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以來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學術場域考察
      ——基于科學知識圖譜實證分析

      2019-09-25 04:56:50
      關鍵詞:廣電公共服務廣播電視

      馬 超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自2010年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的社會發(fā)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和貧富差距隨之擴大,涉及13億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尚未完全得到有效滿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而這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公共服務不足的問題[1]103-107。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習近平總書記也曾經指出,要大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fā)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xiāng)基層傾斜,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2]7-12。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3]73-76。

      在我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十年來,各級廣電機構始終堅持圍繞大局、服務人民的宗旨,在引領思想、傳承文化和服務人民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從“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實施擴大農村廣播電視的覆蓋面,到內容產量不斷增加、節(jié)目類型不斷擴大日益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一個覆蓋城鄉(xiāng)、便捷高效、功能完備、服務到戶的新型廣播電視覆蓋服務體系正在逐步搭建起來。伴隨著廣電公共服務的火熱實踐,相關學術研究也從未間斷。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們細致檢視這些學術文獻,通過梳理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議題脈絡和學術譜系,集中探討如下三個問題。

      第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廣電公共服務的研究各自有何特點,又分別涌現了哪些熱點議題?

      第二,在廣電公共服務研究領域,有哪些主要研究機構以及重要的學術發(fā)表陣地?

      第三,哪些人成為該領域的研究主力?其代表作是什么?

      二、研究設計與資料來源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搜集的資料主要包括期刊論文、碩博士學術論文。其中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的搜集主要通過“中國知網”獲取。首先登錄“中國知網”首頁,在“高級檢索”的“主題”欄中輸入“廣播電視”并含“公共服務”兩個關鍵詞。同時,考慮到西方廣播電視學界對應的研究為“公共電視”和“公共廣播”,因此在檢索條件下方選擇“或者”布爾邏輯算符,在“主題”中輸入“公共電視”和“公共廣播”兩項關鍵詞。通過初步檢索發(fā)現,關于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第一篇專業(yè)論文出現于1980年《國際新聞界》。于是我們以1980年為研究起點,檢索時間截止2019年1月1日,共獲得包括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在內的2657篇文獻。隨后,經過人工甄別,剔除與主題無關的的論文、會議、書評、簡訊、人物訪談、新聞報道和重復發(fā)表的文章,剩下1018篇文獻,其中包括碩博士論文107篇。

      (二)研究方法

      科學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指“以科學學為研究范式,以引文分析方法和信息可視化技術為基礎,涉及數學、信息科學、認知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諸多學科交叉的領域,是科學計量學和信息計量學的新發(fā)展”[4]242-253??茖W知識圖譜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避免研究者在文獻選擇上的主觀性。其利用聚類分析、多維尺度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可以科學地揭示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重要作者和核心期刊,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了傳統(tǒng)文獻綜述中由于研究者自身學術盲點和主觀偏好引發(fā)的樣本選擇不當問題,因而受到各個學科研究者的青睞[5]149-154。本研究也采納該方法的研究路徑,利用科學知識圖譜中運用最廣泛的CiteSpace軟件對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學術場域進行分析。

      三、研究發(fā)現

      (一)廣電公共服務研究概述

      通過聚類分析可以發(fā)現,近40年來廣電公共服務的研究大致分為五類,見圖1。

      圖1 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分析

      第一類,關于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研究。鑒于英國廣播公司在全球公共廣播界的重要地位和專業(yè)的公共服務模式,國內研究者紛紛將目光投向它。從本文搜集的樣本看,包括期刊文章和碩博士論文在內的研究達上百篇。早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引介BBC公共性的起源、內容生產、經費來源、制度變遷等,后續(xù)的研究集中在數字媒體時代BBC的融合轉型經驗和業(yè)務創(chuàng)新上。

      第二類,關于“村村通”工程。自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啟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以來,學界關于電視對農公共服務的研究在2000年以后開始活躍并呈現“井噴”狀態(tài)。這類研究大致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各地“村村通”工程建設中涌現經驗和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 另一方面是對“村村通”工程覆蓋技術與施工管理問題的探討。

      第三類,關于“重慶衛(wèi)視”改版的相關研究。2011年重慶衛(wèi)視改版后定義為“公益頻道”,一度取消了綜藝節(jié)目和商業(yè)廣告,這在中國電視圈“一石激起千層浪”,自然也引發(fā)學界熱烈討論并由此形成了兩種觀點。贊同者認為此舉有助于“打破收視率束縛,恢復媒介的公共本質”[6]22-23,反對者認為這場政治主導的改革無論從媒介內容、組織機構還是從公眾參與程度和傳播效果來看都很難符合“公共利益”的界定標準[7]84-89。這次持續(xù)不到兩年的討論最終隨著改版的失敗而戛然而止。

      第四類,關于公共頻道的研究。自1998年福建開設全國首個“公共頻道”以來,1999年國辦82號文件對公共頻道的建設提出具體方案,強調要“大力推廣公共頻道”。于是2000年以來,學界和業(yè)界關于公共頻道的討論開始增多。最初業(yè)界對辦好公共頻道滿懷期待,然而隨著實踐推進,公共頻道運營中的種種問題逐漸暴露,于是學界對此展開了反思。一些學者指出,國內公共頻道存在著概念模糊問題,各地遍地開花的公共頻道在展現形態(tài)、基本架構和核心元素等方面各不相同,實際上已經使得公共頻道的概念喪失了標識和辨認的功能[8]80-82;還有研究者認為,國內公共頻道無論是成立背景還是其內涵本質都與西方公共電視的定位大相徑庭[9]105-111。

      第五類,廣電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這類研究主要是由立項課題支撐起來的,主要有四個研究團隊。一是胡正榮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我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目標與實施研究”。團隊既有對西方公共廣電機構的引介,也有立足北京實際的實證調查,還有對廣電公共服務體系的整體設想(1)研究成果包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若干本專著。。二是2007年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委托中國傳媒大學開展的“北京市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重大橫向課題正式啟動。中國傳媒大學課題組圍繞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基本內涵、歷史源流、角色責任、主要矛盾等問題發(fā)表了系列成果(2)研究成果集中發(fā)表在《現代傳播》2008年第1期。。三是石長順教授主持的“中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其帶領團隊圍繞廣電公共服務體系內容現狀、政策規(guī)制、績效評估等問題展開了論述[10]194-196。四是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國際商學院馬軍教授主持的自治區(qū)科技計劃項目“內蒙古廣電網絡公司傳輸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及其應用研究”,其帶領團隊圍繞廣電公共服務的區(qū)域特征、影響因素、存在問題、受眾評價等問題進行了研究[11]32-37。

      (二)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階段特征

      在對改革開放以來廣電公共服務的總體狀況進行概述后,接下類我們對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階段性特征進行總結,以便洞察近40年來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議題流變情況。從檢索結果來看,國內第一篇相關文獻始于1980年,于是本研究以十年為界,將我國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整體軌跡劃分為四個時段。為此,我們借助Citespace軟件選擇10年作為時間切分點,通過時區(qū)圖來直觀觀察各個階段的研究熱點,見圖2。

      1.1980—1990年醞釀萌芽期

      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撥亂反正后的廣播電視界開始“收拾舊山河”,重新定位自己的職責使命。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廣播“自己走路”的方針,提出“要把加速發(fā)展電視放在優(yōu)先地位”,第一次確定了20世紀末廣播電視事業(yè)的發(fā)展目標是“建成完整的、自成體系的廣播和電視宣傳網”。1983年第十一次廣播電視工作會議,確立了“四級辦廣播電視”的發(fā)展目標。在這一目標指導下,整個80年代全國廣播電視機構開始迅速激增,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不斷提高。

      從Citespace繪制的時區(qū)圖2我們看到,在20世紀80年代,“公共廣播”“公共電視”“電視節(jié)目”等關鍵詞成為當時的研究熱點,這主要源于業(yè)界從業(yè)者對西方公共廣播電視機構考察后的引介。此外,本研究的一個重要發(fā)現是關鍵詞出現的時間越早,其出現頻率也更高。比如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三個熱詞“公共電視”“廣播電視”和“公共電視”成為近40年來出現頻率最多的關鍵詞。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關鍵詞出現時間較早,歷時跨度越大,受到的討論越多,被引用的幾率自然也越大;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80年代學術出版知識增量較慢,文獻半衰期也比今天更長,因此受到關注的機會也更多。

      圖2 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關鍵詞歷時分布

      2.1991—2000年快速發(fā)展期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廣播電視的崛起時期。1992年,黨的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的決定》中將廣播電視正式列入第三產業(yè),使廣播電視改革進入一個新時期。在這10年里,廣播電視回歸“新聞本位”的傳統(tǒng),推出了一大批百姓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服務公眾。1993年《東方時空》的開播“開創(chuàng)了中國電視改革的先河”;《焦點訪談》的創(chuàng)辦成為國內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一面旗幟;以《實話實說》為代表的一批談話類節(jié)目憑借平民化風格受到大眾熱捧;香港、澳門回歸和國慶五十周年大閱兵實況直播,使中國廣電事業(yè)在歷練中逐步走向成熟。而在這一時期,雖然本土自制的各類節(jié)目已經蔚然大觀,但在廣電公共服務領域,學界的研究仍然處于借鑒“他山之石”的吸收階段。只不過相對于80年代而言,這一時期學界對于西方公共廣播電視的研究覆蓋面有所擴展。在傳統(tǒng)的英、美、日之外,德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瑞士等國都被納入研究視野。

      在Citespace繪制的時區(qū)圖中我們看到,到了20世紀90年代,“英國廣播公司”“收視費”“公共廣播系統(tǒng)”“電視事業(yè)”“公共服務廣播”“公共頻道”等成為當時的研究熱詞。如果說80年代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廣電經驗業(yè)務層面引入的話,90年代的研究熱詞則反映出國內學者對廣播電視理論的自覺探索。在這種探索中,學者們既放眼西方,從BBC等歷史悠久的公共廣播機構中尋求公共服務之道;同時也開始立足國內,結合我國廣電機構的事業(yè)單位性質探尋符合中國國情的廣電公共服務之路。于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頻道”概念呼之欲出。自1998年福建電視臺在全國第一個開設公共頻道之后,1999年廣電總局正式下發(fā)了在全國范圍內開辦公共頻道的文件,要求“由省級電視臺制作一套公共節(jié)目供所轄各縣電視臺播出,從中空出一定時段供縣級電視臺播放自己制作的新聞和專題節(jié)目”[11]3-4。

      3.2001—2010年成長完善期

      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廣播電視的發(fā)展呈現集團化、民生化、數字化趨向。2000年,伴隨著我國第一家省級廣電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成立,山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等地的省級廣播影視集團紛紛成立。傳媒的集團化發(fā)展既有利于節(jié)約成本、整合資源,發(fā)揮規(guī)模經濟優(yōu)勢,也有利于推出多渠道、多品種、多層次、多功能的傳媒產品來滿足受眾需求。在節(jié)目內容方面,2002年《南京零距離》欄目的開播,在全國掀起了一股電視民生新聞熱潮。民生類節(jié)目的盛行使電視進一步呈現出宣傳與告知、導向與監(jiān)督、溝通與服務的多元功能。在數字化方面,2001年11月,國家發(fā)改委確立了以有線數字電視作為今后廣播電視發(fā)展的切入點。2003年,隨著全國廣播影視工作會議召開,有線電視由模擬向數字整體轉換的進程正式啟動,我國的廣播電視加快了數字化、網絡化發(fā)展步伐。在這一時期,關于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研究也達到一個高潮。

      在Citespace繪制的時區(qū)圖中我們看到,進入2000年以后,“村村通”“西新工程”“無線覆蓋”“國家廣電總局”“公共服務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等關鍵詞成為熱議的話題。這些熱詞的流行,反映該時期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政策推動的外生動力大于學術驅動的內生動力。自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啟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以來,與“村村通”相關研究的能量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被極大地釋放出來。2006年以后,隨著加強全國農村中央廣播電視節(jié)目無線覆蓋工作全面展開,關于提高農村地區(qū)廣播電視無線覆蓋的文章也日益增多;第二個特點是業(yè)務交流性質的文章遠遠勝過理論探討類文章。“村村通”“西新工程”等項目本身就是實踐導向的,因此許多基層廣電機構的業(yè)界人士成為這一時期研究的主力,紛紛圍繞各地廣電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成效、經驗、問題等進行思考。與此同時,學界為數不多的理論思辨文章被湮沒在經驗探討的汪洋大海之中。

      4.2011—2018年成熟提升期

      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伴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媒介融合”成為廣播電視發(fā)展中的關鍵詞。一方面,面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業(yè)態(tài),廣播電視學界和業(yè)界在傳播理念、節(jié)目形態(tài)、技術應用等方面展開了積極探索;另一方面,面對真人秀侵犯隱私、大規(guī)模引進海外版權、娛樂化低俗化成風等新現象、新問題,政府管理部門也在不斷出臺“限娛令”“一劇兩星”“加強版限娛令”等規(guī)定,在引導廣播電視規(guī)范發(fā)展的同時,也保障著受眾享有更好的信息服務權利。這一時期關于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研究也呈現出新亮點。在Citespace繪制的時區(qū)圖中我們看到,2011年以來,“數字電視”“互動”“媒介融合”“互聯網+”等詞語成為顯示度較高的熱詞。研究者們普遍認為,信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帶來了沖擊,因此回歸公共服務的價值取向,成為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的生存策略。一些學界人士指出,廣播電視的媒體融合轉型應該與其公共服務功能相鏈接,以媒體融合為方向,以公共服務為目標[12]5-7,利用海量數據豐富媒體公共服務的內容,運用云計算等技術降低公共服務的成本[13]211-218,探索一條綠色、健康、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路徑。

      (三)重要研究機構分布情況

      在科學研究中,每一位研究者都歸屬于某個研究團體,各個研究機構的發(fā)文量體現出不同組織的學術活躍度,也彰顯出其在學界的地位。同樣,作為學術成果呈現和展示的重要載體,學術期刊不僅是傳播學術新知、促進學術共同體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培育學術新人、弘揚良好學風的重要陣地。因此,對研究機構和學術期刊的計量分析,也是本文考察的重點之一。

      表1 發(fā)文量≥5的機構

      序號機構名稱發(fā)文數量1中國傳媒大學592廣州市普士迪音響科技有限公司283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234國家廣電總局235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6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157復旦大學新聞學院158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89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710北京大學611中央電視臺外事處512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513中央人民廣播電臺5

      由表1可以直觀看出,本研究中的機構發(fā)文量有如下特點。

      1.機構發(fā)文數量“兩極分化”嚴重,少數機構一枝獨秀

      如中國傳媒大學(包含早年“北京廣播學院”的署名)獨占鰲頭,其發(fā)表的論文數量遠遠高于其他單位。分析其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國傳媒大學在廣播電視領域歷史底蘊深厚,師資力量強大,廣播電視方向又是其傳統(tǒng)的優(yōu)勢特長,此所謂“累積優(yōu)勢”(cumulative advantage)[14]271-279;其二是相對于其他綜合性大學而言,中國傳媒大學可謂集全校之力專注于新聞傳播學和戲劇影視學等少數學科。從發(fā)表的幾十篇論文看,既有以中國傳媒大學作為單獨署名的,也有細分到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傳播研究院、外國語學院、歐洲傳媒研究中心、廣播電視研究中心、經濟與管理學院等二級機構的,因此數個校內單位多點開花形成合力,學術成果自然也頗豐碩,此可謂“集聚效應”(Agglomeration effects)[15]969-988。除了中國傳媒大學鶴立雞群外,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新聞傳播學排名靠前的國內名校都悉數入圍。

      2.學界和業(yè)界各領風騷,齊頭并進

      除了傳統(tǒng)學術機構外,一些社會組織和企業(yè)也進入排行榜。比如發(fā)文量排名第二的機構是一家名為“廣州市普士迪音響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yè),這家企業(yè)主要負責研發(fā)公共廣播系統(tǒng)、智慧城鎮(zhèn)系統(tǒng)、智慧交通系統(tǒng)和智慧教育系統(tǒng)等公共服務設備,該企業(yè)的工程師在廣播電視信息技術類期刊上發(fā)表了若干關于廣電公共服務的論文,才致使其機構排名靠前。這項發(fā)現也提示我們,在研究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問題時,除了從社會科學視角對相關理論和業(yè)務進行梳理外,還要重視公共服務體系平臺搭建中的信息與通訊工程問題。除此之外,作為管理者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也成為該領域的積極參與者。在這些發(fā)文機構中,既有“國家廣電總局”的單獨署名,也有國家廣電總局發(fā)展研究中心、廣播電視規(guī)劃院、辦公廳、科學研究院等二級機構的署名,細數廣電總局的相關文章,既有理論層面的探討,也有關于“村村通”“戶戶通”等業(yè)務層面的交流。

      3.出現了以單一學者/團體代表整個院校的獨當一面場景

      比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的5篇文章均由李繼東一人貢獻,而當其變更工作單位入職中國傳媒大學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便在該領域沉寂下來。又如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的7篇文章主要由王哲平教授及其團隊成員包攬。而當其團隊負責人研究轉向之后,其機構的相關發(fā)文量也陷入停滯狀態(tài)。由于本研究聚焦的主題屬于相對細分領域,在一些綜合型大學中,研究某一細分領域的學者人數相對有限,因此才出現整個機構“一家獨大”局面。

      (四)“共被引”期刊分布情況

      為了探究學術期刊影響力,本研究選取了“期刊共被引”指標來考察?!捌诳脖灰笔侵府擭種(N ≥2)期刊的論文被其他期刊同時引證時,則稱這N種期刊具有“共被引”關系[4]409。值得一提的是,“期刊共被引”并不等于“期刊高被引”[5]121-136,期刊共被引反映的是n種期刊之間在某種專業(yè)上的聯系。如果共被引頻次越高,說明這種專業(yè)關系比較密切[6]394-399。在本研究中,由于中國知網數據庫只提供了“題名”“作者”“機構”“關鍵詞”的文獻導出數據,因此對于重要期刊的識別只能借助“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而由于“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文獻收錄時間起于1998年,之前的大量文獻難以納入考察范圍,因此本部分的研究只能作為參考。

      表2 共被引≥2的期刊

      序號期刊名稱被引頻次1新聞學研究(臺)62現代傳播43視聽界24聲屏世界25南方電視學刊26Journalof media economics27傳媒透視(香港)28新聞大學29世界廣播電視參考210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11媒介研究212國際新聞界213新聞記者2

      由表2可知,本研究中共被引期刊方面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是海外期刊與大陸期刊并存。出人意料的是,臺灣的《新聞學研究》竟然成為共被引頻次最高的期刊,這或許是源于該期刊刊登了多篇探討臺灣公廣電視的文章,其中2008年第7期《新聞學研究》中的《公共廣電問責體系初探:以臺灣公廣集團公共價值評量指針建構為例》就是一例典型被引。此外,由羅伯特.皮卡德于1988年創(chuàng)辦的SSCI期刊《傳媒經濟學刊》和香港的《傳媒透視》也成為另外兩本被引用的海外期刊。其二是核心期刊與普通刊物并存。在上榜的核心期刊中,《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現代傳播》等老牌核心期刊悉數上榜,而《新聞與傳播研究》未出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該刊文章質量上乘,每期刊載的文章不超過10篇,被引的總體幾率少于其他期刊;另一方面是該刊刊登的關于廣播電視方向的文章相對較少,而本研究主題是廣電方向的進一步細分,被引的概率自然就大大降低。除了幾本核心期刊以外,入圍的普刊基本上都是廣播電視專業(yè)類期刊,比如江蘇廣電總臺主辦的《視聽界》,江西廣電協會主辦的《聲屏世界》、廣東的《南方電視學刊》等。

      (五)主要作者分布情況

      每個學科和領域都有一批研究主力,他們或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獨當一面為學科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或是青出于藍的后起之秀,后來居上為學科發(fā)展增添活力。而體現作者實力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其公開發(fā)表的成果。因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統(tǒng)計了廣電公共領域主要作者的期刊發(fā)文量情況,見表3。通過對本領域發(fā)文量較高的研究者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有以下特點。

      1.業(yè)界人士發(fā)文量遠大于學界

      比如發(fā)文量排名第一的作者鐘恭良是研究公共廣播系統(tǒng)的工程師,而像王齊祥、黃漢貴、曾維堅、田備等研究者都是廣電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純粹的學界研究者在發(fā)文量上并無明顯優(yōu)勢。

      2.非廣電方向的研究者占據一席之地

      在27位作者中,有一些作者本身不是新聞傳播學科的研究者,比如馬軍為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韓東林為安徽大學商學院教授。此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李書藏是研究外新史和國際傳播方向的研究者,撰寫了若干篇西方公共電視的論文,因此得以入圍。

      3.“高產”不一定“質優(yōu)”

      對照上文分析的15篇高被引論文發(fā)現,發(fā)文量靠前的眾多作者中,其論文的被引率并不高。相反,前文分析過的高被引論文作者,除了郭鎮(zhèn)之外,其他研究者均未進入高發(fā)文量榜單。典型的如在高被引論文排行榜上,陸地教授有三篇文章榜上有名,但其總發(fā)文量卻并非排名靠前。

      4.高產作者的加入存在明顯“項目驅動效應”

      在這些作者中,石長順教授主持過“中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內蒙古工業(yè)大學馬軍教授主持了名為“內蒙古廣電網絡公司傳輸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及其應用研究” 的內蒙古自治區(qū)科技計劃項目,安徽大學韓東林教授主持了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項目“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支持研究”。

      表3 發(fā)文頻次≥4的作者

      序號作者頻次序號作者頻次1鐘恭良1915石長順52楊明品916曾維堅53王哲平717馮建三44郭鎮(zhèn)之618曾光45肖葉飛619闞玉娜46李書藏620黃艾47李江玲621王麗雅48王齊祥 522張海濤49姜紅(央視)523馬軍410李繼東524劉新傳411陳化南525田備412侯紅霞526韓東林413黃漢貴527薛偉414洪枚528宋芳4

      四、反思與展望

      本文采用科學知識圖譜方法,勾勒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基本概貌。通過對研究熱點、研究機構、研究學人等基本特征項的分析,一方面我們需要對過往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另一方面則需要對未來發(fā)展方向進行展望。

      (一)問題與不足

      1.偏好追逐熱點,缺乏持續(xù)深耕

      研究發(fā)現,廣電公共服務研究場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盲目追逐熱點現象。典型的如2011年重慶衛(wèi)視的改版陡增了若干關于公共電視/公益電視的研究論文。一些研究者放棄了對學術問題的獨立思考,失去了沉潛之心,不顧自身學術基礎而急功近利地去盲目跟風,甚至許多年輕碩士也以此為選題展開論證,催生了若干過眼云煙般的結論;另一方面,在作者發(fā)文量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發(fā)文量高的作者并非被引量最高的作者,這也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許多研究者“重量輕質”,盲目追求論文數量,然而其質量成色卻經不起時間檢驗;二是一些曾經發(fā)表過高質量文章的研究者,在某一領域短暫駐足后便匆匆轉向,學術研究的持續(xù)性不強,前期的優(yōu)質資源白白浪費,委實遺憾。

      2.業(yè)務導向明顯,學理基礎薄弱

      在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學術研究視域,一個絕對繞不開的議題就是“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然而揆諸現實,我們發(fā)現關于該項目的研究幾乎都是經驗總結性質的業(yè)務交流,很少有從學理層面的深度探討。許多業(yè)界從業(yè)者出于職稱、獎項評定考量,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有感而發(fā)寫出一些文章本來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這類研究過多過濫,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許多文章篇幅短小、主題零散、言不及義,白白浪費了學術發(fā)表的資源。這些文章無論是選題、理論方法還是研究結論均無實質性貢獻,而一些期刊把關不嚴,為了利益頻頻刊登這些感想性文章,對后來者造成一定程度誤導。

      3.研究方法單一,研究范式陳舊

      在廣電公共服務研究議題上,多數文章缺乏科學的研究設計,自然也談不上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絕大多數來自業(yè)界的論文都是蜻蜓點水般的經驗感想,完全沒有上升至學理高度。而來自學界的研究中,思辨性質的文章也占據很大一部分,實證研究處于“積貧積弱”狀態(tài)。在學位論文方面,只有少數碩博士論文采用了問卷調查和內容分析方法對該問題進行探究,但質性研究方法嚴重不足。由于缺乏經驗材料支撐,這些結論既缺乏深度,也很難說具有外推性。方法的缺失極大制約了當前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二)未來研究展望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帶來廣電傳媒實踐的變革,學術交流的頻繁帶來學科互動的擴大,這些積極要素為廣電公共服務研究打開了新視野,注入了新活力,研究認為,未來廣電公共服務的研究可從如下三方面入手。

      1.加強學術交流,深化跨界合作

      從知識創(chuàng)新角度來看,機構和學人之間的交流合作是激發(fā)智慧火花、開拓新思路的捷徑。然而揆諸現實:一方面,廣電公共服務領域的研究呈現單兵作戰(zhàn)和各自為陣的局面,往往表現出同一機構內部的師生合作為主,合作規(guī)模小且不穩(wěn)定;另一方面,從學科交叉角度來看,新聞傳播學研究者也是形單影只地在這條道路上踽踽獨行,始終缺乏跨領域合作。因此,在知識爆炸和跨學科交融的發(fā)展態(tài)勢下,未來研究應該重視拓展研究的領域邊界,進行跨部門交叉研究。研究者們通過增加合作者之間的異質性,以促進不同背景學科的優(yōu)勢互補。

      2.搭建刊載平臺,強化研究質量

      單從知識增長的總量來看,關于廣電公共服務的研究不可謂不多,然而細致檢視這些成果,我們發(fā)現,在本研究收集的911篇期刊論文中,CSSCI期刊上刊登的文章不到三成,而這其中還包括大量介紹西方公共電視的文章。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文章都發(fā)表在普通刊物上。從核心期刊收錄成果來看,這些文章發(fā)表的時間和刊物都很不穩(wěn)定,除了2008年第1期《現代傳播》發(fā)表了一組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成果,2008年第5期《視聽縱橫》發(fā)表了一組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專論以外,很少有核心期刊辟出專欄來對此問題進行專題探究。如果一個領域的研究缺乏穩(wěn)定的學術輸出陣地,將會導致該領域的研究缺乏集群效應。因此,未來研究中,廣播電視類專業(yè)期刊可以定期開辟相關專欄,圍繞廣電公共服務領域的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展開交流,促進該領域研究的與時俱進。

      3.重視理論積累,倡導多元方法

      從本文的研究發(fā)現來看,既往的相關研究普遍存在理論缺失、方法匱乏的狀況,這很大程度上源于研究者們對該議題的理論資源挖掘不夠。從跨學科視角來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議題本身處于社會科學的交叉領域,譬如對“公共產品”的研究是福利經濟學的經典話題,對“公共性”的討論則屬于政治哲學的范疇,而對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探討是公共管理學科的專長[20]99-115。由此可見,該議題本身就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議題,而且研究方法也具多樣特征。譬如可以運用管理學中的德爾菲法制定廣電公共服務的評估體系,運用“平衡記分卡”法對廣電公共服務的績效進行評估,運用數據包絡法對廣電公共服務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行分析等。我們相信,隨著知識更新頻率加快和學科互動日益頻繁,廣電公共服務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將會越來越多元融通。

      猜你喜歡
      廣電公共服務廣播電視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探討大數據在廣電新媒體中的應用
      河北畫報(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4
      周六廣播電視
      周日廣播電視
      周五廣播電視
      周三廣播電視
      廣電新聞出版整合對廣電業(yè)發(fā)展影響的思考
      新聞傳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岳普湖县| 星子县| 台安县| 崇阳县| 河间市| 伊川县| 阿合奇县| 鹤庆县| 临沂市| 马龙县| 宜昌市| 新兴县| 民勤县| 化州市| 西充县| 北宁市| 方正县| 阳泉市| 永胜县| 上虞市| 大连市| 田东县| 蒲江县| 濉溪县| 贡觉县| 南通市| 商都县| 城固县| 盖州市| 大石桥市| 罗定市| 北碚区| 忻州市| 中方县| 大港区| 什邡市| 沙湾县| 金湖县| 福清市| 灵宝市| 二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