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24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未獲得邀請函的臺灣當局又派人到場鼓噪。
據臺灣“中央社”23日報道,盡管未能獲得邀請,臺“交通部民航局”仍組團抵達蒙特利爾。帶隊的“民航局副局長”何淑萍稱,未來一周時間將與“友邦”、友好國家和非政府組織展開專業(yè)交流,表明臺當局參與國際組織的決心是不變的。他們預計24日上午召開國際記者會。
除了訴諸國際媒體,臺當局展開一連串鼓噪,如在ICAO總部附近10個燈箱、地鐵站4個大型廣告牌刊登廣告,聲稱“臺灣能幫助”。臺北駐加拿大代表處將在《加拿大國會山莊時報》《蒙特利爾日報》刊登大型廣告,同時通過巴士廣告等表達“臺灣參與的決心”。22日,臺北駐日代表謝長廷在《日本每日新聞》發(fā)文稱,臺灣從2009年至2016年連續(xù)8年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衛(wèi)大會,2017年起無法參加;如今ICAO排除臺灣,“意味著各國應共享的飛航安全最新信息臺灣無法同步取得,這有可能成為安全漏洞”。
國際民航組織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1944年為促進全世界民用航空安全、有序發(fā)展而成立,總部設在蒙特利爾,每3年舉辦一次。中國大陸自1974年恢復參加國際民航組織活動,2004年競選成為一類理事國。臺當局曾于2013年獲大會理事會主席邀請,2016年沒有收到邀請函。國臺辦曾表示,對于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通過兩岸協商做出安排”。
國民黨智庫“外交及國防組”召集人林郁方稱,3年一度召開的國際民航組織大會,臺灣未收到邀請函,“外交戰(zhàn)場上,臺灣有很多國際組織再也回不去,這是很大警訊”。臺灣《中國時報》23日刊登的一篇評論稱,在蔡英文執(zhí)政下的臺灣能否參與國際刑警組織、能否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大會、能否參與世界衛(wèi)生大會,與最近的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斷交案”,這5件大事的共同點是被兩條看不見的線所貫穿的。其中一條線是華盛頓的態(tài)度,另一條則是北京的態(tài)度。美國國會雖然通過了若干決議案和法案挺臺,但從結果來看,“美國的支持顯然未必能成功協助臺灣保住其國際空間與邦交”?!。ù廾鬈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