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宏
巍巍大別山下,雄雄武勝關旁,這里桃花盛開,麥苗青綠,溪水潺潺,鶯歌燕語。在泥土的芬芳中,林木菁蔥下掩映著一所鄉(xiāng)村小學,這所小學規(guī)模不大,學生不足百人,且大多是留守兒童。近年來,該校依托處于鄉(xiāng)野的優(yōu)勢,通過加強校園田、飼養(yǎng)角、手工室等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努力挖掘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育人價值,取得了一些實效。
以勞樹德。德育是對人的品德的一種教育行為和實踐要求,勞動承載著社會生活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塑造著人的品性和德性。恰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勞動,才能養(yǎng)成真正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品質(zhì)。
在學校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里,學生像農(nóng)夫一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像牧民一樣精心照護小動物,給它們喂食,清潔飼舍,防疫治病;像匠人一樣制造產(chǎn)品,他們齊心協(xié)力,分工明確。
在勞動教育中,同學們在老師前期細致的安排下,分別帶了勞動工具,有的除草,有的挖坑,有的施肥,有的培土,人人干勁十足,爭先恐后,個個汗流浹背,呈現(xiàn)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不難看出,每個孩子的心里,都懷著一份憧憬,一份希望。許多同學都表示:雖然有點累,但心里很快樂。
正是經(jīng)由“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勞動熱情,學生們深化了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體悟到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喜悅,也更懂得了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意義與勞動的光榮,明白了“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的”的道理。孩子們忙碌中,漸漸地懂得了勞動的身影是最美的身影,在勞動的過程他們也時刻提醒著自己,在學業(yè)上要苦心耕耘,用汗水澆灌理想,才有可能開出美麗的花。
以勞增智。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勞動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教育學,給我們開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蓖ㄟ^勞動,人的心靈才會提升感知周圍世界的能力。
依托學校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結合鄉(xiāng)土特色該校開發(fā)了七彩田園校本課程。學校讓學生從室內(nèi)走出室外,來到田園里勞動,此時,每個學生就是一個小觀察者,他們經(jīng)歷了種植玉米、紅薯、各種蔬菜的過程,學會了使用各種農(nóng)具,此時的收獲滿滿。有的孩子在農(nóng)耕筆記中這樣寫到:“每個人都好像一粒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發(fā)出了芽,一定會有成長力量?!?/p>
此外,該校還將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相融合,不斷豐富教育的形式:語文課上的寫物類作文教學,很多學生自覺寫觀察日記,記錄作物的生長過程,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科學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播下西紅柿、辣椒、黃瓜等各種蔬菜瓜果的種子。因為這也是他們學習的一部分,比如黃瓜是屬哪科,南瓜又是如何施肥的,通過實地教學讓學生明白它們的生長規(guī)律和作物特點;數(shù)學課上,一年級的加減做法搬到了西紅柿田里,三年級長度的計量搬到了豆角田里,六年級的錐形理解搬到了辣椒田里,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打造出了一個使學生能零距離接觸大自然,體驗種植和收獲的樂趣;手工課上的機械操作,學生也被帶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以此有效開發(fā)資源,為學生的成長不斷助力。
以勞強能。學校特別制定了一份“家務清單”,鼓勵學生在家庭尋找服務的小崗位,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學會一些勞動的技能技巧,讓勞動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勞動實踐中,我們要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積累勞動經(jīng)驗、提升勞動能力。
在每年的五一“勞動技能大賽”上,每個年級的學生都躍躍欲試,紛紛拿出自己的絕活:低年級的小選手們爭分奪秒,動作熟練,穿衣服、系紅領巾、系鞋帶,一氣呵成,不一會就有很多選手舉手示意完成;中年級進行的是疊被子比賽,要求在三分鐘之內(nèi)看誰疊得整齊美觀。比賽當中,小選手們?nèi)褙炞?、胸有成竹,將平鋪的被子攤開、整理、對折。很快,原來平鋪敞開的被子就被疊好碼放在桌上。高年級學生則進行釘扣子和縫制沙包比賽。比賽一開始,同學們就拿起準備好的針線、剪刀等物品,手握剪刀,穿針引線,一絲不茍。很快,整齊的紐扣和精致的沙包就在我們這些小選手的巧手中一一呈現(xiàn)出來。
勞動技能大賽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生活實踐能力,樹立了學生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也提高了他們的勞動本領,為以后走出學校,融入社會做好了準備。
以勞育美。美,來源于勞動。美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勞動教育要注意滲透美育,從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
學生在愉耳、悅目、賞心、怡神的審美活動中學習,既能得到美的享受,又增長了知識和才干。在每周一次“小小創(chuàng)意家”手工比賽中,學生利用家鄉(xiāng)特有的紅泥,開展泥塑活動,從配土、和泥、塑形、上釉、燒窯,見證一塊泥的蛻變;利用家鄉(xiāng)漫山遍野的翠竹,從挑選、裁劈、編制、修理、成型,見證一根竹子的轉(zhuǎn)變;在每月一次的“美麗的校園”繪畫比賽中,學生挑選的材料來自大自然:樹葉畫、沙畫、石子畫非常有創(chuàng)意,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在每學期一次的科技小制作活動展示中,孩子們上交了自己親手制作的手工作品。光從制作的材料上看就數(shù)不勝數(shù),有易拉罐、可樂瓶、紙片、碎布、筷子……孩子們的作品有帆船、發(fā)卡、花籃、風車……品種繁多、各式各樣。每一件作品造型美觀,顯然都是孩子們經(jīng)過精心設計和制作的。看著一件件自己親自創(chuàng)作的作品,孩子們心中充滿了自豪,喜悅之情洋溢在臉上。他們認真觀賞著一件件展品,不停地議論著作品的精美之處,對同學的手工贊不絕口,有些孩子還后悔自己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做出更加完美的作品呢。這些小制作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會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在自己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憶。
最是勞動能育人。勞動可樹德、可增智、可強能、可育美,多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湖北廣水市武勝關鎮(zhèn)楊家河教學點)
責任編輯?? 黃佳銳