動自己的創(chuàng)作情感并產(chǎn)生共鳴,也使讀者彷佛置身于畫中,達到一種“可行,可游”的境界。第四,深入生活。藝術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一切優(yōu)秀的作品肯定是和生活接軌的,讀者可以與之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不只是形式的創(chuàng)新技法多樣,更重要的是展現(xiàn)多姿多彩的生活。
總之,中國畫要想創(chuàng)新必須基于一定的歷史,傳承與創(chuàng)新,更好地吸取前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nèi)涵,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不僅是技術創(chuàng)新,思想也達到新的高度,踏實地學習中華文化并運用到自己的作品當中。像范曾一樣以歷史作為基礎,等到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厚積薄發(fā),創(chuàng)作出特有的繪畫語言。
參考文獻:
[1]范曾.范曾談藝錄[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2]朱光潛.文藝學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