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太,李雪梅
(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腦梗死是對人類健康及生命安全有嚴重威脅的常見疾病,致殘率與致死率較高[1]。溶栓療法對于早期腦梗死患者有明顯治療效果,且治療越早效果越好[2]。對于發(fā)病時間在4.5~9.0 h的腦梗死患者是否應當實施溶栓治療,目前臨床還未形成統(tǒng)一認知[3]。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科近年來嘗試應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對發(fā)病時間在4.5~9.0 h 的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效果顯著,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科2013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2例發(fā)病時間為4.5~9.0 h的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颊呔涱^顱CT、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彌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檢查,患者均接受肝腎功能、血尿常規(guī)、心電圖、凝血功能等檢查。根據(jù)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19~71(58.96±4.13)歲;發(fā)病時間4.5~9.0(6.15±0.38)h;觀察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齡20~70(59.15±4.08)歲;發(fā)病時間4.5~9.0(6.21±0.42)h;2組患者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依達拉奉注射液(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592)30 mg,靜脈滴注,每日2次;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臺灣濟生化學制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C20090014)25 mg,靜脈滴注,每日1次;若無出血,給予阿司匹林(江西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6020722)200 mg,口服,每日1次,連續(xù)服藥3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先給予rt-PA(長春豪邦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31038)0.9 mg·kg-1溶栓治療,首先將10%的rt-PA快速靜脈推注,剩余藥物連續(xù)靜脈滴注,60 min內滴完。溶栓期間對患者實施心電監(jiān)護,最初2 h內,每15 min監(jiān)測1次,之后6 h內,每 30 min 監(jiān)測1次,最后的16 h,每1 h監(jiān)測1次,到溶栓治療后24 h停止。
1.3 觀察指標(1)治療前、治療后24 h及7、14 d,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中風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判斷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值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2)治療后90 d,采用Barthel指數(shù)[4]評估2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能力越強。(3)治療后90 d,采用修訂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5]評估患者預后情況。無臨床癥狀為1分;有輕度殘疾,無法完成健康者的所有活動,基本生活可自理為1~2分;中度殘疾,需要在一定輔助下才能行走為3分;重度殘疾,需要輔助才能行走,且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為4分;重度殘疾,患者臥床,大小便失禁,需他人持續(xù)照顧為5分;死亡為6分。0~2分:預后理想;3分及以上:預后不佳。(4)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2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結果見表1。治療前2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 h及7、14 d,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2.2 2組患者Barthel指數(shù)與mRS評分比較結果見表2。治療后90 d,觀察組患者Barthel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mR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90 d Barthel指數(shù)與mRS評分比較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對照組患者發(fā)生牙齦出血5例,經壓迫止血后出血停止;皮膚瘀斑1例,頭顱CT檢查顯示癥狀性顱內血腫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50%(7/40)。觀察組患者發(fā)生牙齦出血6例,壓迫止血后出血停止;皮膚淤斑2例,頭顱CT檢查顯示癥狀性顱內血腫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1.43%(9/42)。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01,P>0.05)。
2.4 2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對照組患者預后理想21例(52.50%),預后不佳19例(47.50%);觀察組患者預后理想31例(73.81%),預后不佳11例(26.19%)。觀察組患者預后理想者所占比高于對照組(χ2=4.010,P<0.05)
腦梗死即缺血性腦卒中,是腦組織局部發(fā)生缺氧、缺血,進而造成腦組織壞死的疾病。對此類患者而言,早期溶栓,促使腦組織血液供應盡早恢復,是重要且有效的治療思路。早期溶栓可促使閉塞血管盡早恢復通暢,腦血流恢復,挽救可逆半暗帶腦細胞,促使腦梗死面積縮小,進而改善機體預后[6]。靜脈溶栓操作簡便,近年來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目前腦梗死的靜脈溶栓治療中可選取的藥物較多,包括rt-PA、尿激酶等,在治療中選取有效、安全的藥物對患者預后有重要影響[7]。
rt-PA是第1個被用于急性腦梗死治療的基因重組溶栓藥物,且療效顯著。rt-PA與纖維蛋白的親和力較強,可特異性激活血栓內纖溶酶原,且不會對纖溶系統(tǒng)造成過度影響,因此導致患者出血的風險較小,是急診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的理想藥物[8]。溶栓治療有一定時間窗,且時間窗是保證溶栓安全性的重要前提?,F(xiàn)階段,國際公認rt-PA靜脈溶栓的時間窗為發(fā)病后3 h。近年來隨著相關研究不斷深入,發(fā)病時間在4.5 h以內的腦梗死患者通過rt-PA溶栓也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很多腦梗死患者不能在時間窗內及時獲得治療,因此,探討超時間窗(4.5~9.0 h)患者的溶栓方案意義重大。本研究給予觀察組患者rt-PA治療,而對照組仍實施常規(guī)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24 h及7、14 d,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 90 d,觀察組患者Barthel指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m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rt-PA治療能夠改善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增強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預后理想者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且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rt-PA治療發(fā)病時間為4.5~9.0 h的腦梗死患者,可有效減輕其機體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增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預后,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