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達 余紅剛
導語
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掛在眼前,怎樣用文字把美麗的風景描寫出來呢?我們需要先按一定的順序對景物進行仔細觀察,再按觀察的順序寫下來。寫景的順序主要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等。時間順序,比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順序,早中晚一天的順序,植物生長的先后順序等。空間順序,比如上下左右,前后內外,定點觀景,移步換景等。邏輯順序,比如由主到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總到分等??傊?,只有觀察得仔細,才能表達得清楚,把景物寫得細膩逼真。
技法探微
解析
《醉翁亭記》的寫景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和第二段。
第一段作者并沒有一開始就寫醉翁亭,而是運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先從遠處落筆,寫“環(huán)滁皆山也”,這是站在滁州城遠望所見,點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接著作者將“鏡頭”從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讀者的視野由此集中到最佳處。隨后,讀者跟著作者的腳步來到“蔚然而深秀”的瑯琊山,這時景物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醉翁亭也越來越近,“山行六七里”之后,便到達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系,好泉釀好酒,好酒使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最后方落筆于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人物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yōu)美獨特的環(huán)境。這種寫法逐步交代清楚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將醉翁亭置于大的環(huán)境中,通過層層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使景物具有層次感,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第二段按照時間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分說山間的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時,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描繪出兩幅對比鮮明的山間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清晨之景,日出而林霏開;傍晚之景,云歸而巖穴暝;春之盎然,野芳發(fā)而幽香;夏之繁盛,佳木秀而繁陰;秋之清爽,風霜高潔;冬之沉寂,水落而石出?!俺币韵滤木涫切〗Y,直接抒發(fā)了作者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八臅r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對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第二段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仿寫
春天,湖邊的柳樹長出了嫩綠的葉子,春風吹來,柳樹隨風飄動,翩翩起舞,仿佛在親吻波光粼粼的湖面。桃花仙子在春風中綻開了一朵朵美麗的花,好像在朝我們微笑呢!
夏天,樹木長得郁郁蔥蔥的,茂密的枝葉擋住了陽光,就像一把把小傘,遠遠望去,好似一片綠色的海洋。湖中,荷花開出了一張張粉紅色的笑臉,我不禁想起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
秋天,湖邊銀杏樹的葉子變黃了。秋風吹來,銀杏樹的葉子扇動起來,嫵媚極了!片片落葉飄下,有的像金色的小船航行在湖面上,有的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還有的像芭蕾舞演員在歡快地跳躍……
冬天,雪花紛紛揚揚地落下來,整個世界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啊,美麗的西湖,你真是杭州的一顆璀璨明珠!
(湖北孝感市楚澴中學 湛蕾蕾)
結語
其實,觀察的順序即是我們寫景的順序,當然,在具體的運用中還需要對景物進行合理選擇。我們描寫景物時,可以由高到低,由遠到近,由整體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動到靜等??傊?,安排好寫景的順序,描寫出的景物才能層次分明,清晰自然,符合我們的認知規(guī)律。
技巧延伸
選段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
——《觀潮》(周密)
解析
作者按照由遠及近的寫景順序,從江心到江岸,著力刻畫了漲潮的壯觀氣勢、演兵的宏闊場面、弄潮的驚心動魄、觀潮的熱鬧非凡,層次分明、場景清晰,突出表現了錢塘江潮攝魂奪魄的壯美景觀。特別是第一段的描寫,當潮水遠遠地從入??谟窟^來的時候,遠看僅像一條銀線;不久漸漸近了,就像玉城雪嶺般連天而來,宏大的聲音像雷霆一樣,震撼大地,浪花濺射,那情形像要吞沒天空、淹沒太陽,氣勢極其雄偉豪壯。作者由遠到近、極目所及,從聲、色、形、勢四個方面實寫了漲潮偉觀。
選段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記》(柳宗元)
解析
第一段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寫發(fā)現小石潭的經過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第一二句著重描述了作者一行人發(fā)現小石潭的經過。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再由水聲尋找小潭,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潭。真乃是曲徑通幽,景象確實不凡。這潭以整塊石頭為底,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姿態(tài)又都是那么奇特,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而“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周圍景物的描繪了。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張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潭周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突出了小石潭全景的清靜感。
第二段采用定點觀景的方法,直接把鏡頭對準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tài),間接突顯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游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是本文點睛之筆。
第三段作者把鏡頭推向遠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西南方向的景物。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交錯,找不到其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