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歷史上有兩個領導人,他們是同年生、同年死,只活了36歲,都是紅軍長征西去之后犧牲的。這就是瞿秋白和方志敏。今年是他們誕辰120周年,他們已犧牲了84年。
當前全黨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共產(chǎn)黨建黨的初心是什么?建黨之初的國情、民情、黨情、干情又是什么樣子?2016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時,我走訪了方志敏烈士的出生地、工作地和最后兵敗被困、被捕的地方??戳撕芏噘Y料,接觸了很多人,又讀了方志敏全集,后來發(fā)表了《方志敏最后的七個月》。這其中,一個重要的收獲是加深了對建黨初心、初情的認識。
第一,共產(chǎn)黨為什么鬧革命?近些年,有一種說法,當年不應該用暴力方式革命,還諷刺挖苦打土豪的農(nóng)民暴動。這些人既不懂歷史,也不負責。俗話講,站著說話不腰痛。不是共產(chǎn)黨要用暴力,是農(nóng)民實在活不下去了才暴動。黨是順應潮流,為民請命,爭生存,求翻身。《方志敏全集》里面有這么一段話:“中國舊歷年關,正是工農(nóng)勞苦群眾最難過的鬼門關。那時正當舊歷年關逼近之時,豪紳地主都紛紛向工農(nóng)群眾逼租逼債。起初(農(nóng)民)還是設詞拖延,愈逼愈緊,無法盡著拖延下去,于是各村農(nóng)民,革命團的群眾,每天都有十幾班,跑到我跟前來催問:‘什么時候暴動呀,趕快動手,實在忍不住了,要逼死人啊??傄退麄冋f很多好話,才能把他們說回家去。等過了幾天,他們又來催問:‘為什么還不下命令暴動?”可見,不是共產(chǎn)黨要暴動,是農(nóng)民推著黨走,是形勢使然。“于是一個個地宣過誓:斗爭到底,永不變心。在紅紙名單上,自己的名字下畫過押,喝過一杯酒,一組一組的編好組,選出團長、委員,這個村子的農(nóng)民革命團就算是組織成立了。”這就像毛澤東說的,到處都布滿了干柴,所以才會有各地的暴動,才會有后來的秋收起義,上井岡山。1927年4月瞿秋白在為毛澤東《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寫的序言中義正辭嚴地指出:“農(nóng)民要這些政權和土地,他們是要動手,一動手自然便要侵犯神圣的紳士先生和私有財產(chǎn)。他們實在‘無分可過,他們要不過分,便只有死,只有受剝削!”“中國革命家都要代表三萬萬九千萬農(nóng)民說話做事,到戰(zhàn)線去奮斗,毛澤東不過開始罷了。中國的革命者個個都應當讀一讀毛澤東這本書,和讀彭湃的《海豐農(nóng)民運動》一樣?!?/p>
追溯初心就是重新學習歷史唯物主義,重溫黨怎樣順應歷史潮流,領導工農(nóng)暴動,農(nóng)村包圍城市,直到奪取政權。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成了執(zhí)政黨,脫離群眾是最大的危險,有時會忘記“順應群眾要求”這個初心,結果就犯錯誤。如“大躍進”那樣的勞民傷財;如“文革”大搞階級斗爭,偏離經(jīng)濟工作;還有貪污腐敗成風,等等,這都是忘記初心的惡果。
第二,第一代共產(chǎn)黨人具有堅定的信念。他們堅信自己所奮斗的目標是為了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在任何困難下,都可以堅持,包括犧牲生命,在所不惜,表現(xiàn)出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方志敏知道自己要犧牲,留下這樣的話:“你法西斯匪徒們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絕不能絲毫動搖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信仰是鐵一般的堅硬的?!薄凹偃缥疫€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為中國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瘞骨的地方,或許會長出一朵可愛的花來。這朵花,你們就看作是我的精誠的寄托吧!在微風的吹拂中,如果那花朵是上下點頭,那就可視為我對于為中國民族解放奮斗的愛國志士們,在致以熱誠的敬禮;如果那花朵是左右搖擺,那就是可視為我在提勁兒唱著革命之歌,鼓勵戰(zhàn)士們前進啦!”這兩段話都已經(jīng)成了名言。這就是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為了理想可以犧牲一切,甚至生命。令人遺憾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因反腐被判處死刑的第一個省級貪官胡長青,恰恰出在江西,在方志敏犧牲的地方。
我們要反思一下,當年革命是為民爭權,但權力爭到了,怎么反而大搞貪污腐敗,背叛人民呢?初心一失,萬丈深淵。這是一個不能不思考的大問題。初心有兩個含義,時刻順應潮流,為人民群眾服務,這是實踐上的初心;還有一個更基本的理論上的初心,就是信仰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學說有三大部分: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最根本的是哲學。誰也逃不脫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逃不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老一代共產(chǎn)黨人常說,他們參加革命是因為讀了社會發(fā)展史,學了唯物論。毛澤東在延安認真研究哲學,很恭敬地聽艾思奇的哲學課,終于形成了基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黨的指導思想。我們這一代人都曾認真地學習過《矛盾論》《實踐論》?,F(xiàn)在,社會上不怎么說唯物論、辯證法了。行走漸行漸遠,回望理論的燈塔忽明忽暗,難免忘了初心,這是我們應該猛醒的。
第三,今天我們紀念老一輩革命者,除了其堅定的信念,還不能不佩服他們的才華。他們真正是一代精英。當年在國共兩黨斗爭中,國民黨方面老愛提一個問題:為什么人才都跑到共產(chǎn)黨那里去了?方志敏從被捕到犧牲一共只有7個月的時間。這7個月當中,他還不斷地被轉移、被提審,終日戴著腳鐐手銬,卻寫出了《可愛的中國》《獄中紀實》等12篇文章,共136000字。而且在和黨失去聯(lián)系,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還能說服看守他的人,把這些稿子轉移出去。這除了他意志堅強外,不能不佩服他的才華:寫作才華、宣傳才華、做思想工作的才華和獨立開展工作的才華。毛澤東說共產(chǎn)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方志敏這一粒種子,在監(jiān)獄的水泥地上都能生根發(fā)芽。過去說到英雄,經(jīng)常的概念是拋頭顱、灑熱血,是董存瑞、劉胡蘭。其實共產(chǎn)黨早期的領導人,上馬殺頑敵,下馬草軍書,個個是才華橫溢的軍事家、政治家、文藝家。方志敏16歲時就立志:“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潔梅蘭。”這不關乎革命,是一種深沉的人文情懷,革命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方志敏一米八的身材,騎白馬,揮短槍,善演講,當時就不知迷倒了多少人,特別是那些沖決封建羅網(wǎng)走向社會的女性。你看《方志敏全集》中有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公文、信札,都寫得文采飛揚。不單是方志敏,瞿秋白有譯著500萬字,張聞天是第一個把歌德的詩引進到中國的人。周恩來在中學時就顯露出卓越的話劇才能,1964年,他實際導演了著名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我們都知道歌劇《江姐》,那是主管空軍的劉亞樓上將親手抓的空政歌舞團作品。他在莫斯科留學的時候就喜歡歌劇。歌劇《江姐》經(jīng)過十個月的創(chuàng)作,總是不理想。劉亞樓說:“歌劇《卡門》就是因為有一個好的主題曲,你們差的就是這個?!边@才有了后來的《紅梅贊》,傳唱至今。這首主題曲也托起了整個歌劇。
1949年5月,再有幾個月新中國就要成立了,毛澤東與柳亞子吃飯,柳隨手拿出一本紀念冊,請他題詞。毛當即題了一首集句詩: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這是集的南北朝謝靈運、薛道衡、宋代蘇東坡三個詩人的詩句。借自然之景準確地傳達出革命勝利,新中國即將成立的喜悅之情,卻不露一點斧鑿之痕。在一旁的朱德接著也題了詞。這就是第一代領袖的水平,是黨之初、國之初的人才水平,才華出眾。
今天我們在紀念先烈的同時,再回顧一下建黨之初,那是多么令人興奮:有一顆為民犧牲的初心,有一支才華橫溢的隊伍,有一個朝氣蓬勃的局面,這就是黨之初、國之初的樣子。我們曾經(jīng)從那里走來!
現(xiàn)在我們說不忘初心,就要不丟初樣,更要干出個新樣,才對得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