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難忘的是小時候鄉(xiāng)間的夜晚,天空是那么美麗。它高高地飄在我們的頭頂,是那么的幽深廣闊。天穹之下,點綴著無數(shù)的星星。星星閃閃發(fā)光,仿佛格外欣喜地表現(xiàn)自己。這時天空像一樹桂花爆炸般綻放出滿天的細密的花蕊,一條河狀的錦帶飄向更深更遠的宇宙。天地間一派宏闊大氣,壯觀綺麗。
我們在這片璀璨的星空下出生、長大,只要不是風雨如晦或霧霾沉沉的日子,我們總能看到漫天晶亮的星辰。特別是夏天和秋天,我們幾乎夜夜都要與星空打個照面。萬里無埃、玉宇澄清,那滿天的星斗都在跳動,它們就快要落到我們頭頂上。似乎我們只要跳起一人多高,或跑到那東山坡上,就可以觸摸得到。只有在這樣的星空下生活過,才會理解詩仙的詩句:“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里有一群小仙子整夜在空中游蕩,飛行在樹林里和草木叢中,互相逗弄嬉戲,做著種種惡作劇,鬧出了許多笑話和神奇的故事。我們的童年,也有無數(shù)個“仲夏夜之夢”。我們整夜游蕩在村外的山坡上、草叢里、小河邊,歡樂無比。我們玩累了、鬧夠了,就躺在草地上,拽幾根青草銜在嘴里,把目光投向那幽深廣闊的星空。大一點的孩子教我們認識星星的名字,什么獵戶、太白金星、紫薇、北斗七星,還有什么仙女座、水瓶座,我們哪里能記得住這些,其實說的人也只是憑記憶信口道來,倒是銀河兩岸各有一顆星,一顆叫牛郎,一顆叫織女,我們都還能夠認出。
當然也有安靜些的時候,我們就跑到納涼的大人們身邊坐下,聽他們講天南地北的傳說故事、家長里短、名人懿行,每一次聽都覺得新鮮有味。更有三五歲的孩子,賴在母親或奶奶的懷抱里,由她們一邊搖著芭蕉扇,一邊講神仙鬼怪的故事,講月亮上的吳剛嫦娥。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知道牛郎織女的:織女下凡到人間,與牛郎相愛成親。但沒多久,織女的母親——王母娘娘就嚴令她返回天廷。牛郎用籮筐挑著兒女追到了天上,可是王母娘娘阻止牛郎來到天廷,遂拔金釵劃出了一道銀河阻隔他們。只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之夜,才允許他們相會一次……這個故事在我們幼小的心靈激出了層層浪花,我們想象不到那高渺的天上還有動人的戲劇發(fā)生。我們還聽到大人們說,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啊,這是真的嗎?那掛在天上的一顆顆水晶石般的星星,也可能像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人?那廣闊無垠的天上,也有一個人的世界?雖然我們想象的那“人”可能是“仙人”,但同樣令我們感到親切啊。我們甚至激動地想到,原來我們也可能是星星哩!我們還在想象,那一顆顆似乎除了一閃一閃地放光之外懶得動的星星還會有什么樣的故事在空中和人間上演……
我們躺在竹榻上仰望星空,星星似乎也在俯視著我們,越看,它們離我們越近,越看,越覺得它們神奇。我常常有一種預感,下一秒鐘,那里就會有一張熟悉的面孔出現(xiàn)。只是我們有時實在不能理解:天上為什么有的地方星星密集,而有的地方星星卻稀稀落落?為什么會在一起形成一條明顯的銀河?銀河里到底有多少星星呢?它們真的像河里的沙子一樣數(shù)不清嗎?這么多的星星從何而來,又向何而去呢?我們久久地凝望,特別渴望有誰或某一顆星星能給我們帶來答案,也渴望能看到一顆“行星”——行走的星。似乎還真的看到了有星星在移動。有的似乎還走得比較快,從一顆顆亮亮的星星旁繞過。大一點的孩子告訴我們,那可能是人造地球衛(wèi)星,據(jù)說,有的(中國造的)衛(wèi)星上還播放《東方紅》的歌曲哩。我們愈加感到驚奇,為我們?nèi)祟愑腥绱藦姶蟮谋绢I(lǐng)感到驕傲,我們竟然可以和天上的星星打起交道。
小伙伴們還說:如果我們能制作一臺收音機,說不定就能收聽到星星上播放的樂曲哩。那時收音機是個稀罕物件,只有個別人家才會有。于是我們模仿著制作,用的是裝雪花膏的小圓鐵盒子,里面填上纏繞著各種細金屬絲的磁鐵,做成后真的能夠收聽到廣播里的聲音。我們堅信用它諦聽天上的星星,也一定能夠收聽到上面播放的樂曲,說不定還能收聽到宇宙深處外星人的說話聲。而事實上是我們什么也沒有收聽到。但是從此,在我們眼里,天上的一顆顆星星就再也不是只知道眨著眼睛而啞默無聲的了,它們是有著自己的樂曲甚至會唱歌的,是帶著自身的旋律在天空運行或旋轉(zhuǎn)的!
“看啦,賊星!賊星!”突然,一顆流星拖著長尾似的火花從天心迅疾滑落,墜向天邊,我們歡呼起來,甚至要跳躍起來,追趕著流星奔跑。我們要跑到流星落下的地方,據(jù)說,在那里可以找到金銀財寶——我們之所以把流星叫作賊星,就是因為它偷了天廷的寶貝而私自溜出了宮殿,被追趕,才惶急地投向人間。我們當然找不到流星落下的地方,當然更找不到金銀財寶,流星就無聲無息地熄滅了。我們心想:就是找不到流星的碎片,哪怕聽聽它一路惶急地奔跑所帶出的聲音、它們落地的聲音也是好的呀。我們仔細諦聽,似乎沒有聽見,又似乎隱約聽見了星星的聲音。
當然,有意識地諦聽星星的聲音是在七夕。我們聽故事時便知道七夕除了牛郎織女相會,還有一個相關(guān)的美麗故事,那就是為了給牛郎織女在銀河上搭一座相會的橋梁,天下所有的喜鵲都飛到了天上,都把自己的羽毛奉獻出來,搭了一座“鵲橋”。所以,七夕那天,你看不見一只喜鵲,七夕之后,你看見的喜鵲都是禿了尾巴的。于是我們便商量,到了七夕一定要聽聽牛郎織女兩顆星星如何相會,就像鄉(xiāng)間流行的聽洞房那樣。
好容易等到七夕,一到黃昏,我們便呼朋引伴聚集到了一起。我們在村路上奔跑,到灌木叢中跳躍、追逐,仿佛以此來慶祝天上這一個非凡的節(jié)日。夜幕降下來了,天上的星星一顆顆地從帷幕后面跳躍出來,在湖水一般的夜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閃一閃地發(fā)光,又有點像金色的小昆蟲在水面上掙扎。我們都在指點,哪是牛郎星,哪是織女星。我們都在期盼它們向彼此靠攏。它們動了沒有,似乎動了,又似乎沒動。村里的大人有的站在山坡上眺望著,他們在給比我們更小的孩子講述牛郎織女的古老傳說。我們?nèi)栽诒寂?,總想找個合適的地方聽到天上的動靜。我們終于找到了某個小伙伴家的院子里,在那墻角的兩棵苦楝樹下,有從墻頭牽延過來的瓜藤,在這里搭成了一個小小的瓜棚,四周只有紡織娘的輕聲啼鳴,只有夜風輕輕地滑過。我們扯著瓜藤和枝枝葉葉,屏氣凝神地諦聽,可是,我們?nèi)匀粵]有聽到一絲一毫兩顆星星的移動聲,也沒有聽到牛郎織女的低聲悄語,更沒有聽到喜鵲搭橋的任何聲響,哪怕一聲喳喳的鳴叫……萬籟俱寂,聽到的只有自己和別人怦怦的心跳。我們久久地待在瓜架下,豎著耳朵,哪怕大自然的任何一聲嘆息,都引得我們抬起眼睛,互相看一眼,彼此的眼里閃爍了一點喜悅的幽光,又移開了……直到快到子夜時分,夜露都上來了,枝葉上結(jié)出一顆顆大大的露珠,有一兩顆直直地摔下,摔倒了我們的鼻梁上、眼眶邊,我們才清醒過來……
這一晚,我們終究沒有聽到星星的任何一聲響動,但我們卻并沒有多么遺憾。到了下一年的七夕,我們把這樣的情景又重復了一次。再下一年,我們或許不再去聽星星了,但比我們小的孩子又接上來了,他們像我們一樣,在村里到處奔跑,尋找一個有樹木有枝葉支架起來的像一個小窩棚的地方,靜靜地豎著耳朵諦聽,他們的眼睛被夜風擦拭得亮閃閃,如夜空中的星星……
四十年轉(zhuǎn)瞬過去。當年和我在一起的鄉(xiāng)村伙伴,風流云散,有的漂泊他鄉(xiāng),有的守著故園,有的已化為一抔黃土。不知如今的鄉(xiāng)村孩子是否還重復著我們當年的游戲,或許世世代代流傳了幾千年的傳說早已風流云散。只是我仍深深地懷念童年的七夕,懷念自己當年的一縷妄念:從宇宙深處諦聽到一絲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