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鈺婕
《泊船瓜洲》為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代表詩作之一,全詩為: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成為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宋熙寧八年(1075)二月,此時正值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入京之時。本詩通過詞類活用、顏色詞的使用、意象的使用等手法,將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學習這首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審美和鑒賞能力。
一、 “綠”字的詞類活用
《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作為詞類活用即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經(jīng)典例證,被教師反復講解。那么,為何一個“綠”字能夠成為這首詩的點睛之筆呢?在洪邁的《容齋隨筆》中曾有這樣一段公案:“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p>
將“綠”字與“如是十許字”進行對比,最大的不同便是詞類活用的使用。“到”“過”
“入”等詞都是作為一般動詞使用的,且在詩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如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一)》“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王維《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白居易《長恨歌》“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來入夢”。作為一般動詞,這些詞都是較為常見的。相比之下,“綠”這一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這種用法就比較特別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綠,帛青黃色也?!奔础熬G”的本義為“被染成井水色即青中帶黃的絲帛”,最初作為名詞使用,后來引申出形容詞的用法。在漢語字典中,“綠”的常見用法也是作為名詞、形容詞使用。而在“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以形容詞用作使動,可譯為“使……變綠”,不同于其他動詞的一般用法,也不同于“綠”字的常見用法,這一點睛之筆,凸顯了這首詩的與眾不同。
二、 顏色詞“綠”的使用
在漢語言的背景下,“綠”字作為顏色詞,被賦予了獨特的隱喻和象征意義,帶有中華文化特有的情感色彩。然而“綠”字的使用,也充滿了矛盾性。
漢語中的“綠”常用于隱喻人的身份或職業(yè)。受古代五行學說的影響, 人們認為色彩有貴賤之分。綠色并沒有在五行中使用,且地位低微的官員才身著綠色青衫,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馬青衫濕”,便通過“青衫”暗示自己的身份卑微。與“綠”相關的“青”字也有相近的隱喻之意,如“青樓女子”,暗含貶義。但“綠”字仍可反映草木茂盛或是女子的年輕貌美,如高駢《山亭夏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劉禹錫《陋室銘》“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都寫出了草木茂盛的美景?!熬G云”“綠鬢”等詞語,則描寫了女子黑潤而濃密的頭發(fā),含有褒義色彩。而且,在現(xiàn)代漢語中,“綠”字更有和平、環(huán)保的含義。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對于“綠”字的不同使用,以及古代漢語中“綠”字的不同情感色彩,都使“綠”字的使用具有矛盾性與復雜性。
在《泊船瓜洲》中,“綠”對應“春風”,春風輕拂,吹綠萬物,讓讀者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春天的勃勃生機,而正是在春天的勃勃生機中,作者發(fā)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感嘆。在生機盎然的春天,春風喚醒了家鄉(xiāng)的萬事萬物,詩人自己此時卻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他通過“綠”“春風”,聯(lián)想到春天的美景,并以美景襯哀情,更加凸顯了自己的愁緒。
三、 “春風”“明月”意象的使用
1. 春風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春風”是詩人筆下值得探討的意象,至今仍存在爭議。春風究竟是象征了“新法帶來的生機”,還是對家鄉(xiāng)美好景色的描繪?這是解決出世與入仕之爭的一個關鍵。而對于出世與入仕之爭的確定,又影響到對詩歌主題的把握。
“春風”這一意象在王安石的詩歌中較為常見,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明確暗示出象征意義的,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中的“春風”,就是指變法。另一類則是將“春風”純粹作為自然景觀來描寫,與隱逸情懷掛鉤。
然而,在作者的詩歌中,以“春風”象征“新法”出現(xiàn)的頻率較小,故筆者更偏向于“春風”是純粹地對家鄉(xiāng)美好景色的描繪,并與“綠”字前后呼應,描繪出春天到來時家鄉(xiāng)萬物復蘇的美景。作者創(chuàng)作《泊船瓜洲》的時間為熙寧八年(1075)二月,在此之前,因遭到反對派勢力的攻擊,王安石被迫罷官,“新法”失敗。如今第二次拜相進京,詩人自然會對未知的前途感到迷茫,并對人生的變化無常發(fā)出感嘆,不大可能持有“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對“新法”的樂觀態(tài)度。而且,后文發(fā)出“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感嘆,在感情色彩上是悲傷的,是舍不得離開家鄉(xiāng)的。詩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作者第二次拜相入京的喜悅,反而是愁緒更重,并不符合對“新法”的歌頌。我們再聯(lián)系詩人的經(jīng)歷,他在第二次罷相后退居江寧半山園,仕途不順、政治上的心灰意冷使他不得不將注意力從建功立業(yè)轉移到隱逸情懷、自然山水上來。所以,我認為“春風”這一意象更多的是對自然風光的描寫,而不是象征“新法”。
2. 明月
“月”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且“明月”與“月”在含義上的差別并不顯著。因此,可以用研究“月”的方法來探討“明月”這個詞。
自嫦娥奔月的故事后,“月”多有團圓之意。如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渴望的是與弟弟團聚。白居易在對宮女的描寫中也用到“月”這一意象,被打入冷宮的宮女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在冷宮中待了多少年,卻記得月亮圓了幾次,可見她對團圓的渴望。“月”不僅象征團圓,還可以作為自然景觀出現(xiàn),作為這種意象時,有些詩句帶有隱逸色彩,如王維《竹里館》“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有些帶有樂觀色彩,如蘇軾《水調(diào)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有些則滿帶愁緒和凄涼,如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四、 詩眼的確定
詩眼在全詩中起到串聯(lián)全詩的作用。不同的讀者對于本詩詩眼有著不同的見解。如孫雙金老師在《我的好課觀》中認為此詩的詩眼為“還”,突出“明月何時照我還”;也有人認為詩眼為“又”。筆者認為“綠”字可謂本詩的點睛之筆,是詩眼所在。
原因在于,這首詩的“綠”字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再搭配上虛詞“又”,更凸顯出獨特韻味。而且“綠”與“春風”前后照應,由“春風”聯(lián)想到草木皆被春風吹綠,自己卻不得不離家在外的愁緒,引出后文“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感嘆,前后呼應,串聯(lián)起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 詩歌蘊含的感情
這首詩所蘊含的感情,目前也存有爭議。有人認為它表現(xiàn)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美好山水的留戀或向往,有人認為它表現(xiàn)了詩人重返朝廷推行“新法”的愿望。筆者在對此詩做了外部研究(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與內(nèi)部研究(詩歌的創(chuàng)作技法)之后,對其蘊含的情感進行了總結:
首先是告別家鄉(xiāng)的愁緒。當春風又綠江南時,作者卻無法與親朋好友共享美景,在第二次進京途中,詩人產(chǎn)生了對家鄉(xiāng)的留戀之情。
其次是重返官場的憧憬。作為士大夫的王安石,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影響,自然渴望改革朝政,有一番作為。
第三是前途未知的迷茫。王安石雖然渴望有所作為,但有了第一次被迫罷相與變法失敗的經(jīng)歷,即使有了再次出仕的機會,也讓他對于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
第四是人生無常的感嘆。在變法失敗后無奈罷相,在留戀中不得不告別家鄉(xiāng),人生無常,世事滄桑,詩人感到憂愁而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